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溫里劑)
一、概念
凡以溫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溫里助陽,散寒通脈等作用,用于治療里寒證[1]的方劑,統稱位溫里劑。
二、分類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三大類。
三、配伍使用
隨證而配伍,有時亦須配伍酸寒收斂的藥物,酸寒、甘寒護陰,以達到祛邪不傷正的目的。
四、使用注意
1、 溫里劑多由辛溫燥熱之品組成,適用于陽虛的里寒證候。運用時當辨別寒證所在的部位,尤其應注意辨清寒熱之真假。
2、 若平素火旺注意小兒的“三有余,四不足”:心、肝、陽常有余;肺、腎、脾、陰常不足。之人,或屬陰虛失血之體,或夏天炎暑之季,或南方溫熱之域,劑量一般宜輕,且要中病即止;
3、 若冬季氣候寒冷,或素體陽虛之人,劑量可以適當加大;
4、 若素體陽氣虛弱,經溫里劑治療,里寒去而陽氣仍虛者,可另謀溫補之劑;
5、 若陰寒太盛,或真寒假熱,服藥入口即吐者,此為格拒,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冷服,以免格拒不納,此即“寒因寒用”反佐之法。
1] 里寒證:指寒邪在里,陰寒之邪深入與臟腑經絡間,導致中焦虛寒,陰盛陽衰,亡陽欲脫,經脈寒凝等。其原因有二:寒從外來;寒從內生。臨床表現為:但寒不熱,喜暖踡臥,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細。寒從內生,是由于素體陽虛;寒從外來可能由于寒邪之中三陰,外寒趁虛而入,或始為熱中,后由于誤治,過用寒涼之品,而繼為寒中。
溫中祛寒
小建中湯
組成:芍藥酒炒18g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棗4枚 飴糖[1]30g
方歌: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冷服之瘥。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里急證。腹中時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細弦;或虛勞而心悸[2],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
方解:本方由桂枝湯倍芍藥[3],重加飴糖組成。方中以飴糖甘溫質潤入脾,益脾氣并養脾陰,溫中焦而緩急止痛,為君藥。芍藥養陰而緩肝急,桂枝溫陽而祛虛寒,共為臣藥。炙甘草甘溫益氣,可助飴糖、桂枝辛甘養陽,益氣溫中緩急,又可合芍藥酸甘化陰,柔肝益脾合營。生姜溫胃,大棗補脾,合之而調營衛,為佐使。六位之中,既具辛甘化陽之中,又有酸甘化陰之用,共奏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效。
方中桂枝溫陽氣,芍藥益陰血,二者相合,可以調和營衛;生姜溫陽,大棗益陰,亦為一對調和營衛之藥對;炙甘草作用有三:一可補中益氣,補氣血生化之源;二可與桂枝辛甘化陽;三可與芍藥酸甘化陰。
附方:
1、黃芪建中湯:小建中加黃芪9g,功用:溫中補氣,和里緩急。主治:虛勞里急,諸不足。
2、當歸建中湯:小建中加當歸12g,功用:溫補氣血,緩急止痛。主治:產后腹痛。產后虛羸,腹中疼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不能飲食。
3、大建中湯:蜀椒6g,干姜12g,人參6g。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治:虛寒腹痛。心胸中大寒,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舌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或腹中漉漉有聲。
1] 注意服用方法:飴糖需要烊化。
[2] 中虛則化源不足,陰陽俱乏,無以奉心,則虛煩心悸。
[3] 倍芍藥的目的:1、劑量的改變直接影響到了藥物的效果,本方意欲走里,芍藥性酸斂行里,故可以用大量的芍藥減輕其他藥物走表的作用,加強走里之力。2、本病證疼痛明顯,可用芍藥、甘草緩急止痛。
溫中祛寒劑主治中焦虛寒證。脾胃屬土,位居中州,主運化而司升降。若脾胃陽氣虛弱,則運化無權,升降失職,勢必導致寒濕內生,出現脘腹脹痛,肢體倦怠,手足不溫,或吞酸吐涎,惡心嘔吐,或腹痛下利,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脈沉細或沉遲等癥。常用溫中散寒藥如干姜、吳茱萸等配伍益氣健脾藥如人參、白術、飴糖等。
理中丸
