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圖》
此《仕女圖》冊共十二開,每開俱有題名,圖中以簡逸的初石為背景,只寫片花數蜂,人物造型纖弱秀美,衣紋細柔,設色清雅,具典型“改派”的仕女風格。
此選二開,之一為《曉寒圖》,之二為《桃林伴鹿圖》。均以點筆寫意繪花草,意境優雅,云霧或虛寫,或實描,各得天趣。
《雍正妃行樂圖》
立軸絹本 設色 尺寸不詳 私人藏
宮廷生活即森嚴又枯燥,所以上至皇帝下至嬪妃,都想方設法取樂解悶。清庭之內不僅雍正帝或扮高人雅士、或作山林野夫以取樂,嬪妃也紛紛效仿,多扮成才女仙人,并由畫家作畫寫之,《雍正妃行樂圖》正是由此而來。
畫中女子皆以明清美女模式繪出面容,但在暈染上加入明暗的肌理變化,質感及立體感突出,配景描繪十分詳盡寫實,是一種中西合璧的畫法。但由于畫家拘于院畫體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畫中人物多嬌柔造作,表情呆板雷同。濃艷工整之中,少了一些精神及氣質上的表現。在此選其中二幅。
《聽阮圖》劉彥沖
卷紙本設色 縱207厘米子 橫78.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劉彥沖(1807—1847),初名榮,字詠之,四川銅梁人,僑寓江蘇蘇州。朱昂之弟子。工詩文,擅繪事,山水、人物花卉師古有深造。潑墨作小米云山,蒼郁可觀。傳世作品有《柳燕圖》《群峰秋翠圖》《松陰高士圖》《聽阮圖》圖中款識可知此畫是劉彥沖以其八兄為描繪對象繪出的。
圖中文人身著高冕寬服,抱膝而坐,正聽一位歌女彈奏阮琴。阮音清揚,四處芳草如茵,梧桐枝葉繁茂,又配以湖石、芭蕉、翠竹,清幽異常。圖中人物用線細勁圓潤,頗有古意,設色妍麗明快。草地以大面積花青渲染,以重色細筆根根繪出,間以濃淡的變化,形成霧動云涌之感。梧桐近乎淡墨白描,更有幽深清麗之意。
整個背景有一種縹緲空靈的虛幻意味,襯托出人物筆墨的寫實生動;畫中人物的表情動態,又反襯阮音的悠揚動聽。虛實相輔,以有寫無,形成脫俗越塵的藝術效果。
《牡丹仕女圖》唐寅
立軸紙本設色 縱125.9厘米 橫57.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圖繪高髻簪花女子,右手持紈扇,左手擎一枝牡丹,露出無限眷惜之意。仕女形象娟秀端麗,眉目和發髻鉤勒精細,暈染勻整,具北宋李公麟圓細流利之筆;衣紋線條遒勁暢利,又吸取南宋李唐及元人剛健方折的筆法,具有剛柔相濟,工寫并用的特點,創明代仕女畫的新典型。
《孟蜀宮妓圖》唐寅
立軸絹本設色 縱124.7厘米 橫63.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上筆重彩畫宮妓四人,衣著華貴,云髻高聳,青絲如墨,頭飾花冠。從人物穿戴來看,正面兩位地位高貴,而背向兩位疑是宮婢,正奉酒捧食。
圖中寫宮妓正勸酒作樂,青衣女子似手拿酒盞,正讓綠衣女子斟酒,而紅衣女子已不勝酒力,正擺手欲止,卻被青衣女子擋住。勸、止之間的神態舉止被刻畫的生動傳神。背后無襯景。
人物衣飾線條流暢,設色濃艷。服飾上的花紋刻畫得十分精細;人物面部用傳統的“三白法”表現,暈染細膩,表露出宮廷富貴的生活氣息。作者借此圖披露孟蜀后主的糜爛生活,有諷喻之意,可證于自題詩、跋。
《吹簫圖》唐寅
立軸絹本設色 縱164.8厘米 橫89.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唐寅的這幅《吹簫圖》仍然沿襲了他早年人物畫工細艷麗的特點,繼承了五代和宋人工筆重彩的傳統,兼用寫意筆法。人物面容娟秀,體態端莊。衣紋用筆粗簡,勁力流暢,頓挫宛轉。敷色濃艷鮮明,技法精工,尤其對細部的刻畫,可謂一絲不茍,頗具新意。
《秋風紈扇圖》唐寅
立軸紙本墨筆 縱77.1厘米 橫39.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盡顯了畫家水墨寫意的才能。圖中仕女手持紈扇,于秋風漸起之時,在庭院中徘徊,臉上愁云微露。畫面左上角題詩云:“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佳人從手中的紈扇想到自己青春難駐,世情可畏,禁不住黯然傷情。
畫家以簡練的筆墨揮寫人物形象,筆法略近杜堇,較南宋畫家更為灑脫靈活。全畫純用水墨寫成,以淡墨染衣帶,濃墨畫發髻,濃淡枯濕,恰到好處,墨韻生動。衣紋用筆頓挫轉折,縱逸瀟灑,寥寥數筆便將佳人“秋扇見棄”的哀情刻畫的淋漓盡致。
背景處理極為簡括,僅以坡石一角,上側綴有雙鉤細竹,疏疏落落,給人以空曠蕭瑟、冷寞寂寥的感受。此圖是明代寫意仕女畫中的上品。
《鐘馗仕女圖》 倪田
立軸紙本設色 尺寸不詳 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圖寫鐘馗與其妹倚石對坐,喝酒飲茶,似在談天說地,旁邊一小鬼卒端上新采的野果,氣氛平和輕松。人鬼兩界的兄妹倆倒都像是凡間的人物,加上瓶花、香爐,更添一些世俗化的氣息。作者以不同的筆法來體現不同的人物特征。
鐘馗以大色塊渲染,粗筆干墨略加鉤勒,畫法粗獷有力,體現其孔武雄健之力;其妹用筆輕細,渲染較為細致,色調清雅,顯其嫻靜之態,,一剛一柔,一張一弛,構圖斜中存直,對比之中又協調統一,使畫面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
《昭君出塞圖》 倪田
立軸紙本沒色 縱105厘米 橫5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自題“一望關河蕭索”,寫王昭君的思鄉之情。畫面景色肅殺枯敗,塞外深秋,寒氣襲人。一身胡服穿戴的昭君,一手執馬鞭,一手執韁繩,似剛下馬背。空中幾只南歸的大雁吸引了她的目光,讓她不覺黯然神傷,萌生故國千里、歸期如夢之感。
畫家較少用線條鉤勒,以墨彩直接渲染。師法任伯年的小寫意人物畫,卻又獨具一格,筆法更為自由,寫中帶工,收斂自如。背景以淡彩渲染烘托,以紅、綠、黑等重色為主調,形成較為強烈的視覺效果。筆不顯而意滿,景不實而韻足,格調清新雅致,是一幅難得的佳作。
《月漫清游圖》陳枚
