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阿藥的回答(73票)】:
對@star星星頌 的回答補充一些神經方面的東西,以及由于那個回答的評論里出現的類似“自閉癥只是思維方式上與常人不同→我也在很多地方跟別人不一樣→我是不是也有自閉癥?”的神奇的推論,在此也強調一下,自閉癥兒童雖然確實與普通孩子的思維“只是不同,沒有對錯”,但也確實是有其生理上的缺陷。
目前學界基本已經達成的共識是,自閉癥譜系障礙(ASD)是存在有生理上的缺陷與障礙的。首先從自閉癥的診斷標準來看,目前最新的第五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將ASD的診斷標準從原先的“三條金標準”改為兩條,刪除了“語言障礙”這一項,其具體的敘述是:
1)在多種場合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動方面存在持續性缺陷;
2)受限的、重復的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
因為個人在高中時期也參與過一點對自閉癥兒童的關護活動,舉例來說,第一條體現在自閉癥的孩子非常的“高冷”,很少跟人互動,很少回應你的話,連眼神交流也非常少。他們沉浸在自己在做的事情上,對“社交”的概念幾乎為零。當然我們在此說的基本上是典型的Autism的表現,有些比較輕的、只是有一些自閉傾向的患者,他們在社交上的障礙也會較少一些。但基本上,ASD的患者都存在明顯的社交缺陷,他們要習得必須的社會化行為也會比常人困難很多。
而第二條大家可能通過影視有更多了解,像《雨人》里面主人公的生活規律必須非常的按時按點,對數字有極其強烈的執著。值得注意的是,自閉癥患者并不都是天才,他們大多數的智商是低于平均值的,只有很少的一些人存在“孤島智力”:在某個很專精的領域具有超出常人的天賦,但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則很欠缺。
下面是非常好玩或枯燥的大腦相關的內容:
那么我們之前說了,ASD是有生理缺陷的。由于相關的神經科學研究都只是針對某一個很具體的方面,較為碎片、還不成體系,我只講一點我最近看到的研究,也非常歡迎更專業的大神補充~
我們都知道,人在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是由互動間的反饋來調整的。比方說小孩子做了錯事,家長的批評責罰讓他們明白這樣的事是錯的、是不可以再做的。但是現在有一些研究關注自閉癥患者的獎賞環路(reward circuitry),發現它們存在一定的異常。
一項縱向研究的實驗對被診斷為自閉癥的孩子和沒有患病的孩子進行了MRI的大腦結構成像掃描,結果發現自閉癥的孩子其紋狀體(striatum)的生長速度遠遠高于正常的孩子。紋狀體是大腦基底神經節的組成部分,在這個腦區內含有許多很重要的核團,并且是多巴胺受體的一個很關鍵的區域,對于運動控制、學習記憶、認知調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紋狀體過于“冗余”的增生,很有可能是與自閉癥患者的“刻板行為”間互相強化的結果,即某種行為強化了大腦中的反饋,而這種反饋機制反過來進一步去強化這個行為,最終導致患者始終固著于這一個很特定的行為。大體來說就是下面這張圖:
也就是說,自閉癥患者的大腦在獎賞機制上存在有尚未知曉本質原因的異常,正是這些異常造成了自閉癥患者在社交、興趣上的一系列障礙。目前的一個說法是:由于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比較有規律,這些以規律呈現的事情更容易得到強化,并轉化為固著的行為與狹隘的興趣;而社交行為是比較多樣的、難以預測的,因而得不到反饋強化,也就造成了自閉癥患者社交上的欠缺。也就是說,自閉癥患者的大腦在獎賞機制上存在有尚未知曉本質原因的異常,正是這些異常造成了自閉癥患者在社交、興趣上的一系列障礙。目前的一個說法是:由于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比較有規律,這些以規律呈現的事情更容易得到強化,并轉化為固著的行為與狹隘的興趣;而社交行為是比較多樣的、難以預測的,因而得不到反饋強化,也就造成了自閉癥患者社交上的欠缺。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那樣,ASD相關的大腦研究還很不夠,好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病理研究上的大突破啊。
