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戶的回答(73票)】:
速度、音色、強弱對比、斷句、指法、踏板等這些都可能會不同。
因為第一,雖然不同演奏家用的樂譜會是一樣的,但是比如樂譜上只規(guī)定了Allegro的速度,但是這個Allegro具體是每分鐘多少拍,也是可以有自己的處理的。大致每分鐘100-130拍之間,理論上都是Allegro。再說音色。每個鋼琴家、每架琴的音色都會是有差別的。這個哪怕樂譜相同,音色也不會完全相同。再說強弱對比。大部分傳統(tǒng)樂譜上最多只會有pp, p, mp, mf, f, ff這六種強弱記號,有些作曲家(以我那個認為我有力度記號強迫癥的老師為例-_-)甚至認為實際聽覺上,有p, mp, mf和f就夠了。而這個力度標記,更多的是起一種前后對比的關(guān)系,而不是說,每個力度記號,就一定是絕對相同的一個強度值去演奏。所以,不同的演奏家,對于力度的處理其實是可以有很大空間去進行自我詮釋的。同樣是f,有的鋼琴家會演奏得很強,有的可能會根據(jù)前后的力度去做一些調(diào)整。另外,關(guān)于樂句的劃分、指法、踏板這些東西,不是所有的樂曲樂譜都會標注得特別詳細,或者哪怕有很詳細的標注,演奏家也是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技術(shù)習慣或者對樂曲的理解,去運用更加符合自己的方式去演奏。其實這也就是演奏家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shù)家而不是讀譜機器存在的價值吧。
第二,這還涉及到一個樂譜版本的問題。題主說到如果用到的樂譜是“嚴謹”的,而不是“相同”的或者“同一版本的”,這就可能出現(xiàn)一個問題:如果不同的演奏家用的都是“嚴謹”的樂譜,但卻是不同版本的樂譜,那么演奏起來顯然也是會因為樂譜的不同而不同。
第三,這還涉及到作品時期和風格的問題。有些作品,最嚴謹?shù)臉纷V,就是木有任何強弱、連線、踏板等標記的樂譜。比如巴洛克時期的鍵盤作品,本身就只有樂曲開頭處有一個速度標記(而且這個速度標記到底要彈成多快,不同的學者還有不同的意見),除了這個速度標記,樂譜就沒有其他任何標記了(包括力度、連線、踏板等)。所以,如果說要用最嚴謹?shù)臉纷V,那么巴洛克時期的鍵盤作品,不同的演奏家演奏起來,聽起來反而應該是更加不同的。因為樂譜的指示很少,所以給演奏家留下的處理空間就更多。
【王大提的回答(3票)】:
這就好比不同館子做的宮保雞丁,一樣的菜,但是味太不一樣。做法會有不同 但是都是宮保雞丁。 一般來說樂譜上只會給出一個大概的方向,就好比菜譜上的“鹽,少許”,但是這個“少許”到底是多少,就得看本事了。
【李如春的回答(4票)】:
演奏被稱為“二度創(chuàng)作”,既然是創(chuàng)作,就不能雷同,如有雷同,就稱不上創(chuàng)作,也不是真正的演奏了。同一個樂譜,不同藝術(shù)家演奏的完全不同,甚至差異很大,但都有藝術(shù)性,這也是音樂的魅力。
比如,速度,力度,斷句,音色,演奏的整體構(gòu)思布局,裝飾音的處理等等,樂譜并非精確要求,尤其是古典時期前的某些樂譜,甚至和聲都是數(shù)字低音,需要演奏者的詮釋。
而現(xiàn)代音樂中一些作品故意不精確標明某些音樂要素,需要演奏者去理解,而每次演奏的不同也是作曲家想要的效果,如偶然音樂,機遇音樂,有控制的偶然音樂等。
【高學遠的回答(1票)】:
樂譜在大師手里,都只是參考。在我這種人手里,就是死死的教條
【知乎用戶的回答(1票)】:
“譜子上什么都寫了,譜子上又什么都沒寫。”—Michelangeli
------
彈琴的時候,反過來講。
【江禹潼倍婉約的回答(1票)】:
樂譜就像一份既定的生命大綱、每一步每一步幫你安排的妥妥的。
有的人脫線般歪歪扭扭左差一步右毀一步,毀了圓滿的生命。
有的人按部就班、分毫不差,完成一份妥帖舒適的格局。
有的人把握分寸,適意而為,又圓滿又精彩又舒適。成就精彩絕倫的一生。
第一種人 是鋼琴奴才
第二種人 是鋼琴匠
第三種人 是鋼琴家
技術(shù)完善狀態(tài)下、不同鋼琴家的相同樂譜的不同呈現(xiàn)方式 說深奧了就是一呼一吸間直覺的不同觸動 靈魂的顫抖帶動手指的運動
說通俗了就是 人生格局 個人理解的不同
說玩笑就是 怎么舒服怎么來
自己舒服爽到爆 別人聽著看著才會過癮
不是嗎
【喵Cc的回答(1票)】:
音樂不能量化、所以你所設定的每個音符出現(xiàn)時間一樣之類的條件在音樂演奏中不可能發(fā)生的。藝術(shù)的差異也就在于個體差異所帶來的不同審美感受、如果嚴格設置了每項條件,那就不是音樂不是藝術(shù)了。
不同鋼琴家演奏相同曲目時的差異樓上朋友已經(jīng)大致說了。有些鋼琴家風格差異很大、一下能區(qū)分。而有些風格相近的、只有內(nèi)行能區(qū)分了。