絹本設色 縱37厘米 橫31.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枚,生卒年不詳。字載東,號殿掄,晚號枝窩頭陀,婁縣(今上海松江)人。康熙、雍正時供奉內廷,官內務府員外郎。工山水、人物,追宗宋元,具有傳統功力,并參用西法,所作山水、人物形色俱備,用筆精妙。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鴉飛馬健圖》《月漫清游圖》等。
此圖冊共十二幅,描繪宮廷仕女尋梅、賞花、吟詩、玩月的深閨享樂生活。每對開均有梁詩正七言詩,更臻詩情畫意。筆法精工,仕女秀雅,面部刻畫皆參用西方暈染,設色妍麗,是陳氏人物畫代表作。
此選四幅,之一為《月下賞梅》,之二為《秋庭觀繡》,之三為《青桐聚戲》,之四為《游湖賞荷》。畫中人物比例勻稱,動態自然,衣紋線條流暢。不同的場所,布景皆不一樣,山石多以方帶折筆寫出,界畫技法精良。
團扇絹本設色 縱25.6厘米 橫26.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清波,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理宗寶枯(1253—1258)時為畫院待詔。擅山水,多作西湖全景,皆大幅。風致典雅,筆墨嫣潤。傳世作品有《湖山春曉圖》《瑤臺步月圖》等。
此圖寫中秋仕女拜月的情景。畫面中天空清虛高遠,祥云繞月,月下景色空朦。人物衣飾為典型的南宋風格,用筆輕潤,敷色雅致。以高臺色深厚重的欄桿,襯出人物纖秀婉約的形象,風格清新動人。
《女孝經圖》
長卷絹本設色 縱43.7厘米 橫823.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女孝經》為唐代侯莫陳邈(三字復姓)妻鄧氏撰,她因侄女被策封為永王妃,作此書以戒之。全書共為十八章,內容多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
《女孝經圖》畫前九章內容,依次為:一、開宗明義章,二、后妃章,三、三才章,四、賢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
各章圖后有楷書《女孝經》原文,字體學宋高宗趙構一派。此圖畫法工整,人物衣紋采用鐵線描,設色濃麗,略師唐人畫法。繪樹木、花石、屋宇,筆法精致。人物的布局及樹石的穿插,有唐代遺風,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
《四季仕女圖》 仇英
長卷絹木 水墨設色 縱29.6厘米 橫300.9厘米 (日)大和文華館藏
這是一幅表現宮女們四季游樂的畫卷,圖用春、夏、秋、冬四個場景畫出。以樹石相隔巧妙地連接在一起。作者畫法以唐宋為宗,尤擅青綠山水和仕女圖。呈泫精致,畫風優美,極具功力。
《千秋絕艷圖》
長卷絹本設色 縱29.5厘米 橫667.5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卷在6米多長的畫面上,繪寫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從秦漢到明代各個朝代中比較著名、見諸于史實或傳說并在社會或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女性,所以稱作“千秋絕艷”圖。
畫中女子采用工筆重彩寫出,多用鐵線描鉤勒衣紋。服飾敷彩妍麗鮮明。每個人物都手持或配有最能代表和體現她們身份的配物,或琵琶,或花藍,或筆碩紙墨,或書卷,或銅鏡等,并在右上方,各題有七言絕句一首。
畫中人物相對獨立,或坐或立,神態萬千,通過飄逸的裙擺,招展的披帛,將人物統一聯系在一起。但人物面部略顯雷同,皆為鵝蛋圓臉,長眉細眼,個性不強。
《仕女圖》之一 陳字
屏風絹本設色 縱158厘米 橫45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陳字,生于1634年,卒年不詳。初名儒禎,宇無名,又字“三白”號小蓮,又號酒道人,小名鹿頭,浙江諸暨人。擅書人物、花卉。畫承家學,亦擅書。
傳世作品有《雪景人物圖》《仕女圖》。這套仕女屏風共十二開,皆以貴族婦女閑適安逸的生活為題材。畫中人物神態舒雅娟秀,畫風承襲老蓮,有奇傲古拙的意味,造型夸張,但較其父略有收斂,頗具情趣。
《歷朝賢后故事圖》之一 焦秉貞
冊頁紙本設色 縱30.6厘米 橫37.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冊共十二開,取材于古代賢后順妃故事。此選二開,之一為《葛覃親采》、之二為《麟趾貽休》。圖中作者參酌西法,注重明暗暈染和遠近透視,使人物富有立體感,環境有縱深感,形成別具一格的工筆重彩畫風。
仕女形象多纖弱瘦削,已呈現清代仕女畫的主要特色。筆法工整細膩,氣息華貴。
《仕女圖》焦秉貞
冊頁絹本設色 縱30.2厘米 橫21.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焦秉貞以擅畫供奉內廷,花卉、山水、人物、界畫樓觀,不論位置遠近,人物大小,不爽毫發,都能采用西法入畫。此仕女畫冊共二十頁,現選二開。
之一為仕女開軒卷簾,薰沐春光,觀賞垂柳新綠,少女拂袖起舞,女主人怡情自得;之二為梧桐樹下,芙蕖出水,綠葉如蓋,湖山春色中,美女乘船悠游,良辰美景,其樂融融。此圖冊均為工筆重彩,勾繪精微,兼用西筆,十分華麗,但脂粉氣較重且人物面目雷同。
《湘君湘夫人圖》文徵明
立軸紙本設色 縱100.8厘米 橫35.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仲徵,號衡山,江蘇蘇州人。詩文書畫俱佳。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相切磋,人稱“吳中四才子。”五十四歲以貢生薦試吏部,任翰林院待詔,三年辭歸。繪畫初師沈周,后從宋元諸家探索奧秘。山水近趙孟煩,兼得王蒙神韻、董源筆意,多寫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生活,亦善花卉、蘭竹、人物,名重當代,為吳門派重要畫家。
