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否強迫,這個度很難把握。
【倫巴的回答(113票)】:
我曾經看過一位社交學大師的觀點,他是這么說的:當我想要我兒子學滑冰的時候,我也去學了。這就是為什么我不能理解我所看到的其他父母對著他們的孩子大喊大叫強迫他們去學滑冰而他們自己卻不愿意去學。從我有了孩子后我總是看到這樣的事情。逼著他們的孩子在一些事情上一定要成功的無知父母甚至不愿意踏上冰去準備摔跤。而我身上的那些淤青,避免讓我成為一個偽君子。
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之于子女,永遠是不能“教”的,而是靠影響。
【胡天翼的回答(78票)】:
看完了兩個月來各種回答后,我想到另一個問題:在孩子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家長扮演的角色難道就是“逼”,“不逼”,或者“稍稍逼一下”嗎?
小時候父母問我要不要學樂器?我說不要。于是他們沒讓我學。
十年后,我無法自拔地喜歡上古典音樂,無數次為自己沒有學過樂理,不會彈鋼琴而失望。如今我每年要向家人提出幾次買一架鋼琴,或者數碼鋼琴的請求,都被拒絕了。說實話,我后悔他們沒逼我學琴。
看到這個問題,我有了另一個想法:
如果我未來有機會成為人父,一定會往家里擺一架鋼琴。但我不會逼孩子學,和自己的父母一樣,我會尊重孩子的選擇。與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同的是,這架鋼琴我會自己學。我要學會平均律,要會彈《哥德堡變奏曲》的“詠嘆調”。我要讓孩子知道音樂的美妙,即便不能激發他學琴的熱情,也讓他能知道一點:學琴,學任何東西,從來都是為自己的。
孔子云:“古之學者為己。”
【獨眼的回答(64票)】:
應該學。對于耳朵、識譜、品味都有好處。
我很羨慕那些聽一遍或者拿到譜子就能唱歌的人。
最后一點的意思,并非是說聽嚴肅音樂才是高雅,但我覺得會樂器的人比較能體會出一些結構性、體系性甚至技巧性的好,而不會樂器的人在這些方面需要大量自學。
小孩的興趣不是某一個點,什么都應該接觸一些,但最終的程度要看他和興趣之間是否合拍。
學一門樂器的枯燥決定了中間必然有抗拒和沖突,堅持必不可少。但是否學樂器和學到什么程度是一件該商量決定的事。
我同事的兒子是自己要求學鋼琴的,大概出于四五歲時親密的幼兒園小朋友間的攀比心。現在小孩四年級,中間有小的不耐煩和沖突,他自己不認真學的情況有,但也有我同事覺得麻煩、耽誤學習不希望他繼續學下去反而是他堅持要學的時候。兩次參加比賽也是他自己要求的,我同事對兒子參賽的抵制以及對最終獲獎的深感意外之喜讓我十分扶額。
最好還是有興趣,我的同事經常對她兒子強調這是自己提出的選擇和要求要自己負責。我覺得這個對話的角度可以減輕強迫感。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的堂姐是被她父親進行特訓培養出來的專業鋼琴演奏者,現在在美國做家庭主婦還經常受邀在州長的活動中作表演。但實話說,一直聽著她練習冗長繁難的曲目長大的我從未聽她跟任何人談論音樂,跟強迫她長時間練琴的父親截然不同。
(p.s.雖然我點了負二的上鍵,但我發現他又一次偏移了問題,問題問的是該不該學,而不是學到多么好。)
【RefuseBT的回答(19票)】:
你的孩子只要一學,你就會幻想。你一幻想,就想投入。你一投入,就擔心白費。你擔心白費,就會強迫。你一強迫,孩子就不愛學,最后就矛盾了。
【負二的回答(24票)】:
不強迫學不好樂器的。
【諶斌的回答(18票)】:
我們往往會以自己的經驗,以自己的遺憾,來看待某些東西。
我們往往把一些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強加于人。
卻往往是,此之蜜糖,彼之毒藥。
------------------
這個問題真的有很多擴展性。
也許孩子喜歡唱歌呢?
也許孩子喜歡跳舞呢?
也許孩子喜歡畫畫呢?
也許孩子喜歡編程呢?
也許孩子喜歡看書呢?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無興趣,是最大的折磨。
【jinxi的回答(15票)】:
出身音樂家庭, 我媽還是國內頗為著名的鋼琴老師. 四歲開始學琴, 被發現唱歌都跑調遂放棄音樂道路... 也從來沒有自發的產生對任何音樂的興趣, 從古典到流行. 現在仍然覺得當初自己的選擇是正確且明智的.
很多人或許有這樣的想法, 讓小孩學些藝術, 會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 憑本人長期近距離和國內嚴肅高雅音樂人接觸, 沒有發現這個群體的素質高于其他群體...
