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回族的姓氏也多種多樣。回族的姓氏具有阿拉伯姓氏特點,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構成,漢化以后,馬、哈、海、沙、蘇成為回族大姓。
今天小編為大家專門為大家介紹一下有名的回族十三姓,回族十三姓:納、馬、撒、哈、沙、賽、速、忽、閃、保、木、蘇、郝。
納(na)
回族中的納姓,取自賽典赤·贍思丁長子納速喇丁名字首音。據《陜西通志》載,元朝初,貴族納速喇丁“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楊和鄉,還有納姓回族七百余戶,四千余人組成的村子——納家戶。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寧夏。
撒(sa)
撒姓回族中的大姓。據安徽和縣撒姓回族家譜載:“撒氏始祖居西域,為回紇人,后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關中。”(《撒氏宗譜》)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后人撒仲謙一家由陜西遷往和縣城西門響水溝一帶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民族當中,經名帶“撒”字頭的也比較多。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員就有“撒都丁”、“撒里蠻”、“撒特迷失”等。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區。
沙(sha)
沙姓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稱:“今回族多此姓,別為一族。”該姓大多取自經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兒赤,甫五歲,為宋軍所虜。年十八,留劉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馬合馬沙或阿思蘭沙或木八兒沙之后裔姓沙。”(《回教民族說》)在回族經名中,帶有“沙”的比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兒傳載:“也黑迭兒,西域人……子馬謀沙……子密兒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魯沙……次阿魯渾沙。”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語義為王。正如突厥語族稱王為汗。如在波斯王國舊稱‘沙因沙’,義為‘萬王之王’。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區。
閃(shan)
回族中的閃姓,據《回教民族說》稱,由“苫思丁之后裔”轉為閃和陜。在明代,閃姓回族多以擅長詩文見著,如閃應雷,閃繼迪、閃仲侗、閃仲嚴等。閃姓也是賜姓之一。據《賽典赤家譜》載:“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日閃,…”在閃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閃,賜姓玉。”(《回教民族說》)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云南等地。
蘇(su)
蘇姓大多取自經名首音。如“蘇里曼……之后裔取姓蘇。‘《回教民族說》”蘇達尼,就取自第一個音‘蘇’為姓。(《中國回回姓氏來源》)再有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韋州鎮蘇家回族老人講,元末明初一位阿拉伯商人名叫蘇拉瑪尼,沿絲綢之路來到韋州經商,并長期定居下來,其后裔均姓蘇。元代時,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來的穆斯林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蘇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為妻,其后便以蘇為姓。蘇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速(su)
速姓為“回族十三姓”之一(見《中國回族·貴州回族》)。取自賽典赤·贍思丁長子納速喇丁名字的第二個字音。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附后授云南左衛副千戶的西域回回亦速,”子亦名亦速,孫速來蠻時,以速為姓,四世外速俊……八世孫速華,世代為宦,至今為回回望族。(《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區。
保(bao)
云南回族中的保姓,出自賽典赤·贍思丁家族。昭通《保氏族譜》稱:“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爾為氏,元之右族也。自庫庫臺特穆爾尊號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滇南叢話》)對于此話,白壽彝先生指出:”予于《族譜》所記第十三世以后,頗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無疑。其真實之程度如何,固不難據史籍以斷。“(《滇南叢話》)對于昭通保氏”原于蒙古究竟是指蒙古國還是蒙古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哈(ha)
哈姓起源于中亞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廣東宣慰使都元帥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別是北宋神宗年間進入中國的布哈拉王后裔賽典赤,贍思丁的次子和孫子。在元代的中高級官員中,還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兒沙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員中,有哈林(通事指揮僉事)、哈銘(錦衣衛指揮使),以及隨同鄭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過云貴川總督和云貴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應忭曾為武昌水師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過總兵。哈攀龍之子哈國興,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進士,曾出任過云貴提督和參贊大臣。其弟哈國泰曾過巡捕三營千總和云南臨元鎮總兵,兒子哈文龍、哈文彪也分別任過四川軍營補陜西提標右營守備和千總等職。由于哈家多出將門,且功績顯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國興病亡后入祀紫光閣昭忠詞時制贊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回族人物志》)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蘇、湖北和西北等地。
郝(hao)
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
忽(hu)
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據《元史·氏族表》載:贍思丁三子忽辛、納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為姓者。清代張澎在《姓氏尋源》中也指出:”陜西蒲城多忽氏,當為元忽都、忽辛之后。“又據金吉堂《回教民族說》稱:”忽先或忽辛之后裔姓忽“.在元代,編著《飲膳正要》的營養學家忽思慧也是回回人。另,元代回回人中,名字有”忽“字頭、居官達魯花赤者有25人,其中”忽辛“就有7人。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馬(ma)
回族人姓馬居多,有”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回族馬姓起源主要有三種。
1、取于阿拉伯語音人名(經名)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發祥于阿拉伯半島。阿拉伯語人名音節多,聽起來不順口,當譯成漢字省寫或稱呼時,常取人名之某一字或一音節作為姓。馬姓取于阿拉伯語音人名的情況復雜。近代回族學者薛文波先生在《回回姓氏考》中說〃回族馬姓與漢族馬姓之源,有根本的區別,回族馬姓正宗源頭,取于阿拉伯語音人名,特別是其首音〃。這樣馬姓就成為回族最早的基本姓氏之一。
2、改姓
回族馬姓源遠流長,頗有深意,所以改姓者多選之。改姓之因有諸種。〃有因世變逃避蠻夷間者……改姓馬〃(云南昭通《保氏譜系》)。也有因定居的,云南尋甸《馬氏族譜》記:〃始祖姓納,至二世……尋甸而十居焉,改姓馬〃
3、賜姓
由于在伊斯蘭教中,馬姓人多,故而皇帝以馬姓賜之。《宋元以來中國穆斯林天文學家》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魯密國(今伊斯坦布爾)人馬路德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國,授回回司天監監正,兩個兒,賜馬姓為馬沙亦黑和馬哈木。〃《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一書中,先后記有〃定亦德回國,太祖(1368-1398)賜姓馬,名信〃和〃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回回赤刺思之子,賜姓馬中,名政,〃以及〃英刺回回皮兒馬里麻,上賜馬堯順〃。由于皇帝的賜姓,大大激發了回族人改姓的積極性,使回族馬姓大增,故而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十馬九回〃。
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回族860萬人,馬姓占66.92%。又據全國九個回族區(寧夏)州、(新疆昌吉、甘肅臨夏)、縣(河北大廠、孟村;青海化隆和門原;甘肅張家川;新疆焉耆)回族姓氏統計,馬姓占71.8%。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雖有點夸張,但馬姓列為回族姓氏之首,的確是事實。然而回族中卻〃十個馬姓不同源,八個馬姓不同宗〃也是事實。這〃一姓多源〃之因構成了〃十個回回九個馬〃這一特殊姓氏群體現象。
木(mu)
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經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中國回族大辭典》)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鎮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賜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為避災禍,有些又改沐為木。”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陜西。
賽(sai)
典型回族姓氏。元朝初年,布哈拉王族后裔賽典赤。贍思丁。
了解更多精彩,您可以直接關注頭條號“伊媒微時代”,如果您想獲取更多資訊,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同名微信公眾號“伊媒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