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荀子為什么說人性本惡?

荀子從秦國回到齊國后,重新踏上了稷下學宮的講堂。看著臺下眾多學生熱切的目光,荀子開口說道:“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此言一出,臺下頓時是一片嘩然。學生們交頭接耳地說道:“哎,這奇怪了,儒家不是一直在講善嗎?怎么夫子今天一反常態,開始講惡了呢?

只聽荀子接著說道:“人生來就有貪財圖利之心,于是會因為爭奪財產而喪失謙讓;人生來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于是就會因為相互仇殺而喪失忠誠和信用;人生來就有酒色財氣諸多欲望,于是就會因為淫亂奢靡而喪失了禮義。當今天下,諸侯紛爭,隨處可見人欲的泛濫,所及之處,奸淫擄掠,尸骸遍野。血的事實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極惡的。”

聽到這里,臺下有人坐不住了,一個年輕的學士站起來大聲地問道:“夫子,學生想請教您一個問題。”

站起來的這位年輕學士名叫淳于越,在齊國當時任職是博士,也是后來非常有名氣的一位學者。

見淳于越提問,荀子示意他講下去。

淳于越說道:“孟子曾經講過,人性本善。惻隱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恭敬之心為禮,是非之心為智。此四端是人生俱而有之的,先生怎么能說人性是惡呢?”

聽完淳于越的問題,荀子開口道:“想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弄清楚一個前提,那就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天下所謂的善,是合乎禮義。所謂的惡,是逾越規矩。人不學禮就不知禮,不知禮怎么能知道規矩呢?而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后來學的。經過人為地改造后的善,不就是‘偽’善嗎?好比我用泥土制造了陶器,這泥土就是本性,而仁義禮智就是我們用這泥土做出來的杯盤。泥土是自然天成的,而杯盤是加工出來的,這就是‘本性’和‘人為’的區別。”

淳于越沉思半晌后,說道:“夫子,難道人不是因為喪失了本性才變惡的嗎?”

“當然不是這樣。人餓了想吃飯,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這就是本性。明明餓了,仍然讓長輩先吃,這是禮。明明累了,但不敢休息,這便是為了贍養父母。這些行為符合禮儀道德的規則,但卻是違背人性的。”

淳于越想了想,又問道:“夫子,如果按照您所講的,那天下人永遠都要陷入相互爭斗,相互殘殺的局面了嗎!”

荀子回答道:“這才是我們要推行儒學的真正理由啊!人的本性,經過禮義的引導,是可以改惡而從善的。正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只有在禮義制度和道德約束下,人性中的惡才會被祛除,天下才會真正的太平。”

淳于越似乎沒有太明白荀子所說的,于是又問道:“那既然人性本惡,那么勸人向善的禮義又是從哪來的呢?”

荀子肯定地回答道:“禮義法規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由圣人制造出來的。”

而此時,臺下有人則喊道:“那圣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呢?”

荀子從容地回答道:“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堯舜或是桀紂,君子與小人,豪杰與強盜,君王與平民,其本性都是一樣的。”

此言一出,臺下又是一片嘩然,古往今來,敢如此評價圣人的,恐怕只有荀子一人了。

只聽荀子又接著說道:“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禽獸,是何緣故呢?原因就在于人是有智慧的,能夠認知事物。圣人與常人相同的,是惡的本性;圣人與常人不同的,是用智慧創造了禮義,并自覺地去遵循,首先改變自己,再去影響他人。人人其實都可以成為圣人,但是為什么許多人沒有成為圣人呢?”

說到這里,荀子提高了自己的語調,大聲地說道:“小人可以成為君子,卻不肯成為君子;君子也可以成為小人,卻不愿成為小人。今日的齊國,官員徇私枉法,貴族貪得無厭,兵馬本為強國護民之用,卻有人擁兵自重,圖謀不軌,這是人之性善嗎?不!這就是人性的惡,他們不愿意棄惡揚善,不愿意成為圣人,所以社會才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緩了一緩后,荀子又說道:“國家想要強大,就必須倡導禮義,嚴肅法規,改變人惡的本性。但愿從我們今天在座的官員、先生、學士之中,能夠真正走出幾位圣人來,這才是天下蒼生的福祉啊!”