傳世人物作品有《湘君湘夫人圖》。此圖畫湘君與湘夫人,是根據屈原《楚辭·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創作的。湘君和湘夫人為湘水之神,或云為堯的兩個女兒。作者自稱此圖仿趙孟順和錢選,其實是他自己的創作。文徵明不僅擅長畫山水、花卉、蘭竹,亦工人物,但其人物畫極為罕見,此圖是他的人物畫代表作。
人物作唐妝,高髻長裙,有飄飄御風之態。形象纖秀,設色以朱碟白粉為主調, 極其淡雅,用筆精工,線條作高古游絲描,細勁流暢。畫面不設背景,作者利用畫面的空白,襯托了人物款款而行的動態。格調清古幽淡。
《修竹仕女圖》仇英
立軸絹本設色 縱88.3厘米 橫6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仇英(約1482—1559),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寓居蘇州。工匠出身, 曾從周臣學畫,天賦不凡,深得理法,設色、水墨、白描,無所不精,知名于時。尤擅作仕女,精工艷逸,端莊華貴,有“周防復起亦未能過”之評。與沈周、唐寅、文徵明被稱為“明四家”。
傳世作品有《右軍書扇圖》《修竹仕女圖》《人物故事圖》《桃李園圖》等。此圖工整纖麗,飄逸優雅。庭院內修篁疏淡,奇石臥立,一仕女,寬袖長裙,信步閑踱,凝視遠方。畫家用細膩的筆墨,刻畫仕女脈脈含情的心理狀態,也透露出其空虛、無聊的精神面貌。
此圖吸收唐宋仕女畫的技法,人物線條用蘭葉描而又稍細,勁挺流暢。高聳的發髻,豐滿的體態,似周防筆下的唐代貴族婦女形象。
《人物故事圖》仇英
冊頁絹本重設色 縱41.1厘米 橫33.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冊十頁,所繪人物、仕女,多屬傳統題材。表現歷史故事的有“貴妃曉妝”“明妃出塞”“子路問津”;屬于寓言傳說的有“吹簫引鳳”“高山流水”“南華秋水”;描繪文人逸事的有“松林六逸”“竹院品古”;取之古代詩詞的有“潯陽琵琶”“捉柳花圖”。
各圖在擷取典型情節、形象來表現題意方面,顯示出縝密巧思。這里所選一幅,為《貴妃曉妝》,以晨起聽樂、梳妝、采摘鮮花、簪頭等情景,集中再現了楊貴妃等后宮嬪妃奢華的宮中生活。
《婕妤擋熊圖》金廷標
立軸紙本設色 縱150厘米 橫7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取材于漢劉向《列女傳》,表現馮婕妤擋熊的歷史故事。馮婕妤是漢元帝的妃子,一次隨帝觀看斗獸,熊從獸圈跳出,左右侍從皆驚走,馮婕妤臨危不懼,以身擋熊。
圖中以工筆設色為主。筆法流利勁健,人物動作、神態描繪細膩,衣紋細致飄灑。刻畫了當熊出獸欄的一剎那,在場的人均驚惶躲閃,只有婕妤毫不猶豫走下平臺前去擋熊的情景,十分生動逼真。平臺、坡石、草坪、柳樹,用筆挺健勁秀,樹葉點染精細,敷以花青色。結構嚴謹,具有生活氣息。
《連生貴子圖》冷枚
立軸絹本設色 縱95.5厘米 橫43.5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冷枚,生卒年不詳。字吉臣,號金門外史,膠州(今山東膠縣)人。畫學焦秉貞,康熙后期進入宮廷供職。擅長畫人物、仕女及山水樓閣。畫風工細,色彩濃麗。傳世作品有《萬壽圣典圖》《連生貴子圖》。
這是一幅寓意畫,以桂樹、婦人手中的蓮花、蘆笙以及膝下的幼兒,組成“連生貴子”的吉祥含義。人物刻畫十分工細,勾線填彩,設色濃麗。婦人的疼愛愉悅之情與小兒活潑可愛之態,刻畫得十分準確。
《羅浮夢景圖》費丹旭
立軸紙本設色 縱143.5厘米 橫47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晚號偶翁,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擅畫人物、花卉,尤精仕女。其山水畫,清靈雅淡。所作肖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
傳世作品有《東軒吟社圖》《紈扇倚秋圖》《仕女圖》《姚燮懺綺圖》《月下吹簫圖》等。此圖寫夢境,萬玉競艷之中,美女睇盼有情。
作者以縱放的筆意寫梅,枝條紛披,曲折縱橫,冷葩寒萼,暗香浮動。仕女面容嬌俏,具典型的費氏風格,柳眉細眼,臉龐長圓。梅花純以水墨寫成,仕女卻設色妍麗,二者相為映襯,產生玄虛夢幻的效果。
《十二金釵圖》費丹旭
冊頁絹本設色 縱20.3厘米 橫2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冊共十二頁,分畫《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現選其中兩頁,之一為《黛玉葬花》,之二為《史湘云醉臥芍藥圃》,畫面人物纖細嬌弱,娟秀清麗,刻畫細致工整,具典型的費氏風格。
環境則以逸筆寫出,淡彩暈染,墨筆勾皴,空靈秀潤,以襯托出中心人物。
《瑤宮秋扇圖》任熊
立軸絹本設色 縱85.2厘米 橫33.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任熊(1823~1857),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人,曾至上海賣畫。工人物、山水和花鳥。人物學陳洪綬,風格有所變化。筆力雄厚,氣韻靜穆,富有裝飾趣味。傳世作品《瑤宮秋扇圖》《于越先賢傳》《四紅圖》《高士傳》《人物圖》等。
此圖工筆寫一仕女手執鸚鵡紈扇,姿容秀麗。衣紋線條剛勁、飄灑,時出方折之筆,筆致細膩,設色濃麗,有更多世俗趣味。人物描寫著重刻畫動態。造型略帶夸張,風格近似陳洪綬,是任熊傳世杰作之一。
《芭蕉美人圖》沙馥
立軸紙本設色 尺寸不詳 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圖雖以詩意入畫,卻更接近于人物肖像畫。畫中女子發髻高盤,面部五官比例恰當準確,有寫生的效果。不著痕跡的淡彩暈染,突出人物肌膚的質感和結構的明暗變化。
蕉葉及衣紋皆以墨筆勾畫,運筆迅疾,頓挫宛轉,流暢自如。此圖雖未脫離美女細眼長眉的標準,但仍有別于當時面目千篇一律的仕女畫風潮。
《瑤池霓裳圖》任薰