組成: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各9g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干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功用:溫中散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證。脘腹疼痛,喜得溫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嘔吐,不欲飲食,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陽虛失血[1];或小兒慢驚;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亂吐瀉,以及胸痹等中焦虛寒所致者。
方解:方中以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歸經脾胃,溫中祛寒,扶陽抑陰。病屬虛證,虛則補之,故以人參為臣,甘溫入脾,補中益氣,培補后天之本,氣旺而陽亦復。脾胃濕土,中虛不運,必生寒濕,故又臣以甘苦溫燥之白術,燥濕健脾,健運中州,是為佐藥。炙甘草性溫具補,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用之為使。本方溫補并行,以溫為主。
附方:
1、附子理中丸:人參、白術、干姜、甘草、附子各9g。功用:溫陽祛寒,益氣健脾。主治:脾胃虛寒,風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亂吐利轉筋等。此方脾腎雙補,通過附子補腎陽來補脾之陽。
2、桂枝人參湯:桂枝12g,甘草炙9g,人參9g,干姜9g。功用:溫里解表,益氣健脾。主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1] 此處的失血大多是指下焦的便血以及婦女的月經量多、崩漏等癥。
吳茱萸湯
組成:吳茱萸9g 人參9g 大棗4枚 生姜18g
方歌: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虛寒嘔吐。食谷欲嘔,畏寒喜熱,或胃脘痛,吞酸嘈雜;或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或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方解:本方證治有陽明、厥陰、少陰之別,但其見證均有嘔吐,與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有關。方中吳茱萸味辛性熱,歸經肝腎脾胃,既可溫胃止嘔,又可溫肝降逆,更可溫腎以治吐利,一藥而三病皆宜,故為君藥。重用生姜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為臣藥。病起于中焦,胃氣不降,脾陽不升,故佐以人參補脾益氣。大棗甘平,益氣補脾,調和諸藥,既可助人參之力,又可配生姜以調和脾胃,為使藥。
附方:
小半夏湯:半夏15g,生姜10g。功用:和胃止嘔,散飲降逆。主治:嘔反不渴,心下有支飲者,以及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回陽救逆劑
主治陽氣[1]衰微,陰寒內盛,甚至陰盛格陽或戴陽證。癥見四肢厥逆[2],精神萎靡,惡寒踡臥,下利清谷,甚則大汗淋漓,脈微細或脈微欲絕等。
四逆湯
組成:附子15g 干姜9g 炙甘草6g[3]
方歌:四逆湯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嘗,腹痛吐瀉脈微細,急投此方可回陽。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少陰病。四肢厥逆,惡寒踡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微;或太陽病誤汗亡陽。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熱之附子為君,溫腎壯陽,祛寒救逆。干姜溫中散寒,助陽通脈為臣。干姜與附子,兩者相須為用,助陽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此為脾腎雙補。佐以炙甘草,性溫具補,補脾胃而調諸藥,且可緩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陰復陽,而無暴散之虞。
附方:
1、通脈四逆湯:炙甘草6g,附子20g,干姜12g。功用:回陽通脈。主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脈不出等。
2、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加人參6g。功用:回陽益氣,救逆固脫。主治:陰寒內盛四肢厥逆,惡寒踡臥,脈微而復自下利,利雖止而余證仍在者。
3、白通湯:蔥白四莖,干姜5g,附子15g。功用:通陽破陰。主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4、參附湯:人參12g,附子9g。功用:益氣回陽。主治:陽氣暴脫。手足逆冷,頭暈氣短,汗出脈微。
