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達人秀#白成振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經驗總結
因文章篇幅太長分五個部分介紹此分享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魯西北大地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歷代此地涌現出眾多的地方中醫人才,白成振老師就是其中之一。白成振老師精通內、婦科,特別是治療婦科疾病專長。此文較完整的發掘出聊城市名老中醫白成振老師的學術思想及治療經驗精髓,以指導目前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
關鍵詞:白成振 中醫內科 學術思想 治療經驗 中醫藥
正文:
白成振老師是山東省冠縣中醫醫院內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聊城市名中醫藥專家。老師出身中醫世家,稟承家訓,矢志醫道,業醫至今40余載,長期從事基層臨床工作,他學識淵博,勤于實踐,辨證論治,遣方用藥,嚴謹精煉,經方時方,擇善從之,融會貫通,靈活達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學古不泥,敢于創新,臨證膽大心細,屢起沉疴大疾,療效顯著,活人無數。他治學嚴謹,學貫中西,博采眾長,擅長以中醫診治內科及婦科疾病,并形成較完整的臨證思維方法,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多年,受益匪淺,現將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匯總、整理如下。
一.學術思想:
(一).蒼生大醫,醫者仁心
恩師白成振,年近花甲,從醫40余載為了人民衛生健康事業。幾十年如一日,不分晝夜寒暑,始終默默無聞地根植于臨床一線。白師為人耿直,一生別無他求,唯與草木病人為友,大地為伴,風風雨雨幾十年,世事盛衰變遷多異,唯有仁術中醫事業不忘,名利對恩師而言不知是何物,病患健康長壽,是白師一大快活。白老師一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始終堅守“藥少,價廉,快、準”的行醫準則,始終堅持“寧愿自己閑,不愿患者把病戀”的理念。一切為臨床有效是舉。不迷信名人大家,國醫圣手,不拘一家一派,經方、時方、驗方、單方、偏方,唯效是舉。要做雜家,不做專家,要做校醫,不做名醫,堅持實踐第一,療效為上。白師認為:技能無年齡、職位高低之分。
在跟師學習的過程中,白成振老師不辭辛苦、不厭其煩地言傳身教、解難釋疑、臨證指迷,從教學計劃的制定到具體落實,從教學過程的跟蹤到出師總結,老師都躬親力行,使我不但對老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而且對老師的崇高醫德更加欽佩。在師承工作中,老師以極大的熱忱,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銘記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的古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惡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時常告誡我們:“醫乃仁術,既學此業,必先要正其心、端其品、懷其人、無貪欲”,要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
40余年懸壺濟世、授業育人,形成了白成振老師獨特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用藥風格。老師的成功經驗,和他嚴謹的治學方法是分不開的。白成振老師傳統文化底蘊很深,中醫理論根基扎實,熟讀中醫經典及各家學說。老師不僅以“言教”,更是以崇高的醫德、崇高的思想境界,一顆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仁者之心“身教”激勵和鞭策我們。
(二)、閱深識廣,理達博約
白師認為,欲為良醫,必先自修習,博覽群書,遍采諸家。堅持讀書三要:以古為敵,以古為友,視古為徒。古明臟腑陰陽,曉生理病理,基礎雄厚,醫術精湛,由博返約,臨證方無望洋之苦。他不僅熟讀《內經》、《難經》、《金匱》、《傷寒》、《神農本草經》等古典醫著,且遍讀諸子之書,將多家特技,一一精研。如張子和之倡吐,劉河間主火,李東垣尚補,朱丹溪重陰虛,薛立齋之真陰真陽,吳又可之溫疫,喻嘉言之秋燥,及近世醫論診驗等等,莫不詳加研讀,且學以致用。
白成振老師因長期繁忙工作積勞成疾,身患高血壓、冠心病。白師在從事臨床工作之余,不忘筆耕,勤于臨床總結思舊,總結一生臨床經驗得失教訓,現正在整理《我不想公開的中醫秘密》一書,其敬業精神及對學術的追求可見一斑。
(三).理法方藥,貴在變通
