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到姨夫家走親戚,他是個老漁民,為了讓我們玩得開心,就帶我們到他工作的漁船上溜達一圈。船頭兩側過年時貼的對聯上聯是:乘風破浪行萬里,下聯是:出入平安魚滿艙。我問橫批在哪里,姨夫指了指主桅,在主桅的橫桿上,一幅長帖,寫著:大將軍八面威風。一般橫批都是四個字的多,我問姨夫為什么這樣寫橫批,姨夫就耐心坐下來給我講什么是八面威風。具體怎么講的倒是忘記了,只記得他說,好的船老大不管風向如何,他總能把船開到他想去的地方。當時心里就對那個想象中的船老大無比佩服。
長大后我自己也上了船,從普通船員干起,知道自己也成了一個船老大,雖然現在船上都是機械化了,但是小時候姨夫講的故事依然縈繞在心頭,也特別喜歡琢磨這個道理。
帆船(在傳統船員口中是不叫帆船的,因為帆翻同音,忌諱這個,一般我們稱呼跑風船,帆就直接叫做篷)在海里航行,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風力、水流的推力,風力通過調節船帆的角度可以分解成兩個作用力,水下水流的推力可以通過調節舵的方向,也能分解成兩個作用力。知道這一點,順風不必解釋,側風也好理解,調節帆的角度,讓側面來的風力分解成一個對船體橫向的推力,一個往船前進方向上的推力,這樣船就會變成往前并且往下風方向前進,再通過調節舵的角度,利用水流的推力,化解抵消船體受到的側風推力,最后只剩下往前推的風力了。逆風行船,比較麻煩,得首先把迎面的風變成側向風,通過來回調節,讓船沿“之”字形路線前進,比如北風,船也要往北走,首先往東偏北方向前進,一定距離后再調節帆與舵,往西偏北方向前進,慢慢迂回,最后總會到達目的地,就是這個過程比較長,要求船上水手配合默契。
現代競賽帆船比較小,船桅也少,比較好操作,古代大型遠洋帆船,往往會有前后幾只豎桅,每支豎桅上又有幾道桁桿,航行時操作起來不亞于一個系統工程,每掛帆的角度不同,又可以產生不同大小與角度的分解力,這個得有專門精于計算的人負責,仔細了解了這些,你也會不由自主的敬仰我們祖先的偉大成就。
操作帆船,除非天氣狀況不允許,有風總比無風好,真正就怕的是沒有一絲風,這種情況下只好操槳,所以幾乎所有的帆船上都會備槳,現代條件下一般都配備有動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