[1]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2] 四肢厥逆:手冷過肘,足冷過膝。
[3] 炙甘草:在此起維系中焦,使陽氣不致暴脫之用。
回陽救急湯
組成:熟附子9g 干姜5g 肉桂3g 人參6g 白術9g 茯苓9g 陳皮6g 炙甘草5g 五味子[1]3g 半夏制9g 姜三片 麝香三厘
方歌:回陽救逆用六君[2],桂附干姜五味尋,加麝[3]三厘或膽汁,三陰寒厥建奇勛。
功用:回陽救急,益氣生脈。
主治:寒邪之中三陰,真陽衰微證。惡寒踡臥,四肢厥冷,吐瀉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戰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微,甚或無脈等。
方解:癥見一派寒象,治之宜回陽救逆,益氣生脈。故以四逆湯合六君子湯,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組成。方中熟附子雖不如生附子回陽力峻,但除干姜外,更加肉桂為輔,其溫壯元陽,祛寒破陰治共更顯。用六君子湯補益脾胃,固守中州,并除陽虛水濕不化所生之痰飲;人參與五味子相合,有益氣生脈之功。更有麝香三厘,其斬關奪門,通行十二經脈,且與五味子之酸收相配,則發中有收,使諸藥迅布周身,而無虛陽散越之弊。
1] 五味子-制約麝香辛散走竄之性。
[2] 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其中前四者為四君子湯。
[3] 麝香-使藥力迅速到達周身。麝香走血分,而蔥白走氣分。
溫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12g 桂枝[1]9g 芍藥9g 細辛[2]3g 炙甘草6g 通草6g大棗8枚
方歌:當歸四逆桂芍棗,細辛甘草與通草,血虛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樂陶陶。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3]。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4]。
方解: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不足,四末失其溫養,所以手足厥寒。然而不見其他陽微陰盛證,卻又脈細欲絕,是血虛而又經脈受寒,血脈不利之故。
本方從組成上是由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血虛寒凝,故以苦辛甘溫之當歸補血和血為主藥,與芍藥益陰合營合而補血虛[5];桂枝[6]辛甘溫,宣通陽氣,鼓舞血行,溫經散寒,以祛經脈中客留之寒邪而暢通血行;細辛啟發腎氣,鼓動諸陽之本,使腎陽上升,外溫經脈,內溫臟腑,通達表里上下,以除內外之寒邪;甘草、大棗益氣健脾,既助歸、芍之補血,又助桂、辛通陽;更加通草[7]通經脈,使陰血充,客寒除,陽氣振,經脈通,手足溫而脈亦復。
注意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的異同點。四逆散治陽郁厥逆,傳經熱邪入里,陽氣閉郁不達四末,其冷在肢端,癥見四肢欠溫,較輕,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癥;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均治寒厥,但前者主治少陰病陰寒內盛,陽衰之極,肢冷過肘膝,一身虛寒之象;而當歸四逆湯是由于肝血不足,血虛寒凝于經脈,其病在經不在臟,其肢厥程度亦較四逆湯為輕,并見血虛舌淡,脈細等。
“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
1] 桂枝:為氣分、血分藥;而麻黃為氣分藥。注意其區別。
[2] 細辛:大多數辛溫解表藥皆歸于三陽經,如羌活、藁本等;但也有歸于三陰經者,如川芎歸少陰、厥陰經。細辛其為解表藥,卻歸于三陰經,能夠通表達里,搜剔筋骨,藥力甚為走竄。
[3] 本證主要為肝血虛,又加之寒邪客于經脈,總之,則為經脈之中又虛又寒之證。
[4] 血虛時經脈本不充盈,又加寒邪阻滯,血行更加不暢,故脈見細或欲絕。
[5] 白芍配當歸“酸甘化陰”更加強補益陰血之力。
[6] 當歸配桂枝“辛甘化陽”,使血脈溫通暢行,陽氣得充。
[7] 通草:作用有三,一是木通苦寒,可防桂、辛溫燥傷陰;二是木通為心經之引經藥;三是木通能降火通利,可防細辛鼓動太過,又可通血脈利關節,使經脈之中氣血暢行無阻。
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芪9g 芍藥9g 桂枝9g 生姜18g 大棗4枚
方歌: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姜,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痹風痹功效良。
功用: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
陽和湯