【吳健楠的回答(12票)】:
小時候做了十年的琴童,至今想起來都覺得是慘痛的回憶,沒有玩耍沒有課余,只有無休止的練習曲一年一年的考級。
考過最高級后馬上把琴放到一邊宣布與之劃清界限,直到現在也一下沒碰過。
就是不喜歡,只是為了滿足我媽小時候的夢想。現在長大了,會慢慢試著理解她,但是如果再讓我來一回,我還是討厭學。
所以我對于讓孩子學習樂器這件事是極其反感的,尤其是強迫著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如果沒有音樂方面的興趣,倒不如讓他自由一些,小時候不玩,長大就沒有時間玩了啊。
【沈冠雄的回答(6票)】:
應該讓孩子學習樂器,但不是為了考級。
我小時候是被我爸逼得學古典吉他的,但在一個星期以后,他就阻擋不了我對吉他的熱愛了。
我認為學一門樂器可以培養孩子的樂感,增強孩子發現美的能力。這樣在以后的生活中會發掘更多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單純活在物欲的世界里。
雖然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是孩子沒有很強的辨別力,音樂不屬于社會化的東西,我們有責任引導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
【南瓜的回答(6票)】:
家長自己都不愛音樂,怎么可能讓小孩子去愛音樂呢?不愛音樂的小孩子又怎么會喜歡上樂器呢?大家都活的太功利了。我的意見是,小孩子喜歡就讓他學,不喜歡就拉倒,尤其是現在做個音樂家也沒啥前途,哈哈
【張城的回答(7票)】:
否。
首先,沒有什么東西是必須要學的。會功夫的孩子很牛,但是你的孩子不一定要去學功夫吧。音樂也一樣。
其次,真正的音樂教育比學習一種樂器更加重要。讓孩子去聽,去欣賞,分辨,琢磨各種音樂,讓孩子閱讀有關于音樂的書籍。(最好讓孩子學好英文,然后去閱讀英文書籍。)這樣,孩子才能聽懂音樂。雖然有些人說某某樂器是必須從小就學的,但是我覺得如果你不打算讓它成為演奏家的話,你是沒有必要跟這個風的。
再次,音樂在發展中,已經不再只是人民喜聞樂見的吹拉彈唱了,各種音樂形式和手段層出不窮,在面對各種樂器的時候,包括東方的,西方的,大眾的,自制的,傳統的,電子的等等等等樂器的時候,你的孩子能用習得的與眾不同的音樂素養自己研究這些樂器的時候,你的孩子能用習得的與眾不同的音樂素養駕馭使用這些樂器的人的時候,這時候才能彰顯“懂音樂遠比會拉幾首小提琴有用的多”。
最后,說真的,家長是孩子的土壤,不要臆想孩子有某種不著邊際的DNA。
我只是個藝術工作者,而且我還不是家長,但我有時候也考慮一下這樣的問題。
【余和平的回答(6票)】:
應該學。理由如下:
1.聽音樂會,學樂理識譜以及進行任何其他“有關”音樂的活動都不如親自練習一門樂器的演奏。因為這是真正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其意義要遠遠超過陶冶情操,素質教育,制造藝術細胞等等口號。
2.前面有人提到音樂與文藝體育等等相通,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學樂器的方法與學任何其他東西的方法相通。如果通過學樂器能理解并掌握了學習的通用原則,即“由慢到快,循序漸進”,那么再學任何東西都會事半功倍。
3.學習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這就是鍛煉克服困難能力的平臺。
4.學習一段時間總會有成就感,這就是建立人生自信的基礎。
5.學樂器總會有參加樂隊演奏的機會,這樣可以使孩子們體會團隊以及合作的意義。
6.再進一步會參加各種比賽,這樣可以使孩子開始具備競爭意識;比賽總會有成功有失敗,這是鍛煉如何對待榮譽以及如何接受挫折的良好教育。
7.最后才是,等孩子們長大了,他們自然會感受到爹媽當初的苦心,同時會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以及在審美方面他們會有更敏銳的感覺,等等。
小結:實際上學什么都好,球類,棋類,樂器類都一樣。僅僅學會一門樂器有點遺憾,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掌握學習任何東西的通用方法。學樂器是一個實踐過程,這個過程的意義超過學樂器本身的價值。
【曹夢迪的回答(4票)】:
說實話,如果真不強迫,那還是別學了。
學樂器(音樂)為了什么:
往高尚里說:為了提高音樂素養、為了提高手眼腦(口)的協調能力、為了培養審美能力、為了能夠自娛自樂……
往實用里說:為了能進特長班、為了高考能加分……
然而無論是為了高尚的目的還是實用的目的,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行。而學習一種東西,無論知識也好,技能也好,都是“先苦后甜”,最開始接觸到的一部分是枯燥的、記憶性為主、雜亂無章的的部分。具體說到學樂器,你要先學基本的姿勢動作,音階,然后逐步學會演奏及其簡單的曲目,這期間你演奏的東西毫無欣賞價值可言——這和水平無關,把海菲茲你拉一小時音階的錄音,楊寶忠柔一個小時弦的錄音給你也不會有絲毫的美的感受,更何況你的水平比起海菲茲楊寶忠來還差十萬八千里,不準確不連續不穩定不飽滿……要多少毛病有多少毛病,這個階段的人練琴,基本上聽了一定減壽,而這個基本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年。
千萬不要以為這就算過去了,在這之后你可能能演奏一些稍微復雜點的曲目了,但是沒有長期的練習,你的演奏聽起來就不像那么回事!依然不準確不連續不穩定不飽滿,只能說“聽起來有個調”了,可是你看看演奏者?全身緊繃,胳膊和手指都跟鐵棍似地不怎么會彎了,一動就好大動靜,瞪大雙眼死盯譜子,精神緊張得好像拿著定時炸彈,耳朵里還聽得是自己不準確不連續不穩定不飽滿的曲子,這時候演奏是什么感覺,痛苦!極度痛苦!沒有體驗過的同學可以去學學簡單的樂器,如葫蘆絲、口琴等試試。
