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先弄清什么是除濕模式:
將室內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成冷凝水排出室外,從而達到降低室內相對濕度的目的。當空調器的蒸發器中的制冷劑蒸發時,要吸收大量的熱量,使蒸發器表面溫度降低很多,這使室內空氣中的水蒸氣產生遇冷液化成水的現象,這些冷凝水將流到接水盤經出水管而排出室外。這就是空調器能除濕的工作原理。
人體的舒適度一方面取決于環境溫度,一方面取決于環境濕度。環境中的濕度在40%-60%人體感覺最舒適。在高溫環境中,人體會通過出汗將體內的熱量排出以維持正常體溫。
而在南方室外溫度也許只有32度,可環境濕度可達80%,這就使得人感覺比北方干燥環境下35度的氣溫更熱。
在空氣中濕度偏高的環境條件下,要想使人們感受舒服些,降低室內的濕度比降低室內的溫度更加有效。“空調除濕模式比制冷模式還冷”這個說法并不適用所有環境,只適用于環境濕度偏高的環境。在夏季,空氣中的濕度很大,特別是雨后和悶熱的天氣情況。開啟除濕功能,確實比單純的制冷要讓人感覺涼爽不少。
空調在“除濕”模式運行時,此時室內機的風扇運轉很慢,空調壓縮機不間斷的工作使得環境濕度控制在60%左右;而在“制冷”模式下,空調的壓縮機和吹風機會持續運作,直到室內溫度達到設定溫度后才會自動停機,較為耗電。
除濕模式壓縮機是間斷工作,而制冷模式是持續工作,這也就是為什么空調除濕模式比制冷模式更加省電。
讓我們總結下:
制冷:通過制冷劑在空調的室內蒸發器內汽化帶走熱量,使流過蒸發器散熱片的室內空氣降溫。 汽化的制冷劑在室外通過壓縮機壓縮液化釋放熱量,并把熱量通過散熱片傳遞給室外空氣。如此不斷循環達到室內空氣降溫的作用。
除濕:在制冷的過程中,潮濕的空氣通過空調器蒸發器后溫度會大幅度下降,空氣濕度處于一種過飽和狀態,多余水汽以冷凝水的形式析出,凝結于蒸發器的翅片上,也就是“凝露”,等到制冷模式達到一定的平衡狀態,空氣濕度也就降到了一定的水平。
制冷:以降低空氣溫度為目的,同時去除水蒸汽。選擇制冷模式,制冷的溫度和風速可以調高或者調低。空調按照人工選擇的溫度和風速以制冷模式運行,實現降低空氣溫度的目的(同時排出冷凝水),吹出的冷風比較強勁。
除濕:以去除水蒸汽為目的,同時降低空氣溫度選擇除濕模式,除濕的溫度和風速不可以調高或者調低。空調按照自動設置的低溫度和低風速以除濕模式運行,實現去除空氣中水蒸汽的目的(同時吹出冷空氣),吹出的冷風比較弱柔。以去除水蒸汽為目的,同時降低空氣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