立軸紙本設色 縱243.5厘米 橫122.2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中瑤池之上云霧彌漫,眾仙女正吹奏各種樂器,仙樂裊裊中,王母乘著彩鳳,從云端徐徐降落。畫中人物造型各異,設色十分清淡,人物的面部略加暈染。
線條多為宛轉回旋的行云流水描及飄逸的蘭葉描,畫風獨特。構圖以下方之密相對于上方之疏,從而突出整幅畫的中心人物王母。畫面淡雅空靈,雋永秀美。
《麻姑獻壽圖》任薰
立軸紙本沒色 縱172厘米 橫81.5厘米 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任薰(1835—1893)字阜長,又字舜舉,浙江蕭山人,任熊之弟。長期在蘇州、上海等地賣畫為生。擅畫人物,尤工花鳥。人物取法陳洪綬,具有獨創一格的精神,在用色方面尤見濃淡相間的匠心。傳世人物作品有《瑤池霓裳圖》《人物圖》《麻姑獻壽圖》等。此幅為工筆重彩佛道人物畫。
據葛洪《神仙傳》,麻姑修道于牟州姑余山,姿容美妙,成仙后居蓬萊仙島。三月三日,王母壽辰,麻姑用靈芝釀酒作壽禮,后來民間多畫此以賀女壽。此畫仿陳洪綬筆意,用鐵線描,卻又多方折之筆,筆意新穎。仙女造型皆作凡人,富有天上人間的變幻,引人入勝。
《女史箴圖》顧愷之
長卷絹本設色 縱24.8厘米 橫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館藏
顧愷之(約345—406),東晉畫家。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無錫)人。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時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精通畫論,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傳世作品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著有《論畫》《畫云臺山記》《摹拓妙法》,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此圖系作者根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畫,是我國尚能見到的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畫面主要描寫古代宮廷仕女的節儀行為,宣揚封建社會的女性道德。全圖按題材劃分,共12段,現存9段,均各有箴文。
每段都相對獨立,但又通過題款及人物服飾的處理等手法,使段與段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聯系,形成散而不亂、疏密得當的有機整體。圖中人物神態宛然,所畫仕女端莊嫻靜,符合封建箴文內容。
線條勻細而流動,如“春蠶吐絲”,富有韻律之美,設色典麗秀潤,全畫呈現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式的運動感和飄逸氣息。此畫為宋代繪畫摹本。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盜出攜往國外。
《列女圖》顧愷之
長卷絹本設色 縱25.8厘米 橫470.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又名《列女仁智圖》。內容為漢代劉向《列女傳》人物故事。據宋人題跋原有15段,至南宋已不全,現存10段,共28人。每段都有人名和頌辭。構圖及人物形態都比較古樸。
此圖不但鐵線描的線條剛健有力,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中秀麗流暢的游絲描有別;而且特別強調暈染,表現出一定的立體感,女子眉毛多染朱色。此卷無款,原作久已散佚,今天所見的是忠實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難能可貴。與《洛神賦圖》比較,此卷更顯顧氏風范。
《搗練圖》張萱
卷絹本設色 縱37厘米 橫147厘米 (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是盛唐一幅重要的風俗畫。畫面表現宮中夕3女加工絹絲的場面。全圖十二個人物,共分三組:起首是搗絲,中間是理絲、縫合,最后是把絹拉直、熨平。畫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動作聯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種節奏感。人物全神貫注,仿佛惟有搗絲之聲可聞。
若干細節描寫也十分精微生動,生活氣息甚濃。婦女形象均為豐頰碩體,服飾艷麗。線條勻細,轉折不大,富有彈性。設色柔麗,以重彩渲染,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體現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畫的典型風格。此畫傳為宋徽宗趙佶所摹。
《簪花仕女圖》周防
長卷絹本設色 縱46厘米 橫180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周防,生卒年不詳,活動在代宗李豫和德宗李適時期(780~804)。字仲朗,又字景玄,唐京兆(今陜西長安)人。出身子貴族,官至越州、宣州長史。他生性勤學不倦,好屬文,能書,尤擅繪畫。擅畫貴族人物肖像及佛道圖像,尤以仕女畫為突出,時譽滿京師。傳世作品有《揮扇仕女圖》《簪花仕女圖》《調琴啜茗圖》。
此畫展現了唐代宮廷嬪妃驕奢閑適生活的一個側面。全圖分為“戲犬”、“慢步”、“看花”、“采花”四個情節。圖卷右起是一位身披紫色紗衫的貴婦,手執拂塵側身轉首逗著一只搖尾吐舌的小狗。另一貴婦則肩披白紗,身著羅裙,右手挑起紗衫,左手招弄小狗。兩人形成響應。另一貴婦凝視著手中的小花,似在沉思。其身后站著一個手執長柄團扇的侍女,低眉順眼。
