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方言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中國的方言首先分南北,叫南腔北調。南方方言又比北方多。中國八大語系:官話方言、晉語、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語。六個在南方,其中客家話似乎是分布最廣的,囊括了今天的福建、臺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而粵語也可以分為三種:白話(廣州話)、潮汕話和梅州的客家話。
在中國的眾多方言中,閩語又是方言中的方言。閩語又分為閩北話、閩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當然這是大類,還可以細分,叫八閩互不相通。比如莆田、仙游,北距福州,南距廈門,都很近,但莆田話和福州話、廈門話很不一樣。他們甚至互相聽不懂,據說就連福州市內話都不相同。
福州下轄有一個縣叫平潭縣,平潭縣其實是一個島,由于長期與福州本土相隔,以至于平潭話跟福州話不一樣,平潭話跟福清話類似。福州市區的人聽不懂平潭話,平潭島上的人也聽不懂福州話。
何以如此?這跟福建的地理有關。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九成陸地面積為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
當然,也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福建自古是就閩越蠻荒之地。據說上古時代,黃帝、炎帝和蚩尤爭霸,阪泉一戰黃帝打敗了炎帝,然后黃帝和炎帝聯合在逐鹿一戰,打敗了九黎部落的蚩尤。九黎部落從此就南下到了南蠻一帶,而中原華夏成了炎黃子孫。
所以,福建人其實是九黎部落的后代。
先秦時期,福建北部有閩越國。
到秦始皇嬴政時,嬴政橫掃百越,置閩中郡。
漢初,閩越國復立,割據一方,后為漢武帝所滅。漢武帝以“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復”“終為后世患”,下令將閩越王族遷往江淮地區安置,使繁榮一時的閩中成為空虛之地。
皇漢以后,中原動蕩難安,以中原士族為主的漢族先民,紛紛南下,入主閩地。南遷的移民潮,經久不衰,并形成了數個小高潮。
魏晉南北朝,衣冠南渡,中原人繼續往廣東、福建一帶跑。以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為代表的中原士族入閩,史稱“八姓入閩”。
中原士族的到來也意味著中原漢族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等的到來,填補了漢武帝平閩越帶來的文化空虛,也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的閩文化和以漢語言為主體的閩語。
五代十國時,福建有個閩國,福州長樂是閩國閩國的首都。閩語福州話成了官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有了強大的閩語文化的凝聚力。
清朝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福建以及臺灣。把大量閩人遷入臺灣以助發展,臺灣此時成為福建九閩。
所以,臺灣話脫產于福建閩南語系。
上個世紀90年代福建有一首歌,中國人都聽過,那就是《愛拼才會贏》。風靡大江南北,如今中國人都會吟唱。這首歌至今無人超越。
福建是中國方言最多的一個省,而且唱的比說的好聽,一首歌至今無人超越。
朋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