孝文帝文治武功都很好,但是卻在本該
壯年大展宏圖的時候英年早逝,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其中有諸多的原因,不只是身體的因素,還有更多的是心病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孝文帝早逝的原因
其一,拓跋氏皇族有早婚早育的傳統(tǒng),拓跋宏之前的數(shù)代嫡祖,如景穆太子拓跋晃十三歲生文成帝
拓跋濬,拓跋濬十五歲生獻文帝拓跋弘,拓跋弘十四歲生孝文帝拓跋宏,皆在十多歲時便已生子,因年幼,精子質(zhì)量不高,很容易造成后代遺傳性先天不足。同祖輩一樣,拓跋宏也是早婚早育者。
其二,早年經(jīng)歷,對拓跋宏身心影響很大,拓跋宏三歲喪母,十歲喪父,受過寒冬“單衣閉室,絕食三朝”的責(zé)罰,遭過“食中得蟲穢物”的恐嚇,挨過杖打“數(shù)十”的體罰,險些被權(quán)欲極強、生性猜忌的
馮太后廢黜。親生父母的痛苦死亡,在位前期的膽顫心驚,這一系列悲苦遭際,使
拓跋宏的幼小心靈遭到嚴重打擊和傷害,很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其三,寵幸馮氏,使拓跋宏感染肺病,早年,馮太后的兩個內(nèi)侄女入宮,其中一女馮氏,即后來給拓跋宏帶綠帽子的馮皇后,不久,馮氏因有病,被馮太后“遣還家為尼”。馮氏得的不是一般病,而是可怕的“素疹”,這種病傳染性極強,且極難痊愈。拓跋宏身體本來就很差,在與馮氏親密接觸中,最終染上了肺病。
其四,心力交瘁,使拓跋宏病情加重,拓跋宏獨掌大權(quán)后,勵精圖治,勤于政務(wù),掀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改革浪潮。特別是在遷都問題上,拓跋宏力排眾議,軟硬兼施,甚至不惜自編自演了一場冒雨“南征”鬧劇,可謂殫精竭慮,耗費心智。急功近利,加之疲憊焦躁,使拓跋宏于太和二十二年(498)再次親征時“其疾大漸”,幸虧徐謇救治才好轉(zhuǎn)。拓跋宏之死,在于他明知自己“心容頓竭,氣體羸瘠”,還繼續(xù)忘我的創(chuàng)業(yè),希望有生之年能夠一統(tǒng)天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皇帝。
孝文帝三十三歲便離開人世,這不僅是拓跋氏和北魏的遺憾,也是百姓的遺憾。孝文帝是一個好皇帝,有他在,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可能性才會增加,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距離也會縮小,達到真正的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