再向前又一貴婦手里捏著一只蝴蝶,回首望著悠閑的白鶴。遠處還有一位身披自紗的貴婦,娉婷而來。整個構圖遠近高低,錯落有致。人物形象則豐腴肥碩,神態安閑。勾線勁細流暢,風姿畢現。設色富艷濃麗,顯出肌膚的質感和服飾的輕薄。以寫實的表現手法傳達出雍容的情致。此圖的襯景如玉蘭、仙鶴、拂葆狗也反映了當時花卉。
《揮扇仕女圖》周防
長卷絹本設色 縱33.7厘米 橫204.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描寫唐代宮廷婦女生活的佳作。全卷所畫人物共計十三人,分為五個自然段落。起首第一段為“揮扇”,凡四人:一位戴玉蓮冠的妃子按紈扇慵坐,其右一女官紫袍束帶,兩手橫扇,另有兩女持梳洗用具侍立于左側。第二段為“端琴”,凡兩人:一拖髻者抱琴至,另一垂鬟女子在協同解囊抽琴。
第三段為“臨鏡”,凡兩人:一戴唐巾人持鏡卻立,一姬擁髻對鏡,衣錦燦若。第四段為“圍繡”,凡三人:其中一姬持團扇,倚繡床,支頤有倦態,兩女對繡,第五段為“閑憩”,凡兩人:一妃妝者背坐揮小紈扇,引頸遠眺,另一姬倚桐凝佇,茫然出神。
五個段落似離還合,從不同的側面,刻畫了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各種心理狀態。在畫中,作者通過對嬪妃的生活的描繪,表達出她們寂寞、沉悶、空虛、無聊、幽恨暗生的心情。畫面結構井然,線條秀勁細麗,賦色柔麗多姿,艷而不俗。
《宮樂圖》
絹本設色 縱48.7厘米 橫69.5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繪體態豐肥、著華麗衣飾的十名仕女圍長案而坐,或奏樂,或諦聽,或啜飲,或顧盼,氣氛閑適,帝立奏樂擊板的侍案上陳碗、盤等精美器具,案下伏一獅子狗。從仕女披帛的著椎髻、花冠的發式特征看應是中晚唐貴族女5女的生活寫照。
采用細勁的鐵線描,準確刻畫出人物的不同姿態和主從關系。唐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發展史中仕女畫創作的繁盛時期,產生了張萱、周防等擅長仕女畫的杰出畫家。本圖體現了唐代仕女色精微,表現出絲織品絢麗的色彩和質感。或因傳摹所致,惟人物形象稍顯雷同, 是一幅優秀的傳世作品。
《舞樂圖》
屏絹本設色 縱51.5厘米 橫25厘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張禮臣(655—702)墓。隨葬屏風畫共六幅,分別繪四樂伎、二舞伎,這是其中的一幅。圖中舞伎發挽高髻,額描雉形花鈿,紅裙曳地,足穿重臺履。
左手上屈輕拈披帛,可看出揮帛而舞的姿態。右手殘損。人物形象清俊,身材修長。線條流暢,筆法細膩,設色鮮麗濃艷。人物面部運用了暈染技法,表現出嬌嫩的膚色。這是目前我國最早有確切年代、在絹上描繪婦女生活的作品。
《弈棋仕女圖》
屏絹本設色 縱62.3厘米 橫54.2厘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弈棋仕女圖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為墓中出土的屏風畫殘片。屏風畫出土時已破碎,經修復,重現了大體完整的十一位婦女兒童形象。畫面以弈棋貴婦為中心人物,圍繞弈棋又有親近觀棋、侍婢應候、兒童嬉戲等內容,是描繪貴族婦女生活的一組工筆重彩風俗畫。
貴女3發束高髻,額間描心形花鈿,身著緋衣綠裙,披帛,手戴玉鐲,作舉棋未定、正在沉思狀,神情被刻畫得惟妙惟肖,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較高的繪畫技巧。貴婦豐滿的肌體,華麗的服飾,反映出盛唐時期以豐腴、濃艷為美的風尚。
《胡服美人圖》
屏絹本設色 縱15.7厘米 (日)私人藏
此系殘存的絹畫。解放前由日本大谷光瑞的“大谷探險隊”在阿斯塔那墓中發掘盜走。 應是屏風畫殘片。根據同期出土的記載文字,應作于704年左右。
此殘片上的人物為舞伎像。舞伎面頰豐腴,額描花鈿,神態端莊,穿花團窠錦袖翻領胡服。這一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形象的審美標準及婦女服裝的流行時尚。此圖與《舞樂圖》,代表了初唐末期至盛唐初期仕女畫的最高水平。
《反彈琵琶圖》
壁畫 尺寸不詳 甘肅敦煌莫高窟112窟
此圖見于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為該窟《西方凈土變》的一部分。寫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
人物造型豐腴飽滿,線描寫實明快、流暢飛動,一氣呵成,天衣飄颶,有“吳帶當風”的韻致,體現了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綠、赭黃、鉛白為主,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典雅、嫵媚,令人賞心悅目。
這幅“反彈琵琶”無論是從反映生活的角度,還是從繪畫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畫中的代表杰作。
《觀鳥撲蟬圖》(部分)
壁畫 尺寸不詳 陜西唐李賢墓
章懷太子李賢,是高宗第二子,神龍二年(700)以雍王身份陪 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又追封為章懷太子。此圖為李賢墓墓室壁畫的部分,定名為“宮女觀鳥捕蟬圖”。
畫面中間畫一樹,下有巨石,宮女三人,左邊一宮女,左手似持一棒,放出一鳥,正在捕捉一蟬。但這里所選的二宮女,各自作態,似與觀鳥捕蟬聯系不很緊密。畫面線條圓潤流暢,帶有典型唐代特征。
《國王與王后、大臣》
壁畫 縱41厘米 橫72厘米 (德)柏林印度美術館藏
此圖原在新疆克孜爾第205窟,是阿閣世王傳說故事壁畫的供養人畫像。現存割裂的畫面,三個長方框格中,從左至右分別繪有:白皮膚的艾加塔夏秋國王,黑皮膚的王后以及面向左側的大臣互夏克拉。
人物面部豐滿,柳眉櫻口,頗似內陸唐畫風格,惟眼窩處的用線和暈染,可略窺西域特征。冷澀、凝重的風格,古樸自然。
