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區是中國地理上最隱密、最安全的江山,其主體四川盆地素稱“天府之國”。環顧四周,北部是米倉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龍門山、邛崍山、大雪山,南部是大涼山,東部是大婁山、武陵山、巫山,真正是四面險塞。
在民國26年(公元1937年)的2月川陜公路全線通車之前,中原內陸入蜀的道路只有3條。
川陜公路
一為金牛道,即眾所周知的“劍門蜀道”。巍峨劍門,扼守入蜀咽喉,雄踞川陜要道,且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金牛道
“要想得四川,必下劍門關”。可是劍門關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三國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就是在這里以三萬人馬擋住了鐘會的十萬大軍。曠日持久,相持不下。李白有詩云“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說的就是劍門之險。
劍門關
二是陰平道。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歷代除了當地農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爭需要才用此道。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其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
陰平道
三國景元年間,司馬昭命鐘會、鄧艾領兵伐蜀。蜀漢的軍隊占據天險地勢死守劍閣,鐘會十三萬人的主力部隊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擋住,進退兩難,糧草殆盡,運糧困難,鐘會甚至想過退兵。西路指揮官鄧艾則繞過劍閣,偷渡陰平,走數百里險要小道,到達江油關,蜀漢守將馬邈開關投降。鄧艾軍長驅南下,直抵成都。蜀后主劉禪開城投降,滅了蜀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鄧艾奇襲得手似乎簡單,實際上從陰平道上滾下來九死一生,其后根本就沒有回頭路。陰平道“七百馀里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部隊行此險地,一旦敵人有所察覺,那將是全軍覆沒。即使敵人沒有察覺,自己能不能從險地中從出來仍然是個問題。
陰平道
此外,偷渡陰平的鄧艾只能帶幾千精兵,后無援軍,內無糧草,即使成功走過陰平道,這幾千人將面對整座涪城的守軍,如果涪城城據城死守,那么鄧艾的這數千疲師將成為軍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老天眷顧鄧艾,蜀漢十分腐朽,已經成為事實的事情不容假設,因為歷史是蜀軍涪城守將馬邈投降了。
三是米倉道,是因為它要翻越米倉山而得名,米倉道比陰平道更糟糕——“馬幫走不完米倉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彎彎。踏溪水跳石磴,上天梯過云棧,搖晃晃的是二架子,懸吊吊的是心尖尖。難、難、難,路難行,行路難……”這首傳唱上千年的民歌就是米倉道的真實寫照。要走這種路,行軍打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米倉古道
入蜀如此危險,卻也十分邪性。歷史上蜀地建立割據政權均不得長久。
劉備之胸懷加孔明之才建立的蜀漢只傳了兩代;
前蜀王建于亂世中建國,無奈后主王衍荒淫無度,后為后唐李存勖所滅;
后蜀經濟文化發達,孟知祥死后其子孟昶勵精圖治,蜀國在其治下不斷擴充疆土,最后成都仍為宋將王全斌攻破。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此建國的政權都傳不過兩代,所以說只有天險從來都不能使一個王朝得以延續,割據蜀地的政權依仗劍門之險以為可以一直做化外皇帝,對國政疏于治理,不明居安思危的道理,最后都難逃被中原王朝吞并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