組成:熟地[1]30g 肉桂3g 麻黃[2]2g 鹿角膠9g 白芥子6g 姜炭[3]2g 生甘草3g
方歌:陽和湯法解寒凝,貼骨流注鶴膝風,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甘草從。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凝。
主治:陰疽[4]。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或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屬于陰寒者。
方解:本證虛是“本”,寒是“標”,故方中重用熟地,大補陰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膠,補腎助陽,強壯筋骨,兩者合用,養血助陽,以治其本[5],共為君藥。臣以姜炭、肉桂溫熱之品以溫通寒凝濕滯。佐以麻黃,辛溫達衛,宣通經絡,引陽氣,開寒結;白芥子祛寒痰濕滯,可達皮里膜外,兩味合用,既能使氣血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角膠補而不滯。甘草生用為使,解毒而調諸藥。
本方為治療陰疽的常用方劑。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法的代表,另金匱腎氣丸亦同。
附:瘡瘍
瘡瘍有陽證、陰證之分。陽證者為陽癰,以皮色發紅,跟腳緊縮,紅腫熱痛為主要的癥狀,治法以“消”、“托”、“補”三法。
“消”法適用于瘡瘍初起,尚未成膿,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散結消腫治之,如仙方活命飲(消法之代表方);
“托”法適用于膿成未潰,治之以扶正益氣,托毒外出,可用生黃芪,如透膿散、代刀散;
“補”法適用于膿成已潰,由于氣血虧虛不能斂瘡生肌,治之以補益氣血,如十全大補湯。
陰證者為陰疽。
1] 熟地之用: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其代表方為金匱腎氣丸。
[2] 麻黃:取其開腠理、布達陽氣之功以運行藥力。量小是恐其傷陰耗血。
[3] 姜炭:即炮姜,炒炭使之走血分。
[4] 陰疽: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濕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見一系列虛寒表現。“寒性屬陰,易傷陽氣。”治之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5] 腎藏精,肝藏血,血充精足則肝腎旺,腎主骨肝主筋,肝腎旺則筋骨得養而強壯,故附于筋骨寒邪自祛。
總論(理氣劑)
一、 概念
凡以理氣藥物為主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作用,以治療氣滯或氣逆病證的方劑,統稱為理氣劑。
二、 分類
氣病的范圍較為廣泛,但不外氣虛、氣滯、氣逆三個方面。氣虛證治之以補益劑中的補氣劑;氣滯當以行氣;氣逆當以降氣。故本章方劑分為行氣和降氣兩大類。
三、 注意事項
1、 使用理氣劑要辨清虛實,勿犯虛虛實實之戒。
2、 氣滯而兼氣逆者,宜行氣與降氣并用;若兼氣虛者,則需配伍補氣之品,以虛實兼顧。
3、 理氣劑多屬芳香辛燥之品,易傷津耗氣,應用適可而止,慎勿過劑,尤其對年老體弱者或陰虛火旺者以及孕婦等,均當慎用。
行氣
越鞠丸
組成:香附 川芎 蒼術 神曲 梔子各6g
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氣血痰火食濕因,芎蒼香附兼神曲,氣暢郁舒痛悶伸。
功用:行氣解郁。
主治:郁證[1]。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等。
方解:方中香附行氣解郁,以治氣郁,為君;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既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氣解郁之功;梔子清熱瀉火,以治火郁;蒼術燥濕運脾,以治濕郁;神曲消食導滯,以治食郁,共為臣佐使。
[1] 本方證治之郁證系由肝脾氣機郁滯,以致氣、血、痰、火、食、濕等相因成郁。故此病又稱為“六郁”,其中氣、血、火三郁責之于肝膽;痰、濕、食責之于脾胃,雖言六郁,但以氣郁為主。不加治痰藥是由治病求本之故。
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 陳皮各6g 香附 川芎 枳殼 芍藥各5g 炙甘草3g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殼陳皮草香附,疏肝行氣兼活血,脅肋疼痛皆能除。
功用:疏肝解郁,行氣止痛。
主治: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或寒熱往來,噯氣太息,脘腹脹滿,脈弦。