《備騎出行圖》
壁畫 縱90厘米 橫60厘米 山東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婦墓
徐敏行夫婦墓是于1976年在山東嘉祥縣英山下發現的。此壁畫繪在墓室四壁與門洞內外,有《徐侍郎夫婦宴享行樂圖》《徐侍郎出行儀仗圖》《徐侍郎夫人出游圖》,以及侍衛、門吏諸像。
有人物,也有山水。所畫人物都用鐵線描,平涂顏色。著色以重彩為主,個別處兼施淡彩。這里所選的是《出行圖》中四個侍衛像,姿態不同,表情各異,用筆精煉勁力,可見其獨特風采。
《宮中圖》周文矩
長卷絹本設色 縱28.3厘米 橫尺寸不詳 (美)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等地藏
此圖是描繪宮中婦女生活的長卷,存殘卷四段,畫八十余人。有的對鏡梳裝,有的無聊閑坐,有的逗看小兒,有的觀魚聽樂。其中一組刻畫一男子正在畫肖像寫生(即“寫神”),被畫的女姬背向觀者而坐,旁有侍女、小兒。所畫女子身份地位不同,如一裸肩洗手者,周圍有若干人伺候。
畫中人物,除兒童顯得活潑天真外,余皆懶散、憂郁,尤其以年齡較大、地位較顯者為甚。畫史說周文矩精于畫仕女,并說他作仕女時不用顫筆,“大約體近周防而纖麗過之”。周防的仕女畫如《揮扇仕女圖》等,多表現宮中婦女生活的豪華和空虛,周文矩此圖在情調上確與之相似。
但這一卷除個別處施淡彩外,都用白描,也許是一卷未完成的稿本。線描熟練而富于結構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豐肌高髻,也如唐風。本卷后有澹岳居士張激紹興十年(1140)跋:“周文矩宮中圖,婦人小兒,其數八十。一男子寫神。”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別藏于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繡櫳曉鏡圖》王詵
團扇絹本設色 縱24.2厘米 橫25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詵(1037—約1093),北宋畫家。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生于開封,為宋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女,官駙馬都尉。能文,性喜書畫,家筑寶繪堂,收藏書畫名跡甚富。官附馬都尉,定州觀察使。與蘇軾、黃庭堅等交游,后因受蘇軾牽連一度遭貶逐。嗜書畫,其山水近規李成,遠習王維。亦擅用青綠重色,起著從“金碧”過渡到“水墨”的橋梁作用,被稱為“不古不今, 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煙江疊嶂圖》《漁村小雪圖》《繡櫳曉鏡圖》。
圖中一晨妝已畢的婦人正對鏡沉思,抑或端祥自己,儀態端莊。一個侍女手捧茶盤,另一婦人正伸手去盤中取食盒。圖中用筆細潤圓滑,敷色妍麗而又清秀。周圍的灌叢、桂樹皆以雙鉤填色法繪出,十分細致,畫面有一種略帶哀怨的閑適之風。
《宋仁宗皇后像》
立軸絹本設色 縱172厘米 橫165.3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宋史》記載,宋仁宗有兩后,一是郭皇后,一是曹皇后。因為郭皇后被廢,因而可確定此幅所繪應是曹皇后畫像。圖中仁宗皇后坐在畫面的正中,兩位侍女分立兩旁。
一個捧著長巾,一個捧著唾盂。人物安排遵從傳統的“主大從小”的慣例。畫面上的曹皇后頭戴九龍紋釵冠,面貼珠鈿,翟衣綬帶及環佩。人物造型準確,神態肅穆,冠服華麗,設色優美,不愧為宋代肖像畫中的優秀之作。
《四美圖》
斗方絹本設色 縱24.1厘米 橫20.3厘米 (美)私人藏
此圖精心描繪了四個盛裝的仕女。人物皆身著襦裙,頭戴花冠,肩有披帛,手執繡物,細腰纖手,體態婀娜。仕女形象、衣飾都仿唐制,與周文矩《宮中圖》人物造型有相似之處,但人物少了一些豐腴艷肥的唐人體態,而且橢圓型面頰及發髻花冠式樣,又具宋代特色。用筆精工秀麗,設色鮮妍。面部采用額、鼻、頰的“三白”烘染法,別具特色。
《妝靚仕女圖》蘇漢臣
團扇絹本設色 縱25.2厘米 橫26.7厘米 (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蘇漢臣(1094—1172),開封(今屬河南)人,北宋宣和年間畫院待詔。南宋紹興年間復職,孝宗隆興初因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師劉宗古,工畫道釋人物,尤擅畫嬰孩。傳世作品有《貨郎圖》《秋庭嬰戲圖》《雜技戲孩圖》等。
圖中畫一正在梳妝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過鏡面表現出來,仕女的神情嫻靜而略帶憂傷。又以零落的桃花,幾竿新竹以及水仙襯托出人物的心境。畫面清麗,用色柔美,體現了作者敷色鮮潤的特點。蘇漢臣是兩宋之際的著名宮廷畫家,以人物畫見長,此圖的構圖以及人物特征都體現了南宋特色,大約作于十二世紀中期。
《楊貴妃上馬圖》
團扇絹本設色 縱25厘米 橫26.3厘米 (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多為畫家偏好的畫題。此團扇畫玄宗騎在馬上,回顧楊貴妃,四宮女正扶持貴妃上馬。楊貴妃的嬌柔體態,帶有宋人審美意蘊。宮殿庭院以界畫形式畫之,有院體畫風。
《楊貴妃上馬圖》錢選
長卷紙本設色 縱29.5厘米 橫117厘米 (美)弗利爾美術館藏
元代繪畫的復古之風早在元初“吳興八俊”之一錢選的作品中已經較為充分地表現出來了,這包括人物服飾、構圖特點、設色及取材等幾個方面。
此卷繪唐玄宗與貴妃楊玉環上馬的情形。玄宗騎照夜白,側面望著貴妃,貴妃旁有兩侍女協助。圖中共繪十四人, 皆著唐裝,人物身形飽滿,姿態、動作各不相同,形象刻畫細微、生動。衣紋線描工整,連綿轉折,頓挫有力,皆為游絲描。敷色雖艷麗而又雅潔清潤,畫人物不著背景,也是受唐代繪畫的影響所致。
《男女侍圖》
壁畫 縱125厘米 橫140厘米 河北宣化縣遼張世卿墓
