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福
最近,襄樊、黃山等城市把名字改回歷史舊稱的襄陽、徽州,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和議論。有人提出,作為世界文化名城的西安,也應該改回長安之稱;有人立即發出反對改名的聲音。自然,改,或者不改都有自己的道理。作為西安地域文化的研究者,我梳理了其稱謂的歷史變遷,撰寫《西安稱謂的歷史變遷》一文,供大家參考和商榷。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它的稱謂在歷史上曾經過多次變化。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的中南部,六千多年前,這里就出現了半坡母系氏族公社。到了商代,西安一帶出現了一個古國——崇,這是商朝的一個附庸國,崇也就成為西安最早的名字,崇國的轄區大致在今天戶縣一帶。《封神演義》里有一個反派角色叫崇侯虎,這個人物不是杜撰的,歷史上的崇侯虎是崇國的末代國君,名字叫虎,故稱崇侯虎。而《封神演義》的作者不明白這些,居然認為崇侯虎姓崇、名侯虎,還給他安排了一個弟弟叫作崇黑虎,真是錯上加錯。關中西部的周部落興起后,周文王興兵滅崇,在灃河西岸建都,稱為灃京,這是西安建城之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58年。《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的詩句,記載的就是這件事。到了周武王時期,又在灃河東岸建了座新城,這就是西周的國都——鎬京,而灃京實際上是鎬京的一部分。從公元前1046年西周滅商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鎬京一直作為西周的國都,當時也叫宗周。西周滅亡后,豐鎬遺址尚存,漢武帝時開鑿昆明池,遂遭完全破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云“自漢武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構淪褫。”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不堪犬戎部族的逼迫,放棄鎬京,把都城遷往洛邑。平王東遷時,西周的附庸國、興起于渭河上游的秦國發兵護送,周平王為了表達謝意,把今天的關中西部分封給秦,并把秦上升到諸侯,而西安一帶則成為華夏族和犬戎族雜居之地,是一塊權力的真空地帶。秦向渭河下游發展的過程中,犬戎的勢力被驅逐到了陜北,并在那里建立了義渠國。秦孝公遷都咸陽后,在關中設立了內史郡,郡下設縣,縣下設鄉,內史郡的最高行政官稱為內史。在歷任的內史中,最有名的就是內史騰,他曾帶兵滅掉了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揭開了秦始皇一掃六國的序幕。
秦都咸陽分為兩部分,渭河北岸是舊城,南岸是新城,南城的規模遠大于北城,兩城之間往來的通道是跨渭河興建的橋梁。唐代徐堅《初學記·渭水》記載:“渭水貫都,以象天河,橫橋南度,以象牽牛。”今天的西安成為秦都咸陽的南城及其南郊,屬于京畿之地,在當時的行政區劃上,則屬于內史郡杜縣管轄,杜縣的縣治在杜,就是今天雁塔區的杜城村。長安一詞在秦朝初年已經出現,它在當時只是一個鄉的名字,隸屬杜縣,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記載:“長安本秦杜縣之長安鄉也。”
秦朝滅亡后,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建立西漢,并聽從婁敬和張良的建議,定都關中。由于咸陽南北兩城均被項羽焚毀,劉邦決定以幸免于兵火的秦興樂宮為基礎興建新都,興樂宮就是后來的長樂宮。由于這座規劃中的城市位于杜縣長安鄉境內,故名長安城。南宋程大昌《雍錄》卷二有“長安也者,因其境有長安鄉而取之以名也”的記載。此外,劉邦把新城命名為長安,還因為這個名字非常吉祥大氣,正中他的龍意。《三輔黃圖》卷一記載:“漢高祖有天下,更始長安,欲其子孫長安都于此也。”在新城完工之前,西漢中央政府暫時在小城櫟陽(今閻良區境內)辦公。元代李好文《長安志圖》記載:“漢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周六十五里。”因此,民間俗稱其為“斗城”。漢長安城舊址在今天西安主城區的西北,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從西漢建都長安后,這座城市陸續做過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的國都,并做過東漢、曹魏以及匈奴族建立的大夏的陪都。其間,王莽篡漢后建立新朝,把長安改名為常安;東漢時把長安叫作西京;后秦時也曾一度稱為常安;大夏時則叫作南臺。在此期間,長安城除去作為國都或陪都外,同時還是地方一級行政區的治所。經過將近八百年,漢長安城城市狹小,官署、民居混雜,地下水開始鹽堿化,已經不適合居住。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后,在漢長安城東南方向的龍首川另擇新址,營建了一座新都城,這就是隋唐長安城,和漢長安城是同名、不同址的兩個城市,二者相去十三華里。這座新城由宇文愷設計,只用了九個月就宣告完工!
面積達到了八十四平方公里,可以容納一百萬人口。
583年春,隋文帝把中央政府從漢城遷出,舊城的居民也一并遷出,漢城被劃為皇家禁苑,禁止民眾進入。因為楊堅曾做過北周的大興公,所以這座新城被命名為大興城。被舍棄的漢城則被稱為“楊家城”、“臺城”。隋朝滅亡后,大興城成為大唐的國都,命名為長安,又稱京師。有唐一代,長安城的名字多次變化。因唐以洛陽為陪都,稱為東都,所以長安就被叫作西京。據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卷一記載,唐長安在唐肅宗時叫作中京,后又改稱上都,最后又改回長安。此外,據后晉劉昫《舊唐書·朱滔傳》記載,唐長安城時稱“王城”,北宋王溥《唐會要》記載,長安又名“西都”,而《資治通鑒》卷二四五記載,長安城還叫作“上京”。唐長安城不僅是國都,還是關中所在京兆府的府治,京兆府設京兆尹作為行政官,主管長安城及其附近地區,最有名的京兆尹當屬韓愈,他和賈島夜半時分在長安街頭月下論詩的“推敲”典故是一段文壇佳話。
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東遷洛陽,三百余年的長安城被毀棄,禁苑中的漢城同時被毀,拆下的建材被拋入渭河,然后進入黃河。在開封一帶,這些建材被打撈起來,用來修建開封城。這時,偌大的長安城縮減到原來的十六分之一。后梁時期,改稱大安府,置祐國軍,不久又改稱永平軍。后唐以李唐王朝的繼承者自居,長安成為陪都,改稱西京,屬京兆府管轄,為府治。后晉廢止西京之名,改稱晉昌軍;后漢、后周均稱永興軍。北宋時仍叫永興軍,先后為陜西路、永興軍路的治所。金代時稱京兆府,為京兆府路的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