方解: 方中重用柴胡疏肝解郁為君;香附理氣疏肝,以助君藥;川芎行氣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經之郁滯,共為臣;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為佐。甘草兼調和諸藥,為使。
四磨湯
組成:人參6g 檳榔9g 沉香6g 天臺烏藥6g
功用:行氣降逆,寬胸散結。
主治:肝氣郁結證。胸膈脹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瓜蔞薤白白酒湯
組成:瓜蔞實24g 薤白12g 白酒適量
方歌: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喘息短氣時咳唾,難臥仍加半夏良。
功用: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主治:胸痹。胸中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方解:方中以瓜蔞實理氣寬胸,滌痰散結為君;薤白溫通滑利,通陽散結,行氣止痛為臣;一祛痰結,一通胸陽,相輔相成,為治胸痹之要藥;佐以辛散溫通之白酒,行氣活血,增強薤白行氣通陽之功。
附方:
1、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實24g,薤白9g,半夏12g,白酒適量。功用:通陽散結,祛痰寬胸。主治:胸痹。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不能安臥者[1]。
2、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12g,厚樸12g,薤白9g,桂枝6g,瓜蔞實24g。功用:通陽散結,下氣祛痰。主治:胸痹。氣結在胸,胸滿而痛,心中痞氣,氣從脅下上逆搶心[2],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1] 此為有痰濕阻滯者。
[2] 此為胸陽不振,陰寒之氣上逆者也。三個方劑所治之病證依次加重。
半夏厚樸湯
組成:半夏12g 厚樸9g 茯苓12g 生姜[1]9g 蘇葉[2]6g
方歌: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姜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3]。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方解:方中半夏辛苦溫燥,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為君;厚樸行氣開郁,下氣除滿,助半夏散結降逆為臣;茯苓甘淡滲濕健脾,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散溫通,助半夏和胃止嘔,共為佐;蘇葉芳香疏散,宣肺疏肝,助厚樸行氣寬胸,宣通郁結之氣,為使。
因其用藥多苦溫辛燥,故津傷較重或陰虛者不宜使用。
[1] 生姜:此處一物三用,和胃降逆止嘔;辛散水氣以消痰;振奮脾陽加強運化。
[2] 蘇葉:為解表藥,此處用之意在使氣上行,以配合諸降氣藥,使氣機升降通順,亦可治梅核氣。
[3] 梅核氣:每每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肺胃失于宣降,聚津為痰,痰氣互結于咽喉所致。
枳實消痞丸
組成:干姜3g 炙甘草 麥芽曲 白茯苓 白術各6g 半夏曲 人參各9g 枳實15g 厚樸12g 黃連6g
方歌:枳實消痞四君全,麥芽夏曲樸姜連,蒸餅糊丸消積滿,消中有補兩相兼。
功用:行氣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虛氣滯,寒熱互結證。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調。
方解:方中以辛溫之枳實行氣消痞為君;辛苦性溫之厚樸下氣除滿為臣;苦寒之黃連清熱燥濕以瀉痞,半夏辛溫和胃而散結除痞,干姜溫中祛寒,三藥相合,辛開苦降,調其寒熱,助枳、樸行其開痞;以麥芽消食和胃;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補中健脾,祛濕和中共為佐。炙甘草調和諸藥。方中重用枳實、厚樸,且黃連之量大于干姜,故本方消重于補,寒大于溫,其治當屬實多虛少,熱重寒輕之證。
厚樸溫中湯
組成:厚樸 陳皮各9g 炙甘草 茯苓 草豆蔻仁 木香各5g 干姜2g,水煎服,加生姜三片[1]。
方歌:厚樸溫中陳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虛寒脹滿用皆靈。
功用:行氣溫中,燥濕除滿。
主治:寒濕氣滯證。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脈沉弦。
方解:方中厚樸辛苦溫燥,辛散行氣以消脹,苦溫燥濕以除滿,為君;草豆蔻辛溫芳香,溫中散寒,燥濕健脾,為臣;陳皮、木香行氣寬中以消脹除滿;干、生姜助草豆蔻溫胃暖脾以散寒止痛;茯苓、甘草滲濕健脾而和中,均為佐使之用。
