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方證見于《金匱要略·痰...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方證見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9條:“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本條承接前面的第36~38條而言,第36條桂苓五味甘草湯治療外寒里飲、咳逆上氣者;第37條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療太陰寒飲、咳嗽胸滿者;第38條桂芩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湯治療太陰寒飲、飲甚嘔逆者;而本條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治療太陰、太陽合病而見飲甚浮腫者。從條文中可以看出,杏仁非為治咳而設,而是針對“形腫”以代麻黃之用。馮世綸老師在《解讀張仲景醫學》一書中指出:“本方應用與苓甘五味姜辛夏湯相似,而以見頭面、四肢浮腫為辨證要點。
筆者在讀清代醫家黃元御《四圣心源》時,注意到書中治療咳嗽只有一證一方:“咳嗽之證,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細辛。姜苓五味細辛湯: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干姜(三錢),半夏(三錢),細辛(三錢),五味(一錢,研)。煎大半杯,溫服。”姜苓五味細辛湯即本方去杏仁而成。盡管是依《內經》從臟腑作解,但治咳獨耳又該方,值得體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