等到過了這個階段之后,聲音基本上準確了也穩定下來了,人能夠松弛下來,自己不累了,其他人聽起來也覺得“有點意思”了。這時候自己才能談得上“感受”或者“欣賞”自己的演奏,其他人也才有可能真心地夸贊你“拉(彈、吹、打)得不錯”。這時候內心和外部都能給自己獎勵了才能進入正循環,也只有這時才能談什么演奏自我放松自我享受之類的。
借用@Ruki 老師的圖片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是化學反應的條件,必須先從外界吸收能量先跨越活化能,反應才能自發進行。
學習樂器或者音樂也是如此,若說一開始十分生澀地演奏著噪音十足的音階還能自己覺得享受自發持續下去,那是胡說八道,必須要先從外界接受能量——比如賺錢的動力、彈吉泡妞的動力等等,當然這些對小孩子完全不適用,以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外界能給與的能量不外乎獎勵(正強化)或者強制(負強化)。必須要依靠這些外界動力讓小孩子跨越過“活化能”,真正地“活化”起來的時候,才能真正地喜歡上演奏和音樂,也才能真正地自動堅持下去。
我是成年之后才學的琴,我的老師是國家一級音樂家,對音樂的欣賞、講解、演奏、創作都有很高的造詣。他在教我之前很嚴肅地告誡我:“要學拉胡琴,你一定要有堅持下去的決心,我這里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堅持不下去了,因為在開始階段都是很痛苦的。要經歷很長的時間,你才能能夠讓自己不那么痛苦。”
果不其然,在之后三四年的時間里,我一直處于非常痛苦的狀態,腦跟不上眼,手跟不上腦,經常好好的一個段子拉成四不像,即使勉強拉成,也半身僵硬酸痛,大汗淋漓。直到最近兩年才可以逐漸成調一點,自如一點,也只有到了這個階段我才敢說自己真正的感覺練琴是一種享受,而在這之前的時間里,完全是靠意志力堅持下來的。我當時是一個成年人,如果換做一個小孩,恐怕早就失去興趣了。
以上觀點,對任何活動都適用:任何活動都有一個自己的“活化能”,都是先難后易,孩子有可能喜歡那些高手們嫻熟的表演,卻絕不可能自發喜歡上最開始最痛苦的部分。如果家長不給與一些外力,那恐怕很難學成什么東西。
【羅洪旗的回答(4票)】:
你強迫自己學過一門樂器嗎?如果有,你們就一起學;如果沒有,你就別為難孩子。
【滕威的回答(3票)】:
我覺得很多人對音樂都有一種潛在的喜好,但是這種興趣可能是在懂事之后才激發出來。小時候被家里強迫學小提琴,不情愿地學了幾年,因為練琴占用了已經很少的玩兒的時間,當時并沒有什么興趣,可多年之后,在學習、工作壓力激增的環境下,突然很想很想再買一把小提琴,重新再學學,那種從自己手中發出音樂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還是順其自然吧,前提是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興趣。
【齊巍的回答(4票)】:
相對強迫小孩學習樂器來說,更重要的是在家里營造一種音樂的氛圍。滿屋子的鋼琴、吉他、麥克風,再請一些喜歡音樂或者會樂器的朋友來家里坐客,對提高小孩學習樂器的主動性會有幫助。當然,父母是最好的榜樣,父母對音樂的態度會影響小孩對音樂的理解。是為了讓別的家長刮目相看?還是認為音樂是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方式?
【Wang Yaqing的回答(3票)】:
我建議學,這個問題其實在于家長在讓他學習樂器到底對他的強迫程度,孩子如果是在高壓下學習的話,肯定會對他的性格產生不好的影響,我自己學的時候就是這樣,本身因為學習音樂,占用了很多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讓其對這音樂產生反感,在那么小寄希望他因為想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心系于此,顯然也并不可取。而據我的看法,那些被逼迫學音樂學成的孩子,一般也有兩個特征,家長本身沒有過音樂的訓練,認為是遺憾,所以轉嫁到孩子身上,第二個,是孩子本身性格比較柔弱。他們的學習更多是技能上的,而不是靈魂上的喜愛,沒有自己的選擇愛也很難產生。我的答案歸結起來為,更多的進行影響,放慢他在這門學期上的進度,不要過多的進行考級,多讓他了解音樂家和音樂。
【周蓬岸的回答(3票)】:
強迫…額,看到這個詞我還是不建議您的小孩學樂器了…在這一點上,您的思維的出發點就已經錯了,明顯的你是從自我中心而不是您孩子的角度出發要學的。。。
大概3歲左右的時候碰過電子琴和手風琴…當然小孩沒定力,很難堅持,爸媽看我不是個正樣就放棄了,其實我內心很喜歡音樂的,聽古典的愛好一直從小到大…后來上小學上初中的時候好多次想重拾音樂,但是都被爸媽一句“過去叫你學你不好好學”頂回去了…
總算到大學之后家里給買了架鋼琴,結果一年之后去住校了…大學畢業之后到了加拿大,更沒機會學了……不過家里還是放了架電子琴,偶爾的玩一下…
我覺得我爸媽犯了典型的中國家長的錯誤,要么就不學,要么就系統的學,不然就是浪費時間…但是我覺得樂器這東西,最后走上專業道路的人終歸是少數,但大多數人都可以從中得到歡樂,所以對于小孩子,我的觀點是,應該接觸,但學不學精完全憑愛好
【陳子堯的回答(2票)】:
雖然還不是家長,但是說說我的看法,既然你是在不過分強迫的情況下,應不應該就是要考慮孩子的興趣了,你可以去引導孩子這方面的興趣,如果他喜歡,就去好好培養,如果他確實不喜歡,那就去引導其他方面,直到找到他真正感興趣的東西,然后順其自然發展,我是覺得沒有什么東西是必須學的,人只要掌握一兩樣擅長的東西就行了。
【Leo Luo的回答(2票)】:
我最欣賞的中學的學生培養目標里有一條“培養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藝術鑒賞和藝術創造,是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訴求,所以不一定是樂器,也許是唱歌、繪畫、插花、攝影等等,都可以在孩子接受的前提下培養,就算不能創造,發現美也能使人享受,令人愉悅。
【謝隼的回答(2票)】:
我還是相信藝多不壓身的,只要喜歡,建議學,以后多條路。就算用不上,音樂對人的正面影響是受到普遍認可的。
【榮榮的回答(2票)】:
應該接觸音樂,可以學習樂器,但不是必須,有其他的途徑讓孩子明白音樂是個好東西。如果孩子沒興趣,不要強迫啊,看過太多面無表情彈琴的孩子了,痛苦多過歡樂。音樂繪畫和其他藝術一樣,是人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手段,如果你在憤怒、喜悅、痛苦和傷心的時候,才來想不起來用你學過的樂器來宣泄,或者你的樂器無法完成這項功能的話,我覺得技藝再高也是徒勞的
【于倫的回答(2票)】:
音樂無處不在,樂器只是一種。
【pansz的回答(2票)】:
如果您覺得學樂器是必要的,那么就需要強迫孩子學習。 這個問題甚至與你呆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關系。
樂器是一樣特殊的東西,它需要多年的積累,但是等到孩子能夠獨立思考的時候,你已經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間。錯過了這個最佳時間,你幾乎不可能在這方面有所建樹。所以,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音樂大師,都會經歷在孩童時代被父母的壓迫與反抗,這是一種必須受強迫而學習的項目。
如果想要學習樂器,那么強迫可能是必須的。。。至于家長覺得這個學習是否值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傅尸水的回答(3票)】: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支持這個觀點,其中有一句話印象最深:教孩子鋼琴并不是指望他成為什么音樂天才,而是能夠更好的幫助他度過日后人生中漫長的艱難歲月。
【王昕妍的回答(3票)】:
先跑題說說別人的經歷:我的一個朋友,國家級象棋大師,從小至今對下棋毫無興趣——有興趣的是他父親。但是,并不是說他沒從下棋得到好處:他靠國家級大師的頭銜上了一所重點大學;四處參賽結交了一堆朋友,交際面大大超過普通大學生;還有一點,我始終覺得下棋鍛煉了他的智商。。。
所以,要不要讓您的子女學樂器就看您的目的:
1.你要是想讓他陶冶情操提高修養,請相信我,還有大量成本更低也更有效的辦法。會喝紅酒不一定要學種葡萄,會欣賞音樂不一定要會彈鋼琴。實在不行天天讓他聽三個小時的古典樂——我身邊很多朋友鋼琴十級還不見得能清醒地聽完一場交響樂。
2.您要是目的比較實際,覺得有一門特長會使孩子更有競爭力,比如說以后升學的時候能當個特長生,那就做一個負責任的家長。您可以買來樂器先讓孩子練上再說,但是切記,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您孩子是否能自行發展出興趣實在是個未知數,您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您也可以趁孩子小慢慢誘導他的興趣,讓他以為這事兒好玩。
3.我小時候練琴——確切說,被練琴,主要原因是我媽媽覺得這對提高幼兒智商有好處。這個就只能見仁見智了,如果您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看古典偵探小說大概也有這個功能。
【王鵬的回答(2票)】:
先由興趣引導,讓孩子本身建立“是我要學習樂器,不是別人逼的”,如果單純的是家長逼孩子學樂器的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推卸責任的心里,感覺學不學的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所以先讓孩子著迷與樂器然后再約法三章,讓孩子本身擔起了對自己的責任,這樣既可以學習樂器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太苛刻要求孩子達到某一畝地,比如考到什么等級,又不是靠這個吃飯,差不多算個興趣就行,在一孩子取得某一階段性成果的話,可以適當獎勵,讓孩子產生成就感,這樣才有了學下去的動力。總的來說沒有學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和家長。有的時候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方式處理的不很得當就會導致孩子對于樂器一生的陰影,可能浪費了一個個優秀的可塑之才。
【朱文玉的回答(2票)】:
我有一朋友(男生),從小被媽媽逼著學大提琴,學了六年后又讓學鋼琴,據說是他媽的心愿。最終就是學了12年大提琴6年鋼琴,都精通了。。。就是聽見旋律就能彈的那種但是大學他媽不讓他學藝術,而是學了經濟類專業。學過樂器果然不一樣,創新思維很強,洞察力也很強。做外事、廣告、策劃都很有一套~
他說初中的時候因為別的孩子都出去玩,只有他得在屋里練樂器,所以得過憂郁癥。。。但是后來也好了。
因為會樂器,喜歡的女生也很快能追上。
雖然當初是被逼著學的,但是現在他不后悔那么多年的努力,我也覺得只要堅持下來了,并把它作為一種愛好、消遣方式,學樂器真的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積極向上的!