[1] 干、生姜合用,另外回陽救急湯亦為干、生姜合用。
良附丸
組成:高良姜 香附子各9g。
功用:行氣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氣滯寒凝證。胃脘疼痛,胸悶脅痛,畏寒喜熱,以及婦女痛經。
金鈴子散
組成:金鈴子 玄胡索各9g。
功用:疏肝泄熱,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證。心胸脅肋諸痛,時發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天臺烏藥散
組成:天臺烏藥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青皮6g 高良姜9g 檳榔9g 川楝子12g 巴豆12g
方歌:天臺烏藥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檳姜,行氣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功用: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小腸疝氣[1]。少腹引控睪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疼痛,苔白,脈弦。
方解:方中烏藥辛溫,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為君;青皮疏肝理氣,木香行氣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良姜散寒止痛,共為臣;用檳榔下氣導滯,直達下焦而破堅;取苦寒之川楝子與辛熱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是為增強川楝子行氣散結之功,又可制其苦寒之性,“去性存用”者也,共為佐使。
[1] 本方主治疝氣為寒凝肝脈,氣機阻滯所致。“諸疝皆歸肝經。”“治疝必先治氣。”
橘核丸
組成:橘核 海藻 昆布 海帶 川楝子 桃仁各9g 木通 厚樸 枳實 木香 延胡索 桂心各6g
方歌:橘核丸中川楝桂,樸實延胡藻帶昆,桃仁木香于木通,頹疝痛丸鹽酒吞。
功用:行氣止痛,軟堅散結。
主治:頹疝[1]。睪丸腫脹偏墜,或堅硬如石,或痛引臍腹。
方解:方中橘核苦辛性平,入肝行氣,散結止痛,為治疝氣之要藥,為君;川楝子入厥陰氣分行氣而止痛;桃仁入厥陰血分活血散結以消腫;海藻、昆布、海帶軟堅散結而消腫脹,共為臣;延胡索活血散瘀;木香行氣散結;厚樸下氣除濕;枳實行氣破堅;肉桂溫肝腎而散寒凝;木通通利血脈而除濕,均為佐使。
[1] 本方證治以睪丸腫脹為特征。是由于寒濕客于經脈,肝經之氣血郁滯所致。
暖肝煎
組成:小茴香6g 肉桂3~6g 當歸6~9g 枸杞子9g 烏藥6g 沉香3g 茯苓6g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歸,茴沉烏藥合肉桂,下焦虛寒疝氣痛,溫補肝腎此方推。
功用: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主治:肝腎虛寒證寒疝。睪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解:方中肉桂辛甘大熱,溫腎暖肝,散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溫,暖肝散寒,理氣止痛,兩藥共為君;當歸辛甘溫,養血補肝,枸杞子補養肝腎,兩藥共補肝腎之不足;烏藥、沉香行氣散寒止痛,均為臣;陽虛陰盛,水濕不化,故用甘淡之茯苓滲濕健脾;少佐生姜,溫散寒凝,為佐使。
加味烏藥湯
組成:烏藥 砂仁 木香 延胡索各10g 香附10g 甘草5g
功用:行氣活血,調經止痛。
主治:痛經。月經前或月經初行時,少腹脹痛,脹甚于痛,或連胸脅乳房脹痛,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降氣
定喘湯
組成:白果[1]9g 麻黃9g 蘇子6g 款冬花9g 杏仁9g 桑白皮6g 黃芩6g 半夏9g 甘草3g
方歌: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蘇杏黃芩兼甘草,外寒痰熱哮喘嘗。
功用:宣肺降氣,清熱化痰。
主治:哮喘[2]。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
方解:平素有熱痰,又感風寒邪氣,內外合邪,表里同病。白果、麻黃配伍,麻黃解表宣肺化痰,白果斂肺止咳定喘,二者配伍,散收結合,既可加強其平喘之功,又能方麻黃疏散太過[3]傷氣。杏仁、蘇子、款冬花、半夏皆能降氣平喘,化痰止咳;因痰為熱痰,故用桑白皮、黃芩;甘草調和藥性為使。
熱痰用本方,寒痰用小青龍。
1] 白果:因為本方證有外邪存在,故量必須小。
[2] 本方治標,然治本者以健脾補腎為主。
[3] 白果甘澀,佐制麻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