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皇帝的朝代,大臣天南海北哪都有,那時又沒有話匣子,沒有普通話(此普通話乃戲言爾)普及,上朝時皇帝聽不懂方言怎么辦?
【poem的回答(162票)】:
明清人的“官話”概念、先秦的“雅言”概念似乎都相當於普通話的意思(但“官話”到了現代的音韻學裏又是一個方言大類的名稱,所以有時容易跟明清的概念弄混)。除了這兩個名稱,古代還有“通語”這個概念。但似乎在明清之前,提起這些概念的並不多;但可能只是沒人專門去分析這問題,而非各朝人沒普通話吧。
像《顔氏家訓》的《音辭篇》在開篇就說:“……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覈古今。爲之折衷。搉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這說明,在顔之推的理解中,當時他們這些知識分子是說一個以南京音和洛陽音兩相妥協的字音體系的(當然了,是當時的南京音和洛陽音,跟現在的南京音、洛陽音不是一回事)。而且,他還著重指出了“共以帝王都邑”這個前提,就是說,古代人其實一直都有一個“以首都音爲當時準繩”的習慣。
在我的理解中,漢語普通話演變史大致是這樣的:
1、早在商代之前,先秦中原就已經融合出了一個混合語——主要來源可能是藏緬、苗瑤、僮侗的,間或有些其他周圍非漢藏類語的來源。這種混合語大致可以認爲是早期的漢語。
2、商代的時候,無論商的上層本來興起於何地,可能商代首都通行的就已經是上述那樣的早期漢語了。而甲骨文裏的語法、字義以及形聲體系(雖然那時形聲字還不多)基本跟後來周朝的是一個體系的(也是有一些差異的,但總體差異不大),似乎說明周代首都通行的語言體系還是延續自商代的,但可能又加入了一些新的成分——尤其是“大批量出現形聲字”這一現象。
3、周朝的時候,可能首都附近說“雅言”而一些方國可能說當地的“雅言加當地語的混合語”。比如《論語》裏說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似乎可以看出平時他們可能兩種話都說,一種是以國都爲準繩的“雅言”,另一種可能是近似於漢語“雅言”的漢語地方語(因爲除了“詩、書、執禮”的其他科目,都可以用當地話來討論和教授,似乎說明這地方語必須是漢語,不然可能就會出現很多須要“翻譯”的問題——如果真有這樣的“翻譯”問題,那應該儒士們會有記錄才對)。
4、這個以首都音作爲準繩的“雅言”傳統似乎一直延續了下來。中原一帶似乎是各朝首都所在地的常見地域。於是,朝代轉換之際,要不就是變化不明顯,要不就只是用體系很相近的一個方音替代了原先的(假如歷史上首都曾一下子在北京一下子在廣州,那就可能變化會更加明顯了)。
5、語音是一直都在自然演變的,很多演變往往發生在朝代內部,朝代轉換之際産生的音系變動可能影響不算太大(儘管這種變動也是有的)。
6、由於先秦早期漢語最初是在中原混合出來的,因此在先秦及先秦之後的中古早期,可能距離中原越近的,越可能說的是“漢語的一類方言”或“融入了大量漢語詞彙、近似於漢語的混合語”。而隨著先秦之後的書面文化體系和國家化社會化的進程,國土範圍內的人群逐漸在各方面都“漢化”(其實我覺得漢化就是相當於藏緬苗瑤僮侗混合出來的文化體系、然後該文化體系逐漸擴張而使得本來語言就同源但後來又略有分化的藏緬苗瑤僮侗重新進展到了一個更寬闊的共同文化平臺上)。到了中近古,國土範圍內基本就是漢語各方言通行的狀況了——由於早期漢語本就是由藏緬苗瑤僮侗混合而成的,許多構詞觀念彼此還是很相近的;因此,除了大量混入漢語詞彙會讓這些語言越來越像漢語,往往還會出現他們同時使用雙語的過渡階段——但後來逐漸就只說漢語某類方言了(相當於出現了語言置換)。