【李治江的回答(1票)】:
1000個人眼中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所以1000個演員也會演出1000個哈姆雷特。音樂也一樣,重要的不是同一篇樂譜,而是不同人的理解。
【劉蘇菲的回答(0票)】: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不同的音樂大家演奏同一首曲子的音頻,音樂還是要靠感覺的,不同的心情聽同一首歌曲都會不同,演奏家同理。
【李成越的回答(0票)】:
你可以把每個音符當做一個時間區(qū)間。我不怎么會彈鋼琴,但是猜想就鋼琴來說,每個鍵對應的音高(即頻率)是固定的,但是你最后在這個時間區(qū)間內(nèi)產(chǎn)生的響度波形與你按下這個琴鍵的力度、速度的曲線有關(guān),也與踏板有關(guān),所以說是每個演奏者是不一樣的。就弓弦樂器(比如提琴)來說,30%的功力在左手控制的音準(即頻率),而且每個人的揉弦(即通過揉動手指使音高再一個很小的區(qū)間內(nèi)來回波動,那么這里的揉弦技藝不同(即快慢、軟硬等)效果就不同;而70%的右手控弓的功力,一個音拉相同的時間,那么瞬時速度和瞬時下壓力度可以看做時間的函數(shù),不同的曲線出來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黃毅的回答(0票)】:
參知 不同廚師烹飪相同菜譜
【珀色云朵的回答(0票)】:
1.譜不是絕對的。一個f多少牛頓。。。等等吧。2.同一曲有很多不同版本。3.人也不是絕對的。別說不同的演奏家,就是同一個人,因情緒狀態(tài)環(huán)境因等等的不同,演奏兩次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演奏是對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這就如同不能精確量化鯊魚皮泳衣能對運動員成績有多大提升。所以即使兩位演奏家演奏同一份樂譜,并且竭盡全力趨同(如交響樂團中的情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當然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鑒賞者的水平,能注意到多細微的差別)再說不同的演奏家會有自己獨有的對作品的理解,自己的感情傾向。
【高高的回答(0票)】:
在感情的處理上,還有節(jié)奏 ,速度等都會有不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對這個作品的不同理解,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我考試的時候和一個人彈的樂曲是一樣的,但我們有許多地方處理的都不一樣。這樣都不為過,藝術(shù)中感情成分占很大的比重的
【胡小超的回答(0票)】:
題主可以去聽一下郎郎跟李云迪兩種版本的《彩云追月》。
【曹禹君的回答(0票)】:
這個題目毫無意義。
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彈得跟譜子”嚴謹“的一樣。
不止音樂,任何事都是如此。
不同的人對同樣一件事的感知永遠是不同的。
不然為什么當初推薦我去看王小波的那個人現(xiàn)在七八個女朋友找完都快結(jié)婚了還來跟我說句”讀王小波就是有用“我卻只能tm說他一句素質(zhì)差?
【吹徹梅花的回答(0票)】:
雖然我只懂一點古箏,但應該是的。即使相同的人相同的曲子不同的心境都能彈出不同的感覺。尤其是到了擅長的部分發(fā)揮的多了完全能玩的出神入化,彈出七八個版本。不知道鋼琴是不是。
【周翔的回答(0票)】:
對于我們鑒賞的人來講。
沒有必要錙銖必較
非要強調(diào)所有的鋼琴家彈一首曲子
都要彈出一個味道。
有不同的詮釋 才更有意思。
比如同樣是拉赫馬尼諾夫 的一首曲子。
我在網(wǎng)上看到的音樂會的視頻里
我就比較喜歡朗朗那個版本的。
我個人覺得其他鋼琴家的 更生硬。
郎朗的比較有味道。
但是如果是以演奏者的角度(鋼琴初學者)一定要按照譜子上的強弱標記去彈。因為這對于學習鋼琴的人來說,強弱的不同 會導致你手形的不同。而若在打基礎(chǔ)的時候 不保證手形 很容易導致用力的錯誤。屬于揠苗助長。
鋼琴家們 你就不用管他的手形了。
這就好比學習寫作文。
老師會教你不同的形式。
排比 比喻 分段。
而作家寫作的時候 很少有刻意去堆疊這些技巧性的文字段落的。
往往如行云流水。
原文地址: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