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是帶有濃厚軍事色彩的軍事要塞,是我歷史上為數不多具有攻防兼備的軍事隘口,古潼關由于三門峽水庫的興建大量建筑重新遷址,今潼關縣隸屬陜西省渭南市,是陜西東大門也是關中平原的最東端;毗鄰晉陜豫三省。應該說潼關具備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客觀條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商周時期連接關中與中原的經濟軍事咽喉是位于潼關以東的函谷關。東周末年秦國勢力向東大幅推進函谷關成為秦橫掃六合的前沿基地劍鋒直指中原重地洛陽,東漢時期由于京師洛陽緊鄰函谷關致使東漢王朝毫無戰略縱深可言。隨即東漢朝廷廢止函谷關將拱衛京畿的軍事要塞西移至潼關,至此潼關成為關中平原和中原地區的命門所在!
潼關南靠秦嶺北望陜北高原,黃河穿越陜北高原與最大支流渭河在此交匯,關中平原在潼關形成瓶口壯地形,黃河自北向南由此東折進入中原,黃河天塹與黃土高原和秦嶺共同構成獨特地貌特征,潼關地位突顯,東漢末年馬超據守潼關使曹操背面受敵,曹操智取潼關后八百里秦川盡收眼底,關中平原落入曹操之手,曹操順勢奪取西涼。隋末李淵自山西進入關中布重兵于潼關,穩固關中進取中原最終天下一統,玄宗時期安祿山兵臨潼關破城而入,胡人鐵騎長驅直入,長安朝野震驚,慌亂中唐玄宗棄城而逃,長安失陷;安祿山主導的安史之亂便成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占潼關直接導致唐朝滅亡。可見潼關歷史上多次被破關,然而潼關的丟失卻是關乎王朝興衰和生存的重中之重。
所以潼關也并不是固若金湯,但每一次的破關而入給黎民百姓帶來的傷害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