【Florence Wu的回答(1票)】:
倒不一定非要是樂器啦,任何孩子有興趣并且值得鉆研的都可以。重要的是只要將這樣的愛好持續下去,終生都能有一個在工作學習之外避風的港灣。
【Jessica Wu的回答(1票)】:
一定的音樂啟蒙之后就是自己的選擇了,選定一個,父母的任務是監督著繼續學下去,直到有另一個很喜歡很喜歡的選擇。很多東西都屬于那種開一個頭,以后想繼續學也不會太費勁的類型,隨意點好。
【洪亮的回答(2票)】:
不該,關鍵要看孩子的興趣。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就學什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不樂意學,非要他們學,又何必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huohua的回答(1票)】:
并不一定要學得好, 重要的是過程。
【heytime的回答(1票)】:
會一種樂器真的是件非常棒的事,孩子長大后自然會明白,當然父母不能以此為理由強迫孩子學
【盼盼的回答(1票)】:
直接問他想不想學么,或給他個樂器讓他玩玩看,看能不能引導他對這個感興趣,要是孩子無感,就算了唄。我相信只要他有興趣一定會表現出來的。
【張清華的回答(1票)】:
除非孩子在這方面極有天賦,不然還是僅當愛好培育吧
【雅魯藏的回答(1票)】:
取決于孩子的愛好,不要盲目聽從別人的建議,應該聽聽孩子的想法。
【雷毅的回答(1票)】:
學習樂器過程中有一個枯燥的階段,同時大多還會有幾次興趣和注意力起伏的階段。在這些階段里,家長的引導和督促還是很有必要的。
嚴師、慈師,都曾出高徒。是督促還是強迫,這個度到底怎么把握,我倒覺得不好判斷。但是無論如何,心中有愛,是必須的。
【磨劍的回答(1票)】:
我覺得不用逼 到時候我在家里弄一個排練房 電鼓 音箱 調音臺 他肯定會吵著要玩
【周海的回答(1票)】:
父母因該更多的是去引導孩子,讓孩子自發的去喜歡一樣東西,接下來才能談去學習它
【asin wang的回答(1票)】:
可以試著讓他學學,但最好根據他自身的性格去選擇樂器,或者說找有經驗的老師看他適合什么,這種東西真的可以培養很多方面,小孩子小時候不懂,大了會明白的,所以即使家長強迫一點也沒關系,那種音樂藝術對人有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
【王澤涵的回答(1票)】:
談談我自己,幼兒園的時候被帶到了傳說中的少年宮,然后自己選擇了彈古箏,然后就開始考級生涯了,其實認真說來,是有享受的一段過程的,但是每次考級前都被我媽逼的天天要練4小時以上,覺得非常痛苦,那個時候就想以后再也不碰拿東西了,結果四年級考完十級后自己想學鋼琴,然后一直練到初二沒有空再學,學習期間非常痛苦,恨不得以后再也不碰,但是現在想來音樂覺得起到了陶冶情操的作用,身邊的同學知道我會樂器都會很崇拜,很后悔自己小時候沒學過一點東西,現在我就會很感謝我父母,有些東西真的是要逼出來的,現在在大學,想練琴也沒地方,但是現在對于鋼琴是真正非常熱愛,小時候是學習樂器的黃金時段,所以我還是贊成讓小孩子多學一門樂器。
【林復的回答(1票)】:
無論學什么樂器都有好處,如:
1. 節奏感: 學習、生活、工作都是有節奏的,有節奏感的人效率高。
2. 體驗感: 人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而聲音能帶來很多直接的體驗。
3. 成就感: 會一門樂器能增加一個人的成就感。
4. 自信心: 會一門樂器能增強一個人的自信心。
5. 耐心: 學好一門樂器需要耐心。
6. 想象力: 音樂需要想象力。
7. 心理調節: 音樂能夠調節人的情緒。
8. 娛樂消遣方式: 音樂使生活豐富多彩。
9. 連帶效應: 一通百通,對其他方面產生促進作用。
【FanZiye的回答(1票)】: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天賦,因才施教才能使健康成長。
不過,音樂是一門很特殊的愛好。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具有相當高的聽覺敏感度,但是大部分人都被忽略;開始學習認字、圖畫等視覺技能之后、這種聽覺敏感度逐漸消退。這也是為何一定年齡以后再接觸音樂不容易學好的原因。因此,想接觸音樂確實需要盡早。
音樂是純形式化、直達內心的藝術,愛音樂的人都是善良的人。我想如果能拋棄過于功利的想法,先引導孩子接觸真正的音樂,再根據他的興趣作選擇(學樂器或者不學)這樣比較好;畢竟,作為一門愛好,音樂是值得保持終生的,而學樂器卻并不必要。
【傅成寶的回答(1票)】:
首先,學不學樂器這個問題不重要,因為按照你的想法,樂器只是讓他成長的一種工具而已,的確如此,不會樂器而生活得很開心,工作也開心的人大有人在,條條大路通羅馬嘛~
但是,如果按照你的問法,你想用半強迫的方式讓他學不一定可取,誠然,樓上有些童鞋自己有被逼的經歷而今感覺受益匪淺,但這不是普遍現象,這個事情對小孩的幫助與否和老師的授課技巧、心態,家長的心態等等關系很大,弄得不好負面影響也很大,這時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如果要學,讓他自己有些興趣,然后有好老師,家長自己心態擺正是前提,這樣的基礎上,有時小孩惰性來了,適當強迫,方為正道。
【劉靜的回答(1票)】:
幫助孩子找到興趣,當孩子喜歡上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在加以引導,效果會更好。
【十波的回答(1票)】:
學東西的前提是看興趣。一旦開始學了,不強迫是學不好的。
【明意的回答(1票)】:
這么說吧,很多家長對小孩沒有興趣引導,總是讓他順其自然。很容易讓小孩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心智不成熟,不了解這個世界,她連興趣都沒有,怎么讓興趣當最好的老師呢
【吳海賓的回答(1票)】:
學嘛樂器 直接學ipad不就得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3Y2WEe6Jbk/
【陳建康的回答(0票)】:
我覺得最好還是讓小孩學一門樂器比較好。自己現在就后悔當時怎么不學點樂器,不然還可以露幾手。不過當然要孩子有興趣才行,這樣才能學好。
【Mixray的回答(0票)】:
學樂器,如果能先懂得欣賞音樂,然后他有演奏旋律的欲望,那就堅持學。
過程中的強迫也是必須的。
學樂器,對培養堅毅的性格,持著的精神,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好處。
孩子能夠熟練的,有激情的演奏,是自我的認可,也是自信的成長。
【張曉慶(Marian)的回答(0票)】:
鋼琴,條件不夠的話學電子琴。一旦孩子以后玩樂隊的話,他就會明白學會了鍵盤他就能輕易的扒出任何歌兒的曲子、學其他任何樂器都容易上手。就算孩子以后不玩樂隊,拿鋼琴裝逼的效果會秒殺其他一切樂器……
【吳學明的回答(0票)】: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的話,我認為很有必要。學習一門樂器的本身目的不是你真的很精通他,在這方面有多高的造詣,或者考級考了多少。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接觸到了平時課堂學習中接觸不到的東西,促進了你打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徐彥華的回答(0票)】:
可學,可不學。
學的惟一前提是孩子自己有興趣,想學吧?
哪有什么不過份強迫啊,還有輕微強迫之分么,呃。
【LEO的回答(0票)】:
任何一種興趣愛好,都有可能成為將來人生的一個轉機。
【村上春素的回答(0票)】:
可以故意培養,有意引導,但不強求
【姚琛的回答(0票)】:
學學基本的樂理,發展一個樂器技能未嘗不可,在同齡人的圈子中較容易獲得自信,小男生更容易泡妞。前提是ta不反感,另外如果抱著非要考個級什么的目的去學,那還是歇了吧。那絕對不會成為童年中愉快的經歷的。
【艾柯的回答(1票)】:
毛線咯,讓他玩!適度引導~
【paroca的回答(0票)】:
看孩子的意愿和天賦吧。
【yten的回答(0票)】:
我覺得還是學一門樂器好,因為對孩子長大之后有好處的,可以陶冶孩子們的情操,讓他們更加的有素質有教養,在社交中又多一門技術,雖然我沒孩子,但當我有孩子之后定會讓他學的!
【顧若寒的回答(0票)】:
為什么一定要樂器呢,能夠唱歌是不是就可以,關鍵是小孩子了解和喜歡節奏和旋律。如果想要手腦結合,那么還有無數的東西值得孩子們去喜歡。
【東力的回答(0票)】:
以后我的寶寶如果覺得他爸爸彈電吉他的樣子很帥的話,我就教他。當然,小提琴也不錯,我就是被和聲小調征服,從布魯斯搖滾轉向新古典主義金屬的……哈哈。個人覺得鋼琴把音樂簡化了,但直觀。音色方面可能過于鏗鏘,難以有如泣如訴的感覺,當然,很莊嚴!至于一次只能發出單個音的樂器我覺得對孩子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幫助就會小很多了。
【老鼠jacky的回答(0票)】:
我只是想讓我的孩子小學的時候玩開心快樂。
【SteveRen的回答(0票)】:
不要學中國樂器。
【木易同的回答(0票)】:
比較好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接觸各種樂器,然後供他自己選擇一門喜歡的(不一定必須要是樂器)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有一門興趣所在。興趣這種可能會陪伴一個人一輩子的算是一種屬性?其實是人生的一份財富,孩子早晚會明白這件事情的……
【帶三個表的回答(1票)】:
沒必要。你要求孩子干什么是霸王條款。
【Trouville的回答(0票)】:
言傳身教... ...家長得把自己弄成個榜樣放前面
【李程旭的回答(0票)】:
我小時候在一個兒童節上,看到一個小女孩彈雪絨花。
那時候自己的世界就震驚了,然后是自己告訴媽媽要學琴。中間有過因為太枯燥辛苦想要放棄,但是因為是自己走的路,哭著也要走完。
覺得主要是取決于孩子自己吧,和家長沒有關系。
【李志華的回答(0票)】:
個人覺得,首先是家長要決定學習樂器的目的。
目的無非以下倆種情況:
1.要在某一樂器領域內有一定的成就,成為職業的,說白了就是以后靠這個吃飯。
那么,孩子從小開始就必須強迫,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莫扎特,強迫是必需的。
PS:曾在某衛視的某檔娛樂節目看到一群所謂音樂神童,在每個人樂器離手,面對鏡頭的時 候,非常的不自然,呆滯的表情,言談舉止非常不流暢。
2.純屬興趣愛好培養,個人氣質,情操的熏陶。不制定很高的目標,達到一定水準即可。
這種選擇,對家長和孩子而言,整個過程都不是艱難的,因為目標不高,同時孩子還可以擁 有一個和普通孩子一樣的快樂童年。
【石磊的回答(0票)】:
"如果我未來有機會成為人父,一定會往家里擺一架鋼琴。但我不會逼孩子學"(前面那位
胡天翼說的)
其實興趣應該是可以引導的,想當年我就是聽到別人彈琴所以想學,(其實我爸很喜歡聽古典音樂家里有一堆磁帶,我從小睡覺的時候就聽,肯定還是有影響.)于是家里人就送我去學鋼琴了,那時候一架鋼琴六七千也不是個小數目,可是后來我懶了...但是得到的好處還是不少的,初中就沒練了,所以一定的引導跟強迫還是必要的吧..