荀子作為我國先秦時期的一名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在人性問題的研究上頗有見解,其得出的“性惡論”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古代思想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當今學者在人性問題的研究上也具有較大的影響。

荀子畫像

荀子的人性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而非“善”,這與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論”形成鮮明的對比。荀子之所以主張人性本惡,是因為他認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么教育的意義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說人無需開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紀守法,規范行為,社會的秩序也就會良好、有序。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人有好壞之分,社會秩序也需要不斷去維護才得以有序。因此,“人性本惡”是荀子人性論的核心思想。

“化性起偽”是荀子人性論中相當重要的內容。根據荀子的人性論,所謂“性”就是指人對自然生理的欲望和物質生活的欲求。人為獲得這些欲求而采取的不符合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的實踐活動就是“惡”。

因此,要將“惡”轉化為“善”,使人們遠離“惡”的本性,不斷接近“善”,就需要一個能夠制定行為標準和道德規范的人,以此去對人加以約束,這種人被荀子稱之為“圣人”。因此,荀子認為人性雖然本為惡,但并不是注定不可以被改變的,而正因為人性本惡可以通過后天來加以改變,所以才需要“圣人”去制定相應的標準來加以約束,這實質上就是荀子所說的“化性起偽”的過程。

荀子性惡

著名文章《性惡篇》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二十三篇,該篇文章主要對荀子的倫理思想進行了闡述,其主旨在于對孟子的性善論進行批判,并對其“性惡論”的觀點進行論述。

荀子畫像

《性惡篇》中,荀子通過采用問答式行文的方式,并以人的物質欲求和心理需求為出發點,首先對其主張的“人之性惡”的理論進行了論證,對孟子所主張的性善之論予以批判,進而引出通過實施何種手段或方式才能使人性本惡的屬性得以改善。他指出,為了使人性之惡的本性得以改善,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培養。

有賢之士作為國君治國的難能人才,可以幫助國君制定行為標準,并作出表率,以規范人們的行為規范;德行高尚之人作為規范、維護社會秩序的優能之人,對引領人們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具有重要的影響。

因此,賢能之士與德行高尚之人可謂是改善人性惡的關鍵所在;與此同時,在改善人性本惡上,荀子還特別強調政治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政治對于改善人性本惡,使人趨善,可謂是精華。因此,荀子認為改善“人性惡”,最本質的方法即是利用道德和政治的手段去改善。

文章《性惡篇》雖然位列《荀子》一書的第二十三篇,但“性惡論”卻是在荀子思想中可謂是最著名的觀點,同時,其也是荀子著名的政治思想的奠基石。

孔子荀子

孔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荀子則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代表人。孔子與荀子雖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們在“禮”上所持有的觀點卻不同。

孔子認為,禮在本質上是代表一種仁義的存在,禮中包含仁義之意。而禮與法律的關系卻不是很密切,并不像荀子主張的那樣,禮需要法律來進行約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張,禮與仁義的關系更為密切,要規范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觀觀念,就需要人的仁義。

相對孔子的禮而言,荀子的禮便具有明顯的不同。荀子也非常重視禮的相關評論,在如何對禮進行約束和規范上,荀子更加傾向于用法律的手段對禮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張,禮與法的關系更為密切,要施禮必先起法。

造成孔子與荀子在禮上所持觀點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原因。在禮論的形成過程中,孔子是基于國家實行“仁政”的前提之下,而荀子則是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中心,但同時又兼容法家思想的精髓,將禮視為基本綱領,法作為基本準繩,主張禮法并用。

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對于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實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長,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乃至影響至今。

在我發表的《中國唯一可與哈佛、劍橋媲美的大學!》文章里截取一段來回答這個問題。先說一下戰國四辯:

1、王霸之辯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并起,稱霸爭雄,社會處于激烈動蕩與變革之中,中國走向統一的大趨勢已露端倪。怎樣實現由亂到治、由分裂到統一?是實行王道還是霸道?稷下學者展開了大爭論。儒家大師孟于明確主張重王道輕霸道。他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所謂的“霸道”,是仗恃國家實力的強大,假借仁義的各義,來稱霸諸侯,征服天下。他反對霸道,認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所謂“王道”,是依靠道德禮教而實行仁義,經仁義教化征服天下。他主張實行王道,因為這是“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所以,當他的學生公孫立問他“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難道還不值得學習”時,他表現出不屑一顧,認為“以齊國來統一天下,易如反掌”。而公孫丑將他與管仲相比時,他更是憤憤然了。荀子則有所不同,他雖然崇尚王道,但面對當時盛行霸道的現實和對齊文化的吸收,也談霸道。實際上他是主張在王霸井容的前提下,以王道為本(參見《荀子·王霸》)。管仲學派與孟、荀的王霸論又有所異。管仲學派主張王霸并舉,是實行王道還是實行霸道,要針對具體情況而定,即“霸王者有時”,“以備待時,以時興事”。他們認為,“強國眾,合強以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強國眾,而言王勢者,愚人之智也;強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還說:“戰國眾,后舉可以霸;戰國少,先舉可以王。”(《管子·霸言》)可見,管仲學派的王霸學說更適合當時的時勢,更具有現實性。

