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患者多年膽囊炎,她喜極而泣道,我就知道會有不用開刀也能治病的方法,那一瞬間,我仿佛才感受到我學醫的價值
有人和我說:不論做什么事,都要辯證看待,學習別人的優點,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這種人人都懂的道理,難道我不懂,中醫不懂嗎?臨床多年,身為中醫,我一直在想著與西醫和解,兩相對比,各有長處,但就一點,西醫的各種切除,我實在不能懂。
膽囊炎,西醫給的治療方案是切除,在西醫里膽囊沒有什么用處,但你要來中醫治的話,我斷不會讓你去搞切除這一套。為什么?人體就是一臺精密的機器,缺了零件或許還能運轉,但真的不會有影響嗎?
之前門診來過一位膽囊炎患者,患病多年,一直吃西藥控制,醫生已經建議過多次做手術,患者也是個犟脾氣,堅決不做,于是來找中醫看看,來到了我這里。我詢問情況,總結如下:右脅部疼,惡心干嘔,嘴巴苦,甚至大便干結。
我猶豫再三,給她開了方子:柴胡、黃連、白芍、青皮、當歸、川芎、枳殼、桃仁、紅花、生姜。
二診時,效果很好,我有了斗志,患者也很高興,說自己疼痛減少了,我調整劑量,患者又服用了一段時間。去醫院檢查各項指標都正常了。喜極而泣,一個勁兒地謝我。
先來說說這其中有什么道理,膽囊炎在中醫里屬“脅痛”范疇,成因是肝氣郁滯。中醫里面,肝膽互為表里,位置相鄰,因此往往肝膽并提。。一旦肝膽之氣不疏,其經脈恰好循行于脅肋部位,所以就疼痛,形成膽囊炎癥狀。
肝氣瘀滯之后,帶來的勢必是血瘀。氣為血之帥,它推動和引領血的運行。氣走不了了,血也甭想走。因為有了血瘀,我們的脅肋部位會感覺到刺痛、絞痛。膽結石伴發膽囊炎的最主要癥狀,就出現了。肝氣走不了,肝血行不通,時間長了,我們就會肝血虧虛。也就是說,肝沒了陰血的濡養。
所以我們的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條達肝氣。黃連,負責清除濕熱。川芎、桃仁和紅花,能夠幫助我們活血化瘀。白芍和當歸,能夠幫助我們養肝血,柔肝止痛。枳殼和青皮能幫助我們調理肝膽脾胃之氣。它們和柴胡配合,增強了梳理氣機的作用。
中醫不講究切除這一套,中醫里,中草藥才是主帥,相輔相成,修復身體不足之處。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人體每個器官都有對應的功能,失去一個必然有另一個超負荷工作,久而久之,自然有新麻煩找來,這又是何苦?
治好患者后,患者的喜極而泣直擊我心,我也曾因為中醫逐漸走下坡路而動搖過,是身為醫生的責任感讓我堅持了下來,也是治病救人的初心一直引導著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