【鋼盅郭子的回答(0票)】:
同意這一點,以自身經歷來講從小的音樂學習雖然帶來了暫時的痛苦和煩惱,但是小時候大多數人并不清楚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到了一定年齡就會真心喜歡上這些藝術。畢竟藝術是真正具有美的東西。
【俞梓冬的回答(0票)】:
不過分強迫也是一種強迫~
【趙水的回答(0票)】:
如果把樂器作為技能去學就意義不大了。更多要培養會聽的能力,而不是一個單純的聲音制造者。要讓學習者能夠辨別音色的好壞,交響樂每個部分所表現的好壞。好的樂手每個時代只需要那么幾個,培養會欣賞的能力是重要的。那樣覺不僅僅掌握了一門技術,而是人生視野的拓寬。
【譚國珩的回答(0票)】:
強烈建議學習 直到現在在學校中我體會到會一項專長在校園生活中多么吃香
【袁慶的回答(0票)】:
當我發現我熱愛舞蹈時,發現我已經長大了,沒有一點舞蹈基礎,多么悲哀,但我想在工作之后,我還會去追求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并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喜歡什么,所以小時候接觸越多東西越好!!
【thinkingfish的回答(0票)】:
看興趣吧。只不過,在學之前最好溝通好,如果選擇玩樂器就玩好,別半途而廢。做事有個長性才好。其實練樂器初期很枯燥的,就怕堅持不下來。只要堅持下來的,大多數到了最后都還是有很多感觸的,即便不是為了音樂而音樂,煩悶的時候自己彈給自己聽也是件不錯的事情。
至于什么音樂會啊這類的,無關痛癢,能有一點基本的音樂素養也挺好。
【杜亞輝的回答(0票)】:
有必要。重要的是想辦法能讓孩子覺得好玩,愿意玩,且愿意繼續玩下去。不過,小孩想要半途而廢的時候家長各種辦法都行不通了,那就果斷“逼”吧。
【羅威的回答(0票)】:
我是個奇葩,強迫家長送我去學音樂,至今。感謝爸媽!
【王振寧的回答(0票)】:
我反感那些有“企圖”的家長,雖然有的人可能真押對了,也成功了。
但是我會讓我的孩子盡量學會一兩門樂器的,會即可,以后的路自己走
【劉冰煌的回答(0票)】:
看孩子怎么想的吧,自身體驗的結果是,我和我身邊90%的玩樂器的人,自從進了大學后就把樂器扔了(除非有樂隊)。大家學習的過程都是很苦逼,很想死。有人說,學習樂器能提升對音樂的理解力,能陶冶情操什么的,也都是扯淡吧。沒能進國外音樂學院深造的國內音樂界學子大多數都搞不清什么馬六、拉赫馬尼諾夫的,也不會有多少人愿意自己掏錢去看古典的(不知道民樂什么情況)。當然啦,從入學角度來說還是有點用處,其次,多多少少還能在以后的工作或者交友上起到點作用。
【李妍的回答(0票)】:
應該的,對于孩子思維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童年可以再來一次,我一定義無反顧的學習一門樂器。
【堂主的回答(0票)】:
至少學學唱歌吧~如果孩子不能享受音樂,ta的未來會少很多樂趣
【羅晨星的回答(0票)】:
建議學,當然孩子有興趣 更好了
【邵夕旭的回答(0票)】:
小孩子是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為了自己的將來喜歡什么的
愛好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培養的
學習樂器是一個很好的智力啟蒙,到孩子成年后自然知道學樂器的好處
所以,個人還是比較贊成在不強迫的條件下讓孩子學習樂器
當然,強扭的瓜不甜,孩子不學就算了,那是他不喜歡,換一個興趣灌輸給他就行了
【桂小太郎的回答(0票)】:
個兒認為,遵從孩子的興趣選擇一門娛樂課程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有一技之長;第二,可以讓孩子有放松的途徑;第三,有利于孩子與同齡人的交流。但不一定是學樂器吧。
【孫岳辰的回答(0票)】:
覺得不應該,我們應該學習美國那種,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去尋找、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windyli的回答(0票)】:
其實關鍵就是營造一種氛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比如家里經常放些音樂 。其實人都是根據環境來行事的,關鍵是父母們怎么做到了。。我覺得音樂很好,真的是修身養性了吧。。可是小時候條件不行,,每次看別人玩,羨慕死了。。
不過呢,,切不可強迫,,畢竟也不是必須的技能。而且那也沒什么好結果,還影響感情
【李倩美的回答(0票)】:
很有必要學一種樂器。音樂的作用不言而喻,可以作為以后抒發感情、發泄情緒的好方法。同時也是一種特長,很好!