最后想說一點跑題了的個人的想法:在精神疾病的問題上很多人喜歡對號入座,尤其以自閉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為主。首先要強調,能夠跑到知乎上面來打一通“我也只喜歡做自己的事不喜歡理別人,感覺我也有自閉癥誒!”的知友們,你們放心好了,你們啥事兒都沒有你們就是宅而已- -我曾經也有過以前的同學拿著個不知道哪兒來的科普書問我“哎呀我感覺我好像有精神分裂啊你看跟書上寫得一模一樣啊啊啊你快幫我分析一下”。。。雖然心理學現在一直講求拿數據說話,我們也非常喜歡用一些統計上的東西來弄出這樣那樣的pattern,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些理論模型都只是學術研究上的意義,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最沒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往某個pattern里面套。每個人都有做一個極端值的權利、身處在平均數兩個標準差以外的權利、或者待在大多數人所在的地方的權利。只要是不影響他人的正當利益,自己也不覺得日常生活有問題,那么每一個normal或者abnormal的人,都應該有各自的幸福。
相關文獻:
Langen, M., Bos, D., Noordermeer, S. D., Nederveen, H., van Engeland, H., & Durston, S. (2014).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iatum are involved in repetitive behavior in autism. Biological psychiatry, 76(5), 405-411.
Kohls, G., Yerys, B. E., & Schultz, R. T. (2014). Striatal development in autism: repetitive behaviors and the reward circuitry. Commentary. Biol Psychiatry, 76(5), 358-9.
【star星星頌的回答(279票)】:
自閉癥是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像是PC世界里的蘋果電腦,硬件天生設置就不同。沒有對錯,只是不同。對普通人來說自然而然的思維方式對他們而言完全是陌生的。
一些重要的思維方式他們是缺失的,比如:分類,比較,泛化應用。他們的注意力,計劃能力,相關性記憶能力也不強。普通人可以自然地把信息的碎片連接起來,對自閉癥而言,所有的點都是獨立的,不相關的,他們不能進行自我連接。例如,普通孩子很快就會學會,香蕉,蘋果,都屬于“水果”。但對于自閉癥孩子,香蕉,蘋果,水果都是平行的點,互相沒有聯系,必須要教給他們如何歸類。
自閉癥孩子的另外一個思維特質就是非常具象化。抽象性的詞匯對他們是難以理解的。“香蕉”,“蘋果”都是具體化的,學習起來沒有太大困難,但是“水果”就是一個概況性的詞匯,他必須學習到足夠多種類的水果,才能逐漸建立起對“水果”這個詞的認識。而“情緒”這類意思更為復雜的抽象詞匯,對他們來說就更難以理解。
多數自閉孩子是通過視覺或者觸覺學習的,少部分是通過聽覺。也就是說,他們雖然對語言不敏感或者沒有反應,但是對圖像等視覺提示的跟隨性會比較好。他們不能同時進行多種工作,比如聽課的同時做筆記,甚至不能在說話的同時看對方的眼睛。也不能同時在兩個任務之間任意切換,比如從視覺到聽覺再到視覺。有些孩子的聽覺系統失調或者過于敏感,他們在上課的時候不能把老師的聲音從其他雜音中篩選出來,比如窗外的風聲,馬路上的汽車聲,因此很多自閉癥孩子對老師的指令沒有反應,其實是因為他根本沒有聽到。單一的信息處理渠道導致他們的高度集中和反復重復性的行為。感覺系統的超負荷讓他們精神和體力上難以承受,而單一的重復性行為讓他們覺得有章可循,可以放松自己。
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學習方式的不同。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就不能和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把他們引導到我們的世界里來。
想及時了解更多關于孤獨癥癥兒童教育康復的知識,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平臺
xingxingsongstar
【何明濤的回答(4票)】:
提一下 Sally–Anne test,這個實驗中體現出的思維差異十分明顯。