張世卿墓建于遼天慶六年(1116),墓主曾官遼右班殿直檢校國子祭酒。墓室規模和壁畫與慶陵不相上下,保存基本完好。壁畫內容多為日常生活起居、歌舞行樂及四時之景。
這幅壁畫中,二男二女四個侍者似在恭侯主人起身洗瀨,手中持長帛、團扇、水盆等物,以大色塊的渲染和細利的線條結合,富有很強的裝飾意味。
《明妃出塞圖》宮素然
長卷紙本水墨 縱30.2厘米 橫160.2厘米 (日)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關于此圖的作者及時代,學界頗有爭議。此畫的構圖與人物造型與張踽的《文姬歸漢圖》極為相似,圖中繪西漢元帝時宮女王嬙(字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子,與隨從行出塞外的情形。
寒風迎面,景色荒涼,人物形象刻畫極為真實生動,筆墨技巧純熟,線條勾畫細致流暢,以淡墨稍染衣褶、馬體,粗筆淡墨,幾筆便寫出塞外蒼茫蕭瑟的環境特點。人、犬、馬的動作體現出風之肆虐呼嘯,也反襯出王昭君鎮靜、從容的精神面貌,是一件難得的傳世佳作。
《文姬歸漢圖》張踽
長卷絹本設色 縱29厘米 橫129厘米 吉林省博物館藏
張踽,金代畫家。生平不詳。傳世作品有《文姬歸漢圖》。此卷畫東漢末年文學家蔡邕之女文姬歸漢的故事。重點突出歸漢的行旅場面,不加配景。人騎疏密錯落,互相呼應,真切描繪出長途跋涉的氣氛和朔風凜冽的塞外環境,并以眾人護面避風之態與文姬挺立的身軀與堅定的面容相對比,襯托出她急切的心理狀態和堅強的性格。
筆墨遒勁簡練,富于變化,有吳道子遺風。設色淺淡豐富,典雅和諧,被學界認為是“稀世珍寶”。題款“祗應司張踽畫”。踽,字跡不清,郭沫若審定為“踽”,祗應司為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設置,則知張踽后于張硅。
《西夏王妃供養圖》
壁畫 尺寸不詳 甘肅敦煌莫高窟409窟
西夏時,黨項族統治者與回鶻人同信佛教,交往頻繁。當時沙州(敦煌)雖在西夏政權統治之下,但回鶻人到莫高窟造奉佛像并繪制他們的供養像,亦是自然的事。
這副壁畫中所繪的兩個回鶻貴族婦女,體態豐韻,頭頂高冠,手持瑞花,有唐朝風韻。畫面線條清晰,色彩妍麗,以粉線勾畫五官,而頭發卻以留白繪出。風格獨特,裝飾意味濃厚。
《杜秋娘圖》(部分)周朗
長卷紙本設色 縱32.5厘米 橫285.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唐杜牧所作《杜秋娘詩》為題,圖中杜秋娘唐裝高髻長裙,手執排簫獨立凝思,其面容豐滿端莊,衣帶飄拂,婀娜多姿。畫家用濃墨重染發髻,襯托出白晰的面容。
衣紋用筆細勁飄頗有唐人遺韻,也較好地表現了這位歌舞伎的豐姿與惆悵的周朗,生卒年不詳,字朗伯,號冰壺畫隱。元順帝時人。擅畫馬,亦工仕女畫。《杜秋娘圖》是他僅見的傳世之作。
《宮中圖》杜堇
長卷絹本設色 尺寸不詳 上海博物館藏
杜堇,生卒年不詳。初姓陸,字懼男,號古狂、檉居、青霞亭長等。鎮江(今屬江蘇)人,后移居北京。成化年間(1465—1487)進士。擅詩文,工書畫,人物、山水、花鳥無所不能,尤精白描人物。傳世作品有《竹林七賢圖》《梅下橫琴圖》《宮中圖》等此長卷似摹自南唐周文矩的《宮中圖》,又匯進了作者自己的創作筆法。
圖中描繪了后宮之中嬪妃們的日常生活。她們或自彈自唱,或聽樂人演奏,或由畫師對人寫照,或以蹴鞠、槌球為樂。全卷人物眾多,場面宏大,堪稱巨制。人物以淡墨作鐵線描,流暢宛轉,工中帶寫,面部皆以傳統“三白”技法暈染,設色清淡。
背景以寫意筆法繪出,以勾線點筆寫出不同場景。作者同時也注重人物內心的刻畫,在較為簡疏縱逸的筆法間,將人物或自我沉醉,或心事重重,或強顏歡笑,或安詳閑適,或愉悅歡欣的心境表現出來,可謂是宮中生活的百態圖。
《琵琶美人圖》吳偉
立軸紙本水墨 縱124.5厘米 橫61.2厘米 (美)印地安那波里斯美術館藏
畫中一位手抱琵琶的女子,側面低首,神情幽怨哀愁。畫家用近白描的簡略筆墨勾畫出人物形象,衣飾線條轉折流暢,似行云流水,僅在某些局部以淡墨略加渲染。畫面無任何背景,主體突出,簡潔明快。畫幅上有孫一元、黃姬水等三人題的詩跋,稱“江夏茲圖,允為神品”。
《春庭行樂圖》
立軸絹本設色 縱129.1厘米 橫65.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的是宮廷嬪妃在春天里消磨時光的行樂圖,為典型的“院畫”風格。所繪嬪妃宮女神態各異,或逗弄鸚鵡,或憑欄觀魚,或據幾觀鶴;神情或安閑適意,或愁腸暗結。
畫面以近似俯瞰的角度去描繪,以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描繪出宮門深深的景象。筆法細膩,花草樹木、亭臺樓閣刻畫精密,與人物協調統一。
《招仙圖》張靈
長卷紙本墨筆 縱29.8厘米 橫111.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靈,生卒年不詳,字夢晉,江蘇蘇州人。為郡諸生。與唐寅為鄰,志氣雅合。工畫人物,形色清麗,無卑庸之氣,間得山水,竹石花鳥亦佳。傳世人物畫作品有《招仙圖》。
畫中皓月當空,水波無際;蘆荻叢中,伸出芙蓉;花前月下,一女子低眉籠袖,悄然佇立,似在沉思,又似在對月祈禱。畫面簡潔凝練,以大片空白的背景,烘托出寂寞清涼的氛圍。
人物用白描鉤勒,衣紋細勁飄灑,姿容靜穆秀美。畫面雖然十分簡潔,內涵卻十分豐富,不僅刻畫了女子亭亭玉立之態,而且披露了她略帶凄婉的心境,給觀者以詩意、美感和強烈的感染力,是明代仕女畫中一幅杰出的作品。
《紅拂圖》尤求
立軸紙本墨筆 縱122.8厘米 橫45.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尤求,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明嘉靖至萬歷年間。字子求,號鳳山,江蘇蘇州人,移居太倉。工寫山水,兼人物,學劉松年、錢舜舉,又擅仕女畫,繼仇英以名世。傳世作品有《紅拂圖》《人物山水圖》。
紅拂女是隋朝權貴楊素的侍女,原名張出塵,因手執紅拂而得名。李靖以布衣求見楊素,紅拂女見他氣度不凡,遂夜奔歸李。這一美人慧眼識英雄的故事,后世廣為流傳。畫中所繪正是李靖求見楊素場面。人物用白描法,線條流暢,仕女體態優美,生動傳神。人物眾多,神態各異。
