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母愛是一桌飯菜,等你回家吃飯。
長大后,母愛是一通電話,問你何時歸來。
一歲歲的光陰,當青絲變白發,母親陪伴我們長大,如今,也在慢慢變老。
01
母親的恩情還不完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一首游子吟,說透了母親的愛。
母愛是世間最無私最卑微的愛,怕你在外受苦,也怕你不回來。
董卿說:
“母親,是這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為兒女榨干最后一滴血的人。”
有個視頻,采訪三個年輕人。
問第一個人,平時在家吃些什么菜?
年輕人說:“紅燒排骨、粉蒸肉、番茄炒蛋什么的,我媽媽日常也就那幾個菜,不過都是我喜歡吃的。”
問第二個人,那些菜喜歡吃嗎?
他回答:“可能里面更多是回憶吧,小時候喜歡吃什么,跟我媽說一聲,立馬就做,怎么吃都不膩。”
第三個年輕人沉默了會,說:“我還是挺懷念媽媽的手藝的”。
這時又問:那你知道你媽媽最喜歡吃哪道菜嗎?
三個年輕人都沉默了。
02
您養我長大,我陪您到老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愛,是去向離別。
我們最怕一句話,叫“子欲養而親不待”,卻在一次次揮手“再見”中,與父母漸行漸遠。
有這么一個說法:
10歲被媽媽打 - 哭了。
20歲被媽媽打-怒了。
30歲被媽媽打-忍了。
40歲被媽媽打-笑了。
50歲被媽媽打-幸福了 。
重慶有名男子,叫杜永華,今年46歲。
他87歲的老母親在2018年患有老年癡呆癥,被他接到身邊來照顧。
有一次在吃飯間隙,老母親拿筷子打杜永華,他非但不怒,還在那開心地笑。被旁人問到時,他樂呵呵地說:“這個年齡有媽打,還不開心啊?”
他時常會讓媽媽打自己,這似乎成了他們之間的一種互動。
接受采訪時他感慨:
“四五十歲能被媽媽打,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也不知道能打多少年?”
“好好地活,你活個200歲,我就活160歲,天天照顧你,天天打我都要得。”
長大后才明白,有一種溫暖,是母親的陪伴。
如今母親已經年邁,未來的日子里,好好照顧她。
陪伴,是對母親最長情的告白。
這個母親節,不要嫌她啰嗦,不要讓她覺得孤單,不要讓她覺得無依靠。
03
致母親:來生,我還做您的孩子
巴金曾說過:“母親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代替的。”
老舍也講:“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人生只剩歸途。
失去母親的家,少了溫暖,空落落的,心頭也是一樣。
2019年,演員胡歌在自己的37歲生日最后一分鐘,發了一段微博:
“連續一周,總是夢見你,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這不是日有所思,不知你來夢里見我,要翻過多少座山,趟過多少條河,如果很遠,很辛苦,就別來了吧……”
這段話,胡歌寫給患病去世的母親。
短短幾行字,觸痛了千萬人,勾起多少人心中對母親的思念。
字里行間流露的,是對母親的思念、悲痛與釋懷。
這也許是我們早晚會有的領悟吧。
當至親離開的時候,才知道心里空了一個洞,不再說話,卻連呼吸都有回音。
畢淑敏說:
“每個孩子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有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趁著母親還在的時候,好好陪伴,不要讓自己在未來后悔。
如果世間有一種聲音,是絕對美麗的,那它一定是母親的呼喚。
母親在,我們尚有回去的路,母親離開,我們就成了無根的浮萍。
有機會的話,告訴母親:
這輩子懂事太晚,如果有來生,還想做您的孩子,繞著您的膝蓋淘氣,聽您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