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越的回答(182票)】:
首先,地震的分布
@孟德爾說的對,大部分地震都發生在海洋,但是這只是現象。
實際上,大部分地震都發生在板塊邊界上。目前大多數板塊邊界都是洋殼和陸殼的邊界,洋殼俯沖到陸殼之下,就會通過構造運動釋放大量的能量,因此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俯沖帶,如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俯沖帶。此外,俯沖帶附近都會形成一些島弧,如今天的日本-琉球-臺灣-菲律賓,所以這些地方的地震非常頻繁。
隨著洋殼不斷俯沖到陸殼之下,洋殼隔開的兩個陸殼越來越近,最終發生陸陸碰撞,所以也存在陸殼與陸殼的邊界,如著名的歐亞大陸與印度大陸碰撞造成的喜馬拉雅造山帶以及青藏高原。所以青藏高原及周邊都是很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
除了這種板塊邊界,還存在很多小的塊體,塊體邊界也是地震非常容易發生的地方
目前我國可以分為幾個大的塊體和一些小的次級塊體,這些塊體的邊界也就是國內陸震比較多的一些活動斷裂帶。這方面就不展開了。目前我國可以分為幾個大的塊體和一些小的次級塊體,這些塊體的邊界也就是國內陸震比較多的一些活動斷裂帶。這方面就不展開了。
其次,為何城市都恰好避開了地震帶?
@負二的說法其實存在一定的問題。以人類這么短的歷史,城市位置的選擇其實跟地震的關系不太大。反而跟洪水,比較相關,如殷商遷都。
目前來說,7級以上大地震的復發周期,基本都在千年以上,像汶川地震這么大的地震,復發周期甚至在3000年左右。所以人類如此短的歷史,同一城市,經歷幾次大地震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逃避地震災難而搬遷城市,不太實際。
而城市的形成則跟經濟文化密切相關,
地震是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構造運動強烈的地區,一般都會隆起成山,山區常常不適合農業生產,沒有足夠的土地資源來承載大量的人口,就無從談起形成城市。而構造運動相對弱的地震,會在沉積作用下,形成廣袤的平原,是非常適合農業的發展,增加人口,進而形成城市的,所以多數城市都很巧合的在地震較少的地方建立了。
但是也有例外。構造運動,有隆升,就會有下降。下降的地方,經常形成一些小型的斷陷盆地,有盆地,就足以發展成為城市。今天的鄂爾多斯塊體周邊,就是一系列的斷裂盆地帶,包括了渭河盆地(西安),銀川盆地,河套盆地(包頭,呼和浩特),太原盆地,臨汾盆地等。這些地方地震則相對很頻繁,如1556年發生在西安附近的華縣8.25級地震,1303年發生在臨汾附近的洪洞8.0級地震,1739年發生在銀川附近的平羅8.9級地震。所以少部分城市則在地震帶上建立了。
結論:
1.大地震較長的復發周期,以及人類短暫的文明,決定了其對城市選址影響不太大;
2.我國構造運動較弱的東部平原地區,有足夠的土地資源承載大量人口,進而形成城市,所以多數城市都巧合地建立在了地震較少的地方;在一些構造運動強烈的地區,會發育一些小型盆地,也足以形成城市,所以少數城市則是建立在了地震帶上。
【argen的回答(91票)】:
很多人認為,人類會因為一個地方時不時發生地震,就自然將這些地方淘汰掉不建立城市。這一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在完全不知地震是什么、震源在哪里及根本成因的20世紀以前,可以認為人類對于地震基本上沒什么科學的看法。不是神怒就是人怨,不是烏龜打哈欠就是大象發脾氣,但凡一地震則是統治者立刻開始反思施政過失,根本不存在會因此搬遷的事兒。北京歷史上大小地震無數,至今還是首都,如果按“某地地震少,建成城市的概率才更大”之說,這地兒早就該被淘汰了。
第二個層面,為什么會給人鄉村地區發生地震的頻次大于城市?這是因為鄉村地區面積遠大于城市的原因,一些震源相對集中或者破裂面小的地震,自然有更高頻率發生在覆蓋面積更大的鄉村。題主自己已經回答了自己的提問。像汶川地震這種光是斷層破裂距離就長達數百公里的巨型地震,在地圖上不知能跨越幾個城市幾個村莊,這又上哪說理呢?