2、義利之辯

孔子首先提出義與利的分別,并把追求義還是追求利作為劃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認為一個真誠的君子應以義為原則,依照禮的要求去實行它,用謙虛的語言去表述它,以誠實的態度去完成它,這才是仁義的君子,而那種:“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之人,則不足以稱為君子。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他曾說過:“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孔子反對的是只追求個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見得思義”。如果利不符合道義的要求,就應不顧個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犧牲個人之生命,舍利而取義。儒家思想中,義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利的追求與獲取,不僅要受義的制約,必要的時候,因義而要放棄利,這就是儒家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

荀子主張先義后利,“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孟子答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義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強調要貴義賤利。墨子的說法與儒家不同。他認為“義,利也”(《墨子·經說上》),主張義和利是一致的。西漢董仲舒概括孔孟的義利觀,提出“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的論點,強調道義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這個觀點對后來影響很大。宋代又就義利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辯。程顥、程頤、朱熹等堅持董仲舒的觀點,認為道義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二程語錄》)陳亮、葉適則認為道義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體現在道義之中,離開功利無所謂道義。葉適說:“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習學記言》)后來清顏元也認為義利不能偏廢,應該并重。他反對董仲舒的觀點,把董的話改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四書正誤》)

3、天人之辯

天與人,或說天道與人道,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對古老而又極其重要的范疇。中國古代哲學的產生與發展同天人之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天人之辯,首先要回答天是什么,然后再回答天與人的關系如何。

稷下各學派圍繞天與人進行了交流與爭鳴。孟子認為,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天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在孟子看來,人民的降生。事業的成敗、帝王的權位、天下的治亂,都是天的指令。實際上,孟子將天看成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無所不能的精神性的實體。由此,他沿著“盡心、知性、知天”的思維模式和認識路線,建構了“天人合一”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荀子關于天人關系的認識與孟子大相徑庭。荀子認為,天就是自然界,其運行變化具有規律性,這種運行變作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荀子·天論》)荀子還認為,人是天下最珍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是一般的部分,而是特殊的一部分。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荀子基于對天人關系的唯物主義認識,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代表著稷下學宮中關于天人關系認識路線的一翼。

管仲學派對天人之辯的回答也是唯物主義的,而且更具有現實性,比如《管子,度地》將能根除水、旱、蟲等五種災害說成是人能主宰自然界。從具體的改造自然的實踐中認識天人關系。"

4、人性善惡之辯

稷下學宮中,關于人性的善惡之辯,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看法。這就是孟子的性善論、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荀子的性惡論。

孟子的性善論: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顆;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告子上》)可見,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因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生來就具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至于人做了不善的事,不是因為其本性不善,是由于他自己不把握自己,被形勢左右所致。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告子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的無善無惡論:《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告子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就象水流不分東西,水本身沒有流向,依靠地形來決定流向。告子是“人性無善惡”,道家是“人性超善惡” 。

荀子的性惡論:荀子說:“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又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樣,認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與仁義的關系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惡、利欲等情緒欲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于仁義,則是由后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馮友蘭先生說: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學說。這與孟子的性善學說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實際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教養的哲學。他的總論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說,凡是沒有經過教養的東西不會是善的。荀子的論點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就是人為。”“禽獸有父子,有牝牡,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親,男女之別,則不是自然,而是社會關系,是人為和文化的產物。它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精神的創造。人應當有社會關系和禮,因為只有它們才使人異于禽獸。從這個方面的論證看來,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為人無法避開它,而是因為人應當具備它。”

此外,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內容還很多,如攻伐寢兵之辯、名實之辯、世界本原之辯等等。

我知識不淵博,但可以簡單回答一下。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后人爭了兩千年,沒有定論。實際上他們的觀點都沒有錯,只是都沒有說全。所以我認為:人性的真理,孟荀各得一偏。那么,誰得了個全呢?告子,就是說食、色,性也的告子。告子說:性猶湍水,決諸西方則西流,決諸東方則東流。因此人性在告子看來,是無善無不善的。孟荀二人為何有觀點上的對立呢?那就是他們對人性的觀察方向不同造成的。孟子以自己出發,像太陽射線一樣看待人性,層層擴散,他感受到的就是人性的美好;荀子以萬物出發,如眾人觀球的目光,層層匯聚,他感受到的就是人性的自私。同樣的事物,不同角度觀賞,看到的情況卻不盡相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其所謂也。另有人說,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個林妹妹,同理。但當今社會信性惡論者眾,是因為這樣對自己更有好處而已,無他。性惡論之所以流行,如李宗吾所說:學說越偏,越吸引人。這又和宗教教義相同。建議題主認真學習《道德經》和《厚黑學》,于你有用。