7、日韓雖然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但他們在句子結構方面的觀念還是跟粘著語的比較像,同時他們的固有詞彙在音節模式上跟漢藏類的語言不大像,所以日韓語既看起來很漢化又在某些方面不大像漢語。但如越南語那樣的漢藏類語言,要繼續漢化下去很可能就會變成漢語的一種方言了——有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是李藍在《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話》裏描寫的現象——當地自稱是苗人的人群說的話裏基本已經沒苗瑤語詞匯了,構詞單位基本全是漢語的字了;儘管從字音體系上來看,似乎不容易歸屬到現有的各大方言類別中的一種,而可能算是一類新的方言類別。就是說,只要構詞觀念造句觀念本就接近,慢慢地通過詞彙的滲透和置換,最終是會自然地出現這種將多數構詞單位都置換成漢語單字的狀況的。
【止舟野人-從墨的回答(7票)】:
古有雅言,即官方語言。歷朝皆有正韻,正字之事,即官方語言,標準用字。歷朝雅言不同,正字亦不大同。樓上先生語古之雅言與今朝雅言,謬矣。若唐宋雅言有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今之雅言何有入聲焉?無有也。今之一些人所謂某朝普通話為現在某方言,亦大錯特錯也。中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差別甚大,不可不察。可以網絡搜索「中古漢語語音教程」,便清楚了。
【鄒小櫻的回答(4票)】:
@poem 的回答非常完整,我補充一些邊邊角角的東西。
如其所說,“官話”本身從字面解釋便是官方、官場上的交流用語。但中國真的太大了,來京城當官的人哪兒都有,因此學好“官話”,這挺重要的。而古時候大家在私塾讀書,老師一般都是郁郁不得志的老秀才,或是告老還鄉的老進士等,因此能夠保證上京趕考的學子們,在中舉之前能夠掌握“官話”。
但口音肯定是不能避免的。比如我的老鄉張九齡先生,他當了宰相這么大的官了,“官話”一定不差,但你還是能從他的詩里面發現客家話的影響。比如他在支韻的詩中,會用佳韻字。“支”在北方方言里面是無論如何也和“佳”掛不上鉤的,但在客家話里頭,確實是一個韻……
同樣的例子還有曹雪芹。曹雪芹雖然是江南人,但從小在北京長大,家道中落之后又和底層人民混,因此《紅樓夢》中的語言表達就非常地復雜化。但我們現在依然把《紅樓夢》當做是研究當時北京方言的范本,確實如此。這里面,你會發現后40回續寫者高鶚,就和曹雪芹相比,說話的口音就是不一樣。這點我直接引用吧。
再說高鶚。高鶚祖籍遼寧鐵嶺,二十歲進京,中過進士,做過翰林院侍讀,從其在北京生活的時間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看,他在掌握北京方言土語方面比曹雪芹要差一些。現在我們來看一看《紅樓夢》里反映出來的情形。《紅樓夢》前80回里有兩個詞很值得注意,一個是“才剛”,一個是“越性”。
“才剛”指剛過去不久的時間,意義、用法都與“剛才”相同。“才剛”是北京一帶的口語詞,現在老派北京人還會說。“剛才”則應視為標準語。《紅樓夢》前80回(庚辰本)大多用的是“才剛”,如:
才剛帶人到后樓上找緞子,找了這半日,也并沒有見昨日太太說的那樣的。(3回)
今兒奇怪,才剛太太打發人給我送了兩碗菜來。(35回)
你可別多心,才剛不過大家取笑。(40回)
上面舉的三個例子中,前兩例里的“才剛”程乙本中都改為“剛才”了。據統計,庚辰本中所用的“才剛”,有60%在程乙本中改成了“剛才”。后40回中“剛才”的使用則占絕對優勢,程乙本后40回“剛才”58例,“才剛”僅8例。⑴
求同存異。大抵中國古時候朝廷就是這么一個地方。
【何旭坤的回答(0票)】:
記得看過書說東晉這個巨大的娛樂圈里有學習洛陽口音的潮流,想來這種事情也會存在吧…唐朝時朝鮮來使,不知道帶不帶翻譯…
【郎鐘的回答(0票)】:
明朝和清朝中前期一直都用“官話”做通用交流語言,你聽京劇里的韻白,和北京口音還是很不一樣的。那個用的基本就是同光時期的官話口音。
【蘇步車的回答(0票)】:
這就是象形文字的功勞了,古時資訊傳播慢,官話不一定普及,可是表意的漢字普及,書同文,北京人和廣東人雖然互相聽不懂,但可以筆談。當時和朝鮮、日本的交流基本就是這樣的。
秦始皇與漢字的偉大也在于此,如果中國文字是表音的,廣東人一個寫法,上海人一個寫法,彼此既聽不懂,也看不明,根本沒法交流,中國早和歐洲一樣,分成幾十個小國了。
【郭小閑的回答(0票)】:
參見梁啟超(?)見光緒帝史實。
【cheif tom的回答(0票)】:
關于口音,有過這樣一件事,某朝一位大臣從地方提撥到京城,皇帝覺得他的口音很重,有聽說他全家都這樣,就委派一位語言老師到他家常駐,意思要把他們全家的口音矯正得時髦點,結果半年過去了,大臣全家沒有長進,老師也被帶到溝里了。
【鄺彥陶的回答(3票)】:
首先想想孔子當年周游列國,肯定不可能都是用魯國語言來交流吧,也就是說要不他帶了很多翻譯人員,要不就是他會說很多國家的語言,要不就是有一種通語。
孔子的時代,比如我們看左傳的時候會發現他們國家間的外交都喜歡引用詩經啊,易經啊,要不就是有什么“古語”什么的(這有一本書專門討論過,具體書名不記得了),所以存在一種大家都會說的語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至于具體的史料就不舉了)。
另外一個比較常用的史料就是左傳里提到老虎的讀音在楚國那邊讀成另外的完全沒有關系的音(樓主可以找找,然后去查查那幾個字的古代音韻,看看能不能發現什么相似的,由于時間關系就不詳細講了)
再有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還統一了語言和文字,當時有七種字體,最后統一用的是秦國的小篆,其他的就沒有用了。中國的文字的發展的一個原理是“義--音--形”,所以說,不同的字體會有不同的讀音是很普遍的現象。
古代還有一個史料說,中國之外的四方叫蠻夷戎狄嘛,他們各自講的都是不同的語言。我們現在一般說現存的方言里最接近中原古音《切韻》的方言是粵語(我是講粵語的,我堅決不覺得粵語是方言),但是要知道,那不是說以前就全國一個音。語言的東西也是離不開權力的,中原的夏商周以前把自己當做是老大,周圍的民族大概也確實打不過,所以就歸順,于是自己本來的語言就變成里弱勢語言。粵語也是一樣,原來的粵語,(包括其他各地的語言都是一樣),跟中原古音是風牛馬不相及的,是秦之后始皇設置里南海郡和百越,把政治權力延伸到了廣東福建和越南云南這邊,才開始講中原話的。到了漢的時候,看史記的南越東越傳,就大概能看出來,中原對于這邊的影響已經很大了,官方話都成立中原話,下面的人能不說嗎?于是原來的粵語就變成了現在的粵語。南越王趙佗說過設百越郡是要“使通物”,就是要交流嘛,貨物文化什么的,所以現在美國經濟體最大,全世界都講英語嘛~~英語就是當今的世界普通話了~~
最后,普通話(就是一個國家的官話來說,不指現在的普通話),是權力的產物。如果你是方言區的,請時刻記住,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方言,有的是弱勢很強勢的分別而已。所謂不低頭,就是你說你的母語的時候,你要很自豪。
【小強的回答(0票)】:
請翻譯呀。
【ScottDong的回答(0票)】:
現在普通話普及,才有這樣的想法,以前(民間)都是方言也不是在交流。
我去做衣服,裁縫師傅說廣東話,徒弟說寧波話/上海話,其實交流得也挺好。
【陳錦的回答(0票)】:
記得在中央臺以前有個節目說,閩南語是最接近唐朝人說話的發音。說一個杜甫來到下載的泉州基本可以和當地的老人進行交談。
【貓先生的回答(0票)】: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吧.
李白的賣炭翁里面."兩鬢蒼蒼十指黑" 黑要讀"HE"
那是當時的普通話讀音.
后來還有人推斷唐朝時候的普通話是陜西話.
太久遠了記不清楚了.
說錯勿怪.
原文地址: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