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位企業界的領袖人物碰在一起,談論最多的不是資本,而是管理。
大牛市讓幾億中國人癡迷癲狂,也讓中國企業界陷入荒誕。不止一位企業家向我感嘆,做了十幾年實業賺的錢,竟然還不如去年一年做投資賺的錢多!以前做實業那么難,現在賺資本錢這么容易,要不要辛苦地堅守?
在這個空前繁榮的資本時期,那些著名的實業領袖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10月底,柳傳志、王石、牛根生以及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其他理事,一起去青島海爾集團拜訪了張瑞敏。這幾位企業界的領袖人物碰在一起,談論最多的,不是資本,而是管理,是實業之道。這一趟,可以說是一次中國企業界頂尖人士的“管理之旅”。
柳總是實業家中的投資家,他前幾年搭建的兩個投資平臺已分別成為本土VC和PE中的佼佼者。但是,眼下最讓他牽掛的,還是收購了IBM的聯想集團如何成長為一家國際化的大公司。在前幾天為《中國企業家》本期封面故事接受采訪時,他對聯想集團的“首戰告捷”的成果談的不多,卻一再強調未來文化融合和團隊成長的艱巨性:如果聯想集團國際化步子順利些,元慶的白頭發就會長得慢些,自己的高爾夫會打得更好些。
王石剛剛給萬科換了標,就在換標會前,他的一次無氧登山,沒能成功登頂。這次挫折給他一大警醒:做企業如登山,爬到高處就會缺氧。房地產市場目前是很好,但未來會不會突然陷入低谷?萬科現在在高速攀登1000億銷售額,會不會有人才瓶頸、企業文化支撐不支撐、社會對地產行業集中度提高會不會反應過度?在海爾,他向張瑞敏講了自己提出的“向制造業學習”的想法。
牛根生的蒙牛和萬科一樣,是機構投資者眼中的明星。但他也有缺氧感:乳業行業的集中度也越來越高,3年間出現了200億銷售額的巨頭,這個趨勢還會加快。企業大了,流程再造就成了大問題,所以非常希望學習“海爾3年前的東西”。來海爾前,他剛剛帶領蒙牛高層團隊十幾人去日本考察了11天,拜訪了豐田、本田、朝日、花王等大企業,“晚上回賓館,一想起人家管理的精細程度,就睡不著覺”。
東道主張瑞敏呢?談的更是管理。信息革命帶來的管理挑戰,是張瑞敏近年來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臺風來了,豬都會飛”,我們過去這30年的成功,到底是靠中國機遇還是靠自己管理的真功夫?過去的企業文化和流程是不是已經制約了未來的發展?中國企業,根本上看,還是游擊隊,海爾不過是“大游擊隊”。未來的企業,只有兩類:全球化的控制型企業,以及為它們打工的企業,其它的企業都可能被淘汰。什么樣的管理流程和文化才能支撐起國際化大企業?
股神巴菲特10月到中國訪問,說自己在全球尋求購買大企業,但他懷疑在中國能否找到好的目標。上一次他買的股票是中石油,那是壟斷的資源性央企,靠的主要不是管理;競爭領域的中國大企業,要進入巴菲特這樣的國際投資者的視野,最后只能靠管理。
資本是水,企業是舟。做企業做實業的人,在資本面前應該保持一份冷靜,一份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