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顧名思義漢民族傳統服飾,也可稱之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在漢族居住區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背景和主導思想下,自然演化形成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的獨特的漢民族風貌性格,承載并傳承了漢族的杰出的染織繡工藝和美學。
一些古籍中的記載了漢族獨特的服裝體系。漢服最早出現在殷商時期。,中國在約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是人類的衣冠服飾日漸完備。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的章服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主要體現在深衣和胡服上。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發生了急劇變化周代后期,百家學說對完善服飾有著一定的影響,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在各個諸侯國間的有著明顯的不同,并創造了深衣。冠服制成了禮儀的一種表現形式,深衣之制古衣之首,深衣制度形式獨特,流行最久,領袖群衣,且上下通服。
胡服與深衣同時出現,胡服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于游牧和射獵。趙武靈王在中原地區采取胡服作為戎裝。由此,穿著胡服一時相沿成風。
秦統一中國以后,建立了包括衣冠制度在內各項制度,東漢明帝確立的漢代冠服制度,其主要標志以冠帽為區分等級。服飾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使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是巾帛包頭。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并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幞頭、革帶、長筒靴等,平民多著白衣。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中唐時期的襦裙并無太大變化,只是比初唐的要寬大一些。宋代服飾總體上依舊延續了隋唐舊制,但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元朝時期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差距懸殊。明朝時期棉布的普及讓普通百姓衣著材料得以改善,普通百姓服裝品種十分豐富,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裝樣式。
滿族入關后,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滿州的統治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實行“剃發易服”,強行更改漢人衣裳樣式,漢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為了穩定局勢做了些許讓步,這點有限的讓步得以于保留了一些漢服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