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文科)始于隋朝,武舉制度(武科)始于唐朝武則天主政,不知道是不是和她的武姓有關。
公元702年,武則天令兵部主持武舉考試,“中國好功夫”海選拉開歷史序幕,比武項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最后是相貌身材,“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后來又加了筒箭和機弩應用。
唐后五代十國,國家太多,大家都忙著爭權奪利搶美人兒,幾乎沒辦過武舉。
到了宋代,重文輕武,武舉更像是表演,走過場。宋仁宗(1029年)恢復武舉,科目只有一項:射箭,分步射和騎射。而且后面加了文化課,“副之策略”,主要是《孫子》、《吳子》之類的軍事謀略。
“武狀元”的叫法始于宋神宗時,第一個被叫“武狀元”的人是薛奕。
元朝武舉廢止不行,“不設武舉,專事承襲”,就是主要靠世襲,你爹是你就是。
明朝時代,朱元璋認為,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一直沒重視武舉。直到第九任皇帝弘治六年(1493),定武科,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準試弓馬。文化課過不了,后面你就不用考了。
到了清朝武舉更加完和細化,先是考硬弓、馬射、步射,之外又加了伏射,然后耍大刀,拿大頂舉石頭。據說硬弓分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級;大刀重量分80/100/120/斤;石頭重200/250/300斤。最后是默寫“武經七書”精要,只是默寫而已。
武舉制度實施了一千三百多年,大概生產了五百多名“武狀元”。盡管武舉出身的地位不如文科出身的人,但總算是為國家提供了大量武藝人才。
清末,洋鬼子用火槍利炮敲開了大清國門,拳腳武功、弓、矢、刀、石已經無法于之抗衡。慈溪于1901年取消了武舉。說來也巧,這項男人的運動,初創和終結者卻是兩個女人。
不聊了,在頭條上看《武林風》去,中場休息也有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