第三個層面,來討論一下歷史上發展起來的城市與地震帶的關系。 @孫浩越 給你看個圖
郯廬斷裂帶上的城市。
------------------------------------------------------------------------
之前我曾經做過一張疊加圖,將我國夜晚城市燈光圖與地貌圖和我國歷史地震震中位置圖疊加起來,形成了這樣一個圖片:
從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
1.在新疆,天山南北麓地震多發區(大型復活逆沖斷裂帶),也是夜間燈光較亮帶(大城市帶);
2.在東部,沿著郯廬斷裂帶一線,沿著佳木斯-長春-鐵嶺-沈陽-鞍山-盤錦-濰坊-蚌埠-合肥,簡直燈火輝煌;
3.在太行山東麓(環渤海斷陷盆地西部邊界正斷裂帶),北京-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鶴壁一線幾乎是華北的一半精華;
4.太行山東緣向西一點,是山西中部至陜西南部的一系列小斷陷盆地,包括關中盆地。包括西安這樣的千年古都便在這一區域。
5.有著我國地貌二級階梯之稱的陰山-龍門山-橫斷山脈一線。這里聚集了玉溪-昆明-昭通-雅安-樂山-眉山-成都-德陽-綿陽-銀川等城市。
6.祁連山一線,酒泉-張掖-武威便坐落于此。
7.而如果看看南亞的鄰居,在緊鄰著喜馬拉雅山脈的巨大逆沖推覆斷裂系上,這里是人口稠密的印度北部,新德里距離山麓也不過短短150km的距離。
事實上,我的觀點正好與你相反:我認為人類在近代以前更傾向于在大型斷裂帶附近聚集,從而發展出城市。
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大型斷裂帶通常是山區與平原的分界線,適于發展農業,適合人類聚居。
2.大型斷裂帶通常是大型山區河谷和山間盆地的發育部位,平坦的地貌適合人類聚集地的發育和發展。
3.大型斷裂帶附近,地層出露情況復雜(山區更是如此),對于礦產資源的獲取有絕佳的天然便利。
(先這么多)
【達姝霖的回答(11票)】:
日本哭暈在廁所
【孟德爾的回答(46票)】:
糾正一下,大部分地震都發生在海洋。
其次是荒無人煙的原野。
趕巧的才能波及到農村。
如果不是有地震局這個部門,絕大多數地震根本沒人知道。
【劉德華的回答(9票)】:
為什么大部分雨水直接落到地上,少部分落到房頂上?因為房頂本來就少嘛
【負二的回答(40票)】:
地震風險高的地方,人類怎么會在那里聚居呢——如果有選擇的話。
【韓磊的回答(13票)】:
謝邀
你也不看看這個世界上農村面積占多少城市面積占多少,按概率也是農村多幾十倍
【梁渙的回答(15票)】:
為什么隕石總是掉進坑里
【李恒的回答(6票)】:
一部分原因是幸存者偏差吧
如果一個地方震成狗了,顯然是不適合建設城市的
【李仲陽的回答(2票)】:
作為一個在成都求學的北方人,在經歷了N次地震后,由原先的裸奔至樓下,到穿好鞋,系好鞋帶到樓下,再到反應一下,和舍友說說笑笑到樓下,到今天再次經歷樂山5.0級地震,躺在床上,享受瞬間搖搖椅的樂趣,我知道,城市發生地震的概率不大,額,,,不好意思,答不符題。
【李小劼的回答(1票)】:
什么農村面積大所以發生概率高算是怎么回事!
日本、臺灣以及東南亞的地震難道就不發生在城市嗎!
地震是也是地球內動力作用引發的不是說點兵點將點到哪那就能發的啊!
事實上大多數地震發生在海洋!但這絕逼不是因為海洋面積大的原因啊!
——————————
記得以前新聞,不知道是誰統計的,中國以用占世界7%的土地面積承受了全球33%的強震。
因為中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
如上圖,我國地震主要發生在以下幾個區域。
(雖然這個圖也就是網上找的,并不精準。但是可以看到有多少城市是在地震帶附近的。)
1.東南地區,臺灣、福建及其附近海域,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2.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2.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
4.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
當然詳細的分法,中國的地震帶可以劃分為23條,均受到這兩條全球性地震帶的影響。
下圖為全球火山地震帶分布示意圖:
所以地震更多發生在海洋里。
【沈言之的回答(4票)】:
地震既不是多發于農村,也不是多發于城市。只發于地震帶!!!
別特么整什么概率問題,說什么哎呀農村面積比城市面積大啊什么的!
另結合高中地理中關于人類聚集地選址問題再看看地震帶
不排除特例如:楊也不知道回答中提出的日本
【伯約的回答(0票)】:
個人覺得地震發生的地點在地震帶的可能非常大,地震帶又和板塊運動有關。板塊的交接多是海洋,高山等地理結構復雜的地方,這種地方不適合建城市,或者說沒有發育成大城市的必要條件。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動(即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自然現象)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81/11049732.html
【Daisy的回答(0票)】:
糾正一下題主的觀點,地震不是大多發生在農村。在地理上來講,地震多發生在地震帶,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兩個世界級的大的地震帶,而我國大大小小的地震帶也很多,總共有二十三個地震帶,這些地震帶有分布在農村的,也有分布在城市的。
之所以會讓題主產生地震多發生在農村而不是城市這種錯覺的原因,是因為城市有更好的地震防御系統,城市的大大小小的建筑在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會考慮到地震這個因素,因此城市的建筑大多是防震建筑,抗震結構體系完善,一般的地震是不會對城市產生太大的危害。
再來說說農村,我們都知道現在農村的很多居民房都是自家建造的,危房很多,根本抵御不了地震之類的自然災害,另外農村的震后恢復能力相對城市來說弱得多,交通不便信息傳遞緩慢等原因也是造成地震損失的原因。
【這題我會啊的回答(0票)】:
你以為古人那幾千年是白活的?哪風景好,哪適宜居住都是門清啊!
【陳紹涵的回答(0票)】:
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
【羅輯的回答(0票)】:
這個問題類似于“為什么各省交界處大多都很窮?”
大多數能成為城市的地方,歷史上就是個城市呀!為啥古人在這里建城?因為地理條件好,交通便利,無地震,等等等等。。。
原文地址: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