Sally Anne Test (False belief task)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JeBf-KerYs (簡直就是“人和人之間不能互相理解”的極致……)
引用一下百度到的 @Chris Xia 對此實驗的中文描述:
(http://www.douban.com/note/320110201/)被試的孩子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有兩個小姑娘,Sally和Anne,她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箱子,Sally的箱子里有一顆玻璃珠子,但是Anne沒有;有一天,Sally出門了,Anne偷偷打開了Sally的箱子,偷走了玻璃珠子放進了自己的箱子里,那么,等到Sally回到家里要找自己的珠子,她應該去誰的箱子里找?如果一個人有健全的讀心能力,那么他應該能想到,Sally是不知道Anne偷了自己的珠子的,所以肯定會先去自己的箱子里找,四歲以上的正常兒童基本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但是三歲左右的孩子和自閉癥光譜患者由于在這方面發育得不夠完全,他們以為Sally會像自己一樣以上帝視角行動,所以會認為Sally要去Anne的箱子里找。
【AaronZhang的回答(9票)】:
自閉癥是一種早期廣泛性發育障礙。我不認同排名第一答案中提到的思維方式不同,不是不同,是障礙。我一貫反對對自閉癥超人化的解讀,絕大部分的患者生活毫無超能力,更不談什么異與思維方式。大量自閉兒無法獨自生活,可能自己不痛苦,但家庭幾乎崩潰。關注自閉兒,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教育,醫保以及社保問題。
大學期間,我曾在省級兒童醫院自閉癥研究團隊做過兩年志工。
=======
現在一些康復機構良莠不齊。有些康復機構為迎合家長心理,制造一個又一個所謂自閉兒的所謂特異功能。要么附會,要么干脆自己杜撰。其背后的商業利益是不言而喻的。
自閉癥患者更應該相信科學。不要癡迷于所謂的行為糾正。這種所謂治療類似應試教育。是用一種刻板行為來糾正另一種刻板行為。只是家長心理上得到了滿足。
神經藥物治療,腦發育治療,基礎感統訓練等。這些都是需要的。
特別是感統訓練,幾乎都是非專業老師在忽悠,很多是以把孩子累到,讓孩子聽話,看上去沒有那么刻板為目的的。感統訓練是必要的,是需要做特別耐心和扎實的訓練的。是要貫穿于孩子成長的全過程和各種環境的。
手機黨,打字累。
【ShaLuo的回答(7票)】:
大學去自閉癥機構做過幾次義工。
我也認為自閉癥是一種大腦發育的障礙,或者說是缺陷。
當然,用來自星星來描述很美能夠引發人們的同情,但如果讓一般人誤解自閉癥可就不好了。看下知乎的答案就知道多少人把自閉癥浪漫化了。我不知道電影到底添油加醋了多少,我只說下我看到的。
我見到的自閉癥兒童的現象:大叫,受到刺激會大叫,沒刺激也有時候會大叫,或者說是極高分貝的尖叫,并且是長時間的不受控制,就算是最親近的人也無法控制;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你跟他講話就像跟木頭講話一樣,自然不受控制,學習能力也異常低下;有的多動特別嚴重,也是完全不受控制的,上著課隨時就在教室里亂跑,感覺根本意識不到教室里還有別人;有的走路都走不好,東倒西歪,或者走兩步就攤倒在地上,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
當時我們志愿者主要是輔助學校老師進行教學。因為自閉癥兒童的不受控制,所以基本上老師說“站起來”,我們志愿者就要把自閉癥兒童拉起來,他們站起來后也要扶著他們因為他們一直有倒下的趨勢。老師說“向左轉”,我們就把他們向左轉動。他們想亂跑,我們就抱住他們,控制住他們。其他的指令也是以此類推。
也有程度好些的能聽懂基本指令。少。
根本無法自理,也不要說社交什么的了。
總之,我的志工經歷顛覆了我對自閉癥的認識。
我并不想說很重的話,但我覺得自閉癥真的是生理上有缺陷。也因為他們先天的不足,所以后期能做的幫助真的很有限。千萬別說什么“他們跟我們沒什么不同,只是思維不在一個頻道上”這樣的話,缺陷就是缺陷,就去盡最大可能研究解決的方法,而不要掩耳盜鈴。
希望大家關心他們。最好在正確了解的基礎上。
【尹競梓的回答(8票)】:
贊同上面回答的第一句。自閉癥的孩子之間差異很大,除了社會性差這點相通,其余的方面個體間相差很大,想法更是不一。如有的孩子沉迷于物,對物的興趣遠高于人;有的希望和人交流,但能力不夠,會退縮,挫敗感強;有的會表達不當,有的會因溝通障礙爆發情緒。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有多觀察多陪伴多同理他。一個高功能自閉癥的家長
