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還記得,初中、高中時,那些文言文.....
每次上語文課,看到這些蠻穩定“之乎者也”,總是有種緊繃的蛋疼感覺,有時候煒娘君在想,古人是不是開口閉口都是那種蛋疼的文言文?
例如情話: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嗯.....還蠻有感覺
例如對罵:母之,誠彼娘之非悅 嗯...感覺不像罵人的話= =
因此,為了滿足煒娘君的好奇心,我決定去調查了一番
所謂文言,是先秦時期,中國人語言系統正在發展時期的語言。當時的人們說話就是現在我們認定的文言,特點就是語言的高度精良。
后來語言發展,詞匯量擴展,語言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之前過于精煉的語言就越來越不被人民接受了。不過還有一批人在用那種費事的語言,那就是讀書人。
他們依然在用那些古老的語言系統——當然,不是說話時用,那樣太費力——讀書人在寫文章時用。
所以不是什么人都能研究學問滴,首先你要看懂那些“之乎者也”是啥,胡適先生他們那批人搞新文化運動推廣白話文,就是為了消除人民與書本間的距離,文章都用大白話來寫,老板姓都看懂書上說的是啥,才能破除蒙昧,提高全中國的知識水平,降低文盲!
還有就是,因為文言是古代讀書人寫文章時用的,所以叫文言,那些文章叫做文言文︿( ̄︶ ̄)︿
總而言之一句話——中華5000年上下歷史豈能是爾等吾輩能夠參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