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孫吳
蜀漢
首都
洛陽
建業
成都
君主
開國君主-滅亡君主
5帝 曹丕-曹奐
4帝 孫權-孫皓
2帝 劉備-劉禪
成立
220年
229年
221年
滅亡
265年
280年
263年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并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他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漢后,司馬炎于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古代中國地區中,皇帝稱號只能由一個人使用,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西晉時陳壽編撰的史書《三國志》從公元184年黃巾之亂之后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所以歷史學家多以黃巾之亂的結束為三國時代開始。明代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為藍本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三分雛型
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向荊州進攻,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并向曹操投降,劉備見此,決定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孫權部下魯肅到劉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孫劉聯軍便以周瑜、程普為都督抗曹,雙方隔江相對,周瑜利用火計在赤壁大敗曹軍,曹操退回北方(詳見赤壁之戰)。
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孫權為向劉備示好,將其妹嫁給劉備。而孫權為拓展勢力,占據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魯肅接替其位,并將南郡借給劉備。而曹操在南方戰爭失敗,轉移向西發展,曹操欲進攻漢中張魯,西涼諸軍閥疑其將攻擊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為首領,曹操率軍鎮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三國鼎立
三國地圖在荊州的劉備,受到益州之主劉璋邀請,入蜀幫助劉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劉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后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212年決裂,劉備調兵直指成都的劉璋,雖然其間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劉璋投降,劉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荊州。同時,曹操曾南下攻擊孫權,最后雙方撤退。
215年,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擁有權而發生戰斗,兩軍對壘。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但雙方關系經已惡化。216年曹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劉備進攻漢中,而曹操內部有守將叛亂,孫權也偷襲合肥,漢中成功落入劉備之手,曹操雖曾揮軍要奪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
同年,關羽率荊州軍北上攻魏,但主戰、剛接魯肅之位的呂蒙突襲荊州,并擒殺關羽。220年,曹操死,曹丕登位,并逼漢獻帝禪讓,建國號魏;而于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孫權向魏稱臣,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同年,劉備以報關羽之仇為名東征孫權,孫權派出接替呂蒙的陸遜迎戰。結果劉備慘敗,不久病死于白帝城(詳見夷陵之戰)。223年,劉禪登位,蜀吳再度結盟,最終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吳王孫權稱帝,建立吳。
內爭外戰
劉備死后,蜀漢經過討伐南中拱固益州后方,諸葛亮便在227年至234年間向曹魏實行五次攻伐,但最終未能成功(詳見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后,姜維也多次伐魏,也都沒能取得明顯戰果,反而使得國力大為消耗(詳見姜維北伐)。此外,蜀漢后期,劉禪因寵信宦官黃皓而令朝政敗壞,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而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內外分歧嚴重。
吳國的陸遜、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但未能取得大進展。不過在南方,諸葛恪就成功令山越歸順。而吳國內部卻發生斗爭,早在孫權死前就出現皇子結黨爭奪太子位之事,皇子惡斗的結果導致孫權最后只能選擇年幼的孫亮繼承皇位,孫權于251年逝世,死前委以國政的太傅諸葛恪卻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孫峻誅殺,孫峻與從弟孫綝專政期間行恐怖統治,大臣世家牽連身死者多,孫綝最后雖為吳帝孫休誅殺,但吳國國政已江河日下。
魏國主要戰爭都是抵抗蜀、吳的攻擊,曹真、張郃、司馬懿都極為活躍。其中,司馬懿也討平了公孫淵的亂事,收復東北。而曹魏內部,在明帝曹睿死后,權臣司馬懿與宗族領袖曹爽出現權力斗爭。249年,司馬懿于高平陵事件中罷黜當時任大將軍的曹爽,至此魏國朝政為司馬懿父子掌握,后來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專權,皇帝廢立由己,高貴鄉公曹髦甚至被司馬昭部下殺害。曹魏內部雖然有多次的起義欲鏟除司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別由王凌、毌丘儉和諸葛誕發動的淮南三叛都被司馬家平定。
三分歸晉
263年,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將領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于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主劉禪投降,蜀被魏所滅(詳見魏滅蜀之戰)。及后鐘會、姜維在蜀發生叛變,據三國志記載,“魏將士奮發,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可見并未引起大亂,司馬昭快速平定。
265年,司馬昭死后,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并開始籌備伐吳。279年,司馬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東吳進發,吳主孫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統治下,士兵毫無戰意,晉軍勢如破竹。280年,晉軍成功攻克建業,孫皓投降,吳國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詳見晉滅吳之戰)。
主要戰役
戰役 (地點) 時間 攻方 主帥 守方 主帥 勝方 影響
黃巾之亂
(全國性爆發)
184年、188年 張角 張角、張曼成
波才、彭托 東漢 皇甫嵩、朱雋
曹操、盧植 東漢 為了打擊黃巾叛亂,政府給于州牧兵權,許多州牧趁機坐大,中央政府影響力開始下降。
討伐董卓
(關中)
190年 袁紹 各路地方軍 董卓 華雄、呂布
胡軫、徐榮 袁紹 董卓挾天子遷都長安,地方諸侯內斗更深
官渡之戰
(河北南部)
200年 袁紹 袁紹 曹操 曹操 曹操 袁紹勢力衰退,曹操統一中原成為最有實力的諸侯
赤壁之戰
(荊州南部)
208年
9月19日–20日 曹操 曹操 孫權、劉備 周瑜、程普
劉備 孫權、劉備 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挫敗,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形成三分局勢的雛型
夷陵之戰
(荊州南部)
222年 蜀漢 劉備 孫權 陸遜 孫權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后形態
諸葛亮北伐
(雍州)
228年——234年 蜀漢 諸葛亮 曹魏 曹真、司馬懿、張郃 互有勝負 蜀漢諸葛亮病逝,曹魏司馬懿抬頭
姜維北伐
(雍州)
253年——263年 蜀漢 姜維 曹魏 司馬昭集團 互有勝負 蜀國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魏滅蜀之戰
(益州)
263年 曹魏 鄧艾、鐘會、諸葛緒 蜀漢 劉禪、姜維、諸葛瞻 曹魏 蜀漢滅亡。鄧艾、鐘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叛亂中被殺
晉滅吳之戰
(荊州南部、揚州)
280年 西晉 賈充 孫吳 孫皓 西晉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