【piupiupiu小太陽的回答(8票)】:
自閉癥的孩子更需要關懷,只要你對她好,她就會護著你。這是我去年十二月份在一次走進特校的活動中感受到的。當時志愿者分成幾支隊伍,每隊帶一個班,每個志愿者帶一個孩子。而我,有幸帶了一個患有自閉癥的女孩兒。特校的老師帶著這個班級的孩子出來時,我就看到她了,穿著橙色的棉衣,很是耀眼,安靜的面容又那么沉靜簡單。這時候有個小男孩過來推了她一下,她不高興了,一下子哭了出來,委屈極了。我看不得人哭,尤其是這樣一個孩子。于是我走向她,在她面前蹲下身來為她拉好衣服的拉鏈,安慰她,鼓勵她。就這樣,費了一番功夫總算把她哄好了,看到她露出笑容的時候,真的是,覺得心都暖了。
在生活里我也不愿意說話,甚至不懂得如何去與人交流、溝通,也不喜歡參加團隊活動,習慣了獨處。我不知道我這種情況是不是屬于輕微自閉,但是我知道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的大腦一刻沒停止過運轉,大腦里想的東西多了,其他的就都為思維讓路了吧。
【丁當的回答(2票)】:
自閉癥成因至今也沒有全面準確的解析,在我接觸的自閉癥和普通孩子中,最明顯的是自閉癥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看你的眼神無法長時間集中與關注,也無法和你有任何情感鏈接……
【梓喵的回答(2票)】:
也就是他們要理解餅干可以吃,掉到地上的餅干不可以吃,如果掉到家里地板上的餅干可以吃,可是掉到醫院的地板上的餅干不可以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是么?
【王小天的回答(1票)】:
好像他們被稱為“星星的孩子”。由于發現的比較晚所以言語能力會比較落后。自閉癥現在病因不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經過長期干預和訓練,他們是可以生活自理的。可惜的是,很多孩子得不到及時長期系統的干預。
【林小小的回答(1票)】:
由于答主所學專業的關系,在大二的時候曾經去本市的福利院見習過一段時間,負責的對象就是自閉癥兒童。
第一次與自閉癥兒童接觸,挑戰是非常大的。因為自閉癥兒童大部分時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她們在語言、社交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障礙,這與處于兒童期的正常兒童的自我中心主義不同,正常兒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她們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并不是不與外界交流存在著人際交往障礙。
記得當時答主的服務對象是一個父母不在身邊、年齡大概七歲相仿的男孩,我們暫且稱他為M,(在該福利院,自閉癥兒童大概有20個左右),小男孩長得眉清目秀,如果以正常人的審美,絕對能稱得上是個美男子。聽福利院的工作人員說,M的爸媽只有周末會來看他,家庭狀況并不是特別好,導致M自閉癥的因素是M母親在懷孕期間的狀況所致。
我們每周四會去福利院,通常是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福利院給自閉癥兒童安排的課程是挺豐富的,有繪畫課,游戲課、課間還有做操時間等等。有些兒童的父母在非上班期間會陪同孩子一起上課,在前面答主說了小孩的父母只有周末才來看他,因此,M通常是沒有父母陪伴的。在上繪畫課的時候,M并不是特別能把精力集中在課堂上,老師的講課并起不了多大的指導作用。由于自閉癥兒童往往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大多數情況下你跟他說話的話他是很少回應你的,但是你還是得不斷的與他交流,對話,讓他感受到你的真誠。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處于兒童期的小孩,游戲在這個階段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戲可以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認知,有利于兒童的心理發展和社會交往。但是對于自閉癥這樣的特殊兒童來說,他們大多數時候都是個玩個的,有點類似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獨自游戲和旁觀游戲(以獨自游戲為主)。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會組織大家一起玩一個游戲,比如玩老鷹抓小雞,在游戲中自閉癥兒童們 的聚合程度并不高,因此工作人員在組織游戲時就會非常辛苦。在認知方面,自閉癥兒童在智力與記憶方面與正常兒童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比如你跟他說明一個規則,重復多次,在具體實行的時候他已經忘記了。