【梁麗的回答(0票)】:
應該啊,音樂真是個好東西!我現在超級感激我媽媽當初讓我學鋼琴的~
【李孟宸的回答(0票)】:
家長應該只是起引導作用 讓孩子自己選擇
【虞翔的回答(0票)】:
我小時候沒人逼我學樂器,雖然我有個電子琴。
但是現在我以28歲的年齡開始學鍵盤和吉他,目的是midi作曲。有時候我挺想抱怨小時候家人沒有來引導我學音樂,同樣的還有寫作——我小時候寫作文常常冒些科幻小說來,但是沒有家長和老師來鼓勵我寫。
但是孩子要學習東西,最好還是不要逼,要影響,或是說要靠誘惑。大人一定要言傳身教,給一個環境。音樂也好,繪畫也好,足球籃球也好,這是我的觀點。
【謝思聰的回答(0票)】:
看到多數人是贊同“尊重孩子看法”。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不過,興趣是個奇怪的東西,也許在深入了解之前,你都不會發現“啊,我原來喜歡xx”。所以,先讓孩子多接觸各種音樂、樂器。試一下,不怕半途而廢,玩玩就好。
【Tuatara的回答(0票)】:
對音樂的認知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引導就好,不必強迫(即使是所謂不過分的)
對于家長來說,確實想在這方面提供幫忙的,就是尋找和發現Ta喜歡的一樣樂器
PS:我這么說,會被人說是”宿命論“嗎?
【施洋的回答(0票)】:
如果我有一個女兒,我會給她買一臺鋼琴。
男孩,再議吧。
【肖暢的回答(0票)】:
你可以誘導。先制作氛圍,看他感不感興趣就是了。藝術也是要講天賦的嘛。但多接觸沒壞處就是了。
【黨子衡的回答(0票)】:
其實,我倒是建議教教口琴什么的(前提是你自己要會吹),剩下的看興趣了
【柳青的回答(0票)】:
我覺得還是應該學吧。談談我自己的經歷:我是一開始看到別人彈電子琴,然后想學,從幼兒園開始彈電子琴,小學后又學的鋼琴。中途真的不算開心,最嚴重的一次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死活不開門,因為不想去學。學琴不開心,甚至可以說痛苦。有我的原因——愛玩,懶。但現在看來老師也是有一部分的問題的。我的老師只是教練習曲和考級曲。感覺他認為考級拿證就可以了,彈琴也是讓人認為我有一長、很厲害的樂器,拿到業余十級證書就ok了。我的確是拿到了十級的證書(最后還是撕了,原因見下),但永遠都記得那個考級的老師對我說:“你是來過關的吧?”不過現在想想,我還是很喜歡聽到鋼琴的聲音。過去學琴的經歷雖然不算好,但它的確是向我開啟了音樂的大門,讓我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候也還是因為音樂而得到安慰。建議:學一門樂器,一定要找個好老師。老師真的很重要。
【歐楚琦的回答(0票)】: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讓孩子多多接觸各種愛好,最好有團體活動的機會,就算真的愛好某種樂器,也要參加樂團,多見些人,多去些地方。
【李Xinyan的回答(0票)】:
成年后有次和父親聊天,說到他對我唯一的遺憾就是“小時候沒讓我學一門樂器”……
其實這也是我的遺憾呢。
【賴珊玲的回答(0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家長我自己都不學,怎么能強迫孩子學呢?如果孩子自己想學那就另當別論了,我現在是自己學鋼琴,等孩子大了看他意愿,如果不學鋼琴 學吉他,那我就陪著他一起學,一起學才有意思,能互動能創作能交流,這樣才能學好東西。
【莫毓的回答(1票)】:
其實小孩子的童年很短的 為什么不讓他們多玩會?為什么一定要把你們那些大人所謂的好的事情強加到小孩子身上?
【Celia的回答(0票)】:
孩子自然是可以對樂器有點兒認識,算作生活的常識。不過引導孩子找到真正的愛好才是好父母。不要人云亦云咯。
帶著喜愛的去玩才能讓孩子既快樂,又有成就感。而如果他遇到困難時才是你真正該發揮作用的時候,讓他學會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困難,才是你最該做的事。
這樣的孩子,既懂得快樂,又有承擔壓力的能力。以后你一定會很欣慰,哈哈哈哈哈哈~
【淡然的回答(0票)】:
沒有”應該“這一說吧……家長讓小孩子多接觸一些在學校里不容易接觸到的東西是好事,所以一開始完全可以啥都試試,但最后小孩子能否堅持下來還要看他興趣。如果他對畫畫感興趣,就沒必要非讓學樂器了吧……
【王學穎的回答(0票)】:
要引導孩子自發的喜歡這個,不一定非要考級,當然考級更好。雙手彈琴以及音樂能夠鍛煉人的右大腦,右大腦強大的孩子想象力創造力都比較強,對未來情商智商都有幫助。但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學,我小時候被強迫學小提琴和電子琴,但由于沒有堅持下來,現在反而五音不全,唱歌跑調。如果我能再回到小時候,我一定找機會學個樂器和音樂。
【許顯朝的回答(0票)】:
一直都希望女兒能受到藝術的熏陶,曾先后讓她參加過古箏、英語、書法、繪畫等學習班,可都是淺嘗輒止,也沒逼她。今年她爸說孩子不學無術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下了死命令要學,綜合各種因素給報了跆拳道和拉丁舞兩個班,希望孩子能自覺學下去,自己不會成為威逼孩子的“幫兇”。還是有些擔心。。。
原文地址: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