老師臨證用藥提倡“方從法立,以法統方”。選方用藥必須以治法為依據,才能配伍組方,方劑從屬于治法,治法是應用方劑和創新方劑的依據;同時方劑又是治法的具體體現,用藥治病,離不開方劑,若有法而五方,治法就無從體現,也就不能完成辯證論證的全過程。方劑必須以治法為綱,以此為前提來運用方劑。治法產生之后,又反過來指導臨床的處方用藥,才能擬定出大量有效的經驗方,正是這些有效經驗方的存在,治法才有了豐富的內涵。因此不論治療任何疾病,都不能以方套病,而應以法統方。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極為密切,既不能有法無方,又不能有方無法,法立之后,才能選方,二者 是辯證統一的,缺一不可。老師臨證選方用藥充分考慮將原則性和靈活性在具體運用中結合起來,切實做到了“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師其方而不泥其藥”。方劑的組成雖有嚴格的規矩準繩,又要視不同情況靈活變化。在臨證選方時應根據病情的變化,視患者體質、年齡、四時氣候,地域差異等靈活運用。只有將原則性和靈活性在具體運用中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達到治療目的。老師用藥臨床療效甚佳,主要精華為“貴在變通”。其變主要表現有三:1)藥味加減的變化:指在君藥不變的情況下,因病情需要,可以改變其臣、佐、使藥的配伍,其一為隨癥加減即君藥及主證不變,隨次要癥狀或兼夾癥,增減其次要藥味以適應病情的需要;其二為藥物配伍的變化,方劑在主要配伍藥物變化時,直接影響該方劑的主要作用,雖然君藥不變,但臣、佐藥變了,同樣會改變原方的性質和作用。2)藥量的變化:有些方劑,藥物完全相同,但由于變化了藥物的用量,因而改變了該方共用和主治證候。3)劑型更換的變化:是指同一方劑,由于劑型不同,在運用上也有區別。從這些變化方式可以看到,老師對方劑的運用,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這些變化方式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很難截然分開。但通過這些變化,能充分體現出方劑在臨床中的具體運用特點,只有掌握這些特點,才能制裁隨心,以應萬變的病情,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
(四)、博采眾長,參悟通達
古人之論,皆有其特定環境,或為其接觸面所限,各有所長,同時亦皆有其偏。閱讀之時,應善于總結,勤于鑒別,去粗存精,不可兼收并蓄。同時,書又當活讀,當從反面悟出其正,從面悟出其反,知其常而達其變。如仲景治少陰病,因胃實而致心腎不交,處以大承氣湯。白師從此悟出,腎虛與胃病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從而提出了慢性萎縮性胃炎從腎論治的觀點,打破了此病僅在脾、胃、肝論治之限,并在臨床上得到了印證。說明讀書貴在變通,舉一反三之理,乃是醫者之準繩。
白成振老師經過40余年的臨床開發,中藥創新組方茶飲系列,具有經濟、實惠、保健、方便、口感好、老少皆宜等優點,既能解決廣大患者不愿服中藥問題,又能突出中醫治療特色。白師善于應用中藥系列茶飲,得到廣大患者的好評與認可。
二、臨證特色:
(一)、學以致用,師古不泥
學古人之法,習古人之方,意在治今時之病。白師對古人經驗,時常注意靈活變通,明其理,化其意,師其法,而不泥其方,重在以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從而使病情與藥物之間更加緊密相連。如白師曾治一百合病久不愈案,吳某某,女,42歲,自感頭昏,健忘,精神恍惚,心神不定,喜寧靜而惡喧嘩,食欲時好時壞,勉強進食亦可吃下,有時想外出散步,但正行走之際忽覺心煩,則立即兩腿發軟,難以行走,需他人抬回。1~2小時后行動又如常人。有時自覺身上發熱,檢體溫不高,捫其肌不熱,有時微覺惡寒,而少時即逝。曾在當地及外省多方治療不效,有時服藥后反增劇,遂對治療喪失信心,發病至今已十一年,一直病休在家。白師診其脈細數,重按無力,舌淡紅苔薄白,形體中等,面色略白,但尚榮潤,診為百合病,予仲景百合地黃湯化裁。因其熱象不著,將原方生地汁一升改為生地15克,以免寒涼太過。又因是病已十一載,氣陰兩虛,故加入太子參、麥冬益氣養陰。再入茯苓、菖蒲,安定心神,化痰開竅,又防諸陰藥生濕礙氣。服藥6劑,諸癥大減,后稍增丹參活血化瘀,共服30余劑,病去十之七八,遂停藥調理而愈。本案病例,其癥狀與仲景所述百合病極為相似,但因其具體情況差異,謹依仲景滋陰潤肺之大法,將藥物調整化裁,取效甚佳。
(二)、善于總結,酌古鑒今
白師時時注意各種經驗的整理、提高。稍有閑暇,即讀書撰文,寫有大量的醫案。同時還時常向周圍同道學習,并注意收集流散于民間之驗方。對行之有效,尤其對專病之治,效專力宏者,每據方分析其組方原理,探明其主治病證之特征。進而推知其主治范圍,將其納入辨證論治之軌道,以提高辨證論治的準確性、針對性,從而彌補經方的不足。同時,還常常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他不但詳細記載每一病例的癥狀體征,立法方藥,還時常對每一治案進行小結,并找出其中的成敗關鍵所在。于此,不單吸收成功的經驗,而尤為重要的是吸取失敗教訓。對以前所治不效的病案,找出辨證及方藥失誤所在,少走彎路,改進療法,另辟蹊徑,往往可跳出古代醫家所劃定的圈子,使該病的治療提高到新的水平。今天暫時分享到這里,敬請觀看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