在整個見習階段,答主主要是作為一個看護者的角色,真正作用專業知識非常少,甚至可以說不知如何運用專業知識與自閉癥兒童相處,這點是令答主非常困擾的。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與自閉癥兒童相處需要持續的接觸,不能間斷(由于答主只有每周四去福利院,而且只有一個上午或下午,這是造成答主困擾的一個原因);在與之接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保持著同感、同理心、耐心,給予更多的關愛;由于自閉癥兒童的特殊性,盡量要求其父母多陪伴在他們身邊。
【知乎用戶的回答(1票)】:
@蘇阿藥 說的都很對,我補充輸出一些觀點:
1. 不要把對「天才」的向往和期待寄托在自閉癥孩童的身上,這不公允。以平均水平來說,自閉癥孩童存在智力發育遲緩的情況。盡管有一部分人(這是公眾更常看到的)表現出了對一些事物的超常的智慧,但在功能層面上來說,仍然需要不斷的干預,也屬于智力遲緩的情況。
2. 在病因研究上最為出名的錯誤觀點是心因性假設,即認為自閉癥成于不良的社會環境以及父母是導致兒童患自閉癥的原因。這個錯誤對患者的父母、治療方法的探索、病因研究都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成因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分歧,但請務必不要相信已經證明錯誤的成因理論。
3. 對成因的研究并不能保證帶來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比如唐氏綜合征,五十多年前成因就被發現,但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式。
4. 不要玩壞「自閉癥」這個詞,請一定把這種障礙當作疾病來面對,不要像玩壞「強迫癥」,「精神病」那樣…不要因為自己有時候有點脫線的行為就把自己往這種病癥上靠(參見「強迫癥」)。現在,公眾對自閉癥投入了過去難以想象的關注度,但是如果收到錯誤觀點的影響,有可能會好心辦壞事。
5. 報以寬容。
我是因為學校的一門選修課去了解這個疾病的。當時主要看的是《追尋自閉癥的真相》和《用當代科學征服自閉癥》這兩本書。
如有錯誤,請務必告知我修改。
【唐白的回答(1票)】:
和別人對話,跟自己說話。
【趙南潯的回答(1票)】:
他們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罷了,強行把他們拉回正常的世界對他們是種傷害,他們跟我們并沒有差別,他們更沒有錯
【虞大戰的回答(0票)】:
幸福的自閉癥兒童有快樂的童年。
【希月的回答(0票)】:
像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李大頭的回答(0票)】:
身邊有這樣的孩子,聽到了一些也學到了一些。說說我的看法吧。自閉的孩子不能同時做多件事情 也表現在做同一件事情上很執著扭不過來。比如有些孩子會一直轉圈,盯著風扇一動不動,一直說他很餓卻不去拿吃的,要一個東西的時候不會說我要,而是表現為牽著你的手到那個東西的面前這種很委婉的不直接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欲望。行為間轉換不過來,不斷地重復同樣的動作。目前無法根治,只能通過干預他的行為,引導他做別的事來改變他一直重復的動作。這種干預是越早越好,如果是有孩子這樣的話,父母也最好是到專業的機構或者是醫院咨詢正確的干預方法。對孩子來說這種干預的方法還是很有效的。慢慢就不會那么自閉了,會嘗試跟別人說話。不過重度的自閉癥患者應該就不那么容易了。
非專業人員,答案僅可供參考。
【彭迪生的回答(0票)】:
老師您好,怎樣才算是自閉?
【駱舟的回答(0票)】:
有些人與他人交流感覺愉快,有些人對別人說話感覺不愉快,當這種不愉快的程度加重到一定程度,可能就讓人覺得反常了。作為普通人,千萬不要歧視他們。
原文地址: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