荀子與孟子的人性論是根本對立的,孟子堅持天賦“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

荀子首先明確以自然稟賦的材質為“性”。他認為“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這種天就的、自然稟得的“性”是什么呢?荀子又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欲者,情之應也”。這是以“情”乃至“欲”為“性”。

荀子進而明確地指出人性好利多欲,他說:“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荀子直指“天命”之情性是惡的,所以有“善”,那是人為的結果。正因為如此,人們才需要圣人的教化和禮義的引導,“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據此,他批評孟子的性善說為“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性偽之分”。在荀子看來,“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又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性偽雙方表現為原始的質樸材料與后天的禮義道德的關系,它們是有分有合、相互作用的。

進而,荀子提出“化性起偽”的主張。他說:“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禮義法度雖與人的本性相對立,但它是維系社會國家的統治秩序的必需的手段,所以國家制定禮法,通過人為的教化作用促使人性轉化為善。因此,荀子反對孟子把學習說成是為了恢復人的“良知”、“良能”,保持“善”性的天賦道德論。

這個問題,千百年來,爭議不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始終未能辨別出個所以然。其實,在山人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也無須辯解。理由如下:

一、按照哲學的觀點來看,事物都有相對性。馬克思主義矛盾論,就是揭示這個規律的。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的。具體到人性善惡的問題,如果沒有善,也就沒有了惡,就像陰陽學說一樣,沒有了陰也就沒有了陽。所以,人本來就是善惡的結合體,兩個方面共存,如果單把任何一個方面拿出來加以討論,都是不科學的,不具有真正的實際意義。由于古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會陷入長期爭論之中。

二、角度不同,結論不一。性善論是站在有利于人類社會良性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人性問題的,認為人本性善良,只要起初加強教育引導,每個人都會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性惡論是站在社會問題頻發的角度來審視人性的,認為人性本惡,教育引導得再好,其惡性也沒法消除。因此,他們所站的角度不同,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這兩種論調,其實都是忽略了人性的完整性,從而導致產生錯誤的結論。人性的完整性,就是人性中善惡兼具。

三、瞎驢拉舊磨,難見新天地。如果我們在善惡之論辯中走不出來,在那里繞來繞去,就是瞎驢拉舊磨,難見新天地。那么,有沒有比人性善惡論更高的哲學理論?顯然是有,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它就是佛教的佛性論。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初即發了一句感慨: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這就是說,包括人類在內,所有有靈性的生物,都有佛性。佛性是什么?就是無善無惡,無形無相,無來無去,等等,實際就是無有二元對立,佛教稱之為中道。人其實是生活在二元對立之中的,什么善惡、好壞、美丑,富貴貧賤等等,這就造成了太多的痛苦,佛教說的苦海,就是這么形成的。因此,只要人們把自以為的所有所謂善和所有所謂惡都一并除去,也就悟得了佛性,也就成佛了。成佛以后,不會再有痛苦。因為二元對立已被去除,好壞美丑善惡都無所謂,苦已無所從來。修行,就是要使自己的心盡量始終處在這種二元對立之外不再執著。如此,才能真正達到禪定境界,而后由定生慧,看清宇宙人生真相,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綜上所述,善惡之論,本即謬論,不足為憑,更不值得辯論。因為,你辯來辯去,無非在那個小圈子里打轉,與瞎驢拉磨幾無區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文言觀止 | 子學遺珍——《性猶杞柳》
殊途同歸:孟子、荀子人性善惡論的目的取向
從孟子與荀子的觀點,看人性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
孟、荀人性論的目的取向 WORD
走近荀子,開啟全新的認知
儒家修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尖扎县| 仁化县| 瓦房店市| 永丰县| 鸡西市| 澳门| 景宁| 鹿邑县| 靖边县| 安远县| 黔东| 云和县| 唐河县| 碌曲县| 沙河市| 诸暨市| 长葛市| 扶绥县| 三穗县| 道真| 房山区| 葫芦岛市| 瑞安市| 进贤县| 乐陵市| 中牟县| 湘潭县| 宜城市| 潜江市| 十堰市| 东莞市| 建德市| 成安县| 博客| 永宁县| 台北市| 合阳县| 白沙| 三原县| 汕头市|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