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劑,要研究方劑的配伍規律。如《傷寒論》苓桂術甘湯、茯苓甘草湯、苓桂草棗湯等都是治水氣的方劑。治...
學習方劑,要研究方劑的配伍規律。如《傷寒論》苓桂術甘湯、茯苓甘草湯、苓桂草棗湯等都是治水氣的方劑。治水氣之方,非用茯苓、桂枝不可。
苓桂術甘湯在《傷寒論》中治“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在《金匱要略》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治水氣上沖所致的眩暈用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效佳。
日本漢醫治眼紅睜不開、頭眩,認為是水氣上凌,用苓桂術甘湯加大量車前子(15g以上)導水氣下行。冒者加澤瀉,嘔者亦加澤瀉,并重用茯苓。禁喝冷水。
苓桂術甘湯治飲冷或貪食瓜果患病最有效,方小而靈驗。仲景方不在藥味多少,而在于是否對證。
新中國成立前,岳老治一位二十余歲男子,患病咸哮,其姑夫謂患者年幼時喝醬油過多,遂致咳嗽哮吼。根據患者心下痞滿、舌苔白膩,從寒飲論治,投苓桂術甘湯,得吐而愈。
苓桂草棗湯治水氣上沖欲作奔豚,此方系苓桂術甘湯去白術加大棗而成。因白術助脾氣,脾主升,則氣更上沖,故去白術,用桂枝降其沖氣。
一部《傷寒論》以桂枝為主藥,其加減變化能治療多種疾病。
桂枝加桂湯,原方桂枝共用五兩,治寒性奔豚。岳老曾用此方治愈一婦人奔豚氣。《金匱要略》奔豚湯則是治熱性奔豚的方劑。
真武湯與附子湯僅是一味生姜、一味人參之不同,而其主治則異,必須深刻理解其中深意。
《傷寒論》小柴胡湯證“胸脅苦滿”是肝膽氣滯,用小柴胡湯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二便自調。服小柴胡湯后“必振振汗出而解”,這個汗出是戰汗,見了戰汗不要怕,戰是說明服小柴胡湯后發生藥效了,汗出而愈。小柴胡湯并非發汗之方,但小柴胡湯能通上焦,上焦通則周身皆通。
一男子房事后用冷水洗澡,洗后即畏寒不已,穿皮襖、蓋棉被仍不能御寒,此為寒邪直中少陰之證。一醫投麻黃附子細辛湯,一服后身熱,二服而愈。
岳老用大黃附子湯治愈一男子少腹寒積如拳大。此方用附子溫陽,大黃攻下,細辛宣散。仲景用細辛常用二兩、三兩,要治大證一定要掌握大藥的配伍關系。
治婦人梅核氣,用《金匱要略》半夏厚樸湯療效好。
仲景方多用大藥,要研究麻黃、桂枝、石膏、附子、大黃等的配伍規律。麻黃配桂枝則發汗,如麻黃湯;麻黃配石膏則不發汗,而能宣肺清熱,如麻杏石甘湯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此時石膏的劑量是麻黃的一倍。大量麻、桂配少量石膏則發散表邪兼清郁熱,如小青龍加石膏湯。大黃配附子,仲景有大黃附子湯,后世方有溫脾湯。大黃、附子配合得好,能起大證。總之,要在臨床上反復摸索,才能找出其中的規律。學《傷寒論》當于無字處求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