《人物山水圖》尤求
冊頁紙本墨筆設色 縱25.8厘米 橫21.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全冊共十二幅,此選人物二幅。之一為仕女倚柳遠思;之二為青瑯萬竿之瓊畔,仕女漫步凝眺。其筆墨或工整,或粗放,或干枯,或滋潤,設色或青綠,或淺絳,稱而不俗,淡而不薄,足見作者多方面的才能。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閑情生活,成為明代文人畫家的創作之源,以寄托寧靜曠遠的胸懷。此圖具有明中期繪畫風格特點。
《芭蕉美人圖》姜隱
立軸絹本設色 縱105.1厘米 橫51.8厘米 (美)私人藏
姜隱,生卒年不詳。字周佐,黃縣(今屬山東)人。工人物仕女,細潤工致,得古人之妙。花果也精雅。構景蕭疏,寄情凝遠,時稱能品。傳世作品有《文石甘蕉圖》《芭蕉美人圖》。
此圖芭蕉蒼翠濃郁,湖石雄古奇崛,地面芳草萋萋。石案之上,棋局已開,一位女子坐于案旁,正等同伴洗手之后對弈。人物用線勁利細健,多以“折蘆描”繪出,工寫兼備。人物色彩清雅恬淡,與背景的沉郁濃重,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人物秀美的姿容得到很好的襯托。
《對鏡仕女圖》陳洪綬
立軸絹本設色 縱103.5厘米 橫43.5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侯,號老蓮,甲申(1644)后自稱老遲,又稱悔遲、弗遲、云門僧、九品蓮臺主者,浙江諸暨人。書法遒逸,擅山水,尤工人物,與崔子忠齊名,號“南陳北崔”。所畫人物,軀干偉岸,衣紋清圓、細勁,兼有李公麟、趙孟煩之妙,設色學吳道子法。其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間作花鳥、草蟲,無不精妙。傳世作品有《陶淵明故事圖》《唏發圖》《摘梅高士圖》《南生魯四樂圖》等。
此圖是作者中后期的佳作。畫中一位恬靜、娟秀的仕女,兩手托鏡自照,神態悠閑。上衣短而下裙長,袖口窄,下角圓,反映了明代仕女流行的衣著特點。畫面環境樹石相伴,泉水隱現,人景切合。用筆細勁流暢,設色清新淡雅。人物描繪略有夸張,上整細致,而環境卻簡括疏朗,從而形成人和自然之間的節奏變化,在藝術處理上別具匠心。
《眷秋圖》陳洪綬
立軸絹本設色 縱137厘米 橫51厘米 (美)私人藏
圖中畫一仕女手執菊花信步于庭院林石間,后有一侍女舉扇,扇面上畫有梅花圖,前有一侍女捧盤,盤中有壺和秋葉。由題記可知,此圖為仿唐人同題畫。其中石頭濃墨粗點為陳洪緩所作,而構圖、人物、梧桐樹則為其弟子所作。
《授徒圖》陳洪綬
立軸絹本設色 縱90.4厘米 橫46厘米 (美)加州大學美術館藏
圖中畫一位學士據案而坐,石案為太湖石制成,案上置有書畫、茶壺、杯等物。學士手執如意,前視二位女弟子。二位弟子坐于圓凳,一位低頭凝視案上的畫(竹石圖),另一位正往瓶中插花。
此圖表現的是學士向女弟子傳授技藝的情景,或許是陳洪綬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畫面用細筆勾線,造型嚴謹,真實自然。
《寇湄像圖》樊圻 吳宏
立軸紙木 縱79.3厘米 橫60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作于清順治八年(1651),樊圻白描肖像,吳宏補景。寇湄,宇白門,為明末清初金陵秦淮名妓,善鼓琴,能度曲,工畫蘭竹。此肖像畫其濃妝安坐,娟娟秀美,穆然恬靜。細草參差,綠水無波,一派幽逸景致,靜穆中又寓勃勃生機,與人物的處境、身份、儀表密相呼應,是中國傳統肖像的佳作。
《朝妝緩步圖》王樹轂
立軸絹本設色 縱83.8厘米 橫30.1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王樹轂,生于1649年,卒年不詳。清代畫家。字原串,號無我、鹿公,一作麗公,又號方外布衣,一作文外布衣,晚號栗園叟、慈竹君、一笑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工寫人物,筆法出陳洪綬,所作衣紋秀勁,設色古雅。傳世作品有《學士校書圖》《弄胡琴圖》《煮茶圖》《人物圖》。
此圖中一名仕女身裹披風,一手支頤,一手執扇,婷婷娜娜,緩步而行,一邊回頭觀看,似被什么所吸引。背景不置一物,卻通過人物的裝束和動態,體現出早晨清露未退、涼風微動之感。用筆圓潤細勁,得陳老蓮之筆意。圖上方有另一名清代畫家張庚所題詩跋。
《李清照像》崔錯
立軸絹本設色 縱56.7厘米 橫56.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崔錯,生卒年不詳,字象九,一作象州,三韓(今內蒙古喀喇沁旗)人。曾官同知。工人物、仕女,擅寫真,宗法焦秉貞,受宮廷西法影響,描染凈麗,格調婉約。亦能畫梅。與黃鼎友善,時常合作。此圖畫的是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像。
畫中描寫李清照淡妝素服,斜倚奇石而坐,右手托腮,左手撫膝,默默無聲作沉思狀。人物神情刻畫入微,衣紋體態,平緩自然,線條流暢工細;奇石勾染皴斫,用筆粗簡。背景不落一墨,大片空白烘托出一種虛空渺茫、寂寞無主的情緒,可謂簡潔素凈,主體鮮明突出。作者師承焦秉貞畫法,擅寫真,格調婉約,在人物立意傳神上有獨到之處。此畫是其一幅佳作。
《孝莊文皇后朝服像》
立軸絹本設色 縱155.5厘米 橫116.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孝莊文皇后,姓博璽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后金天命十(1625)二月,被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聘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改元,五宮并建,被冊封為永福宮莊妃。
順治元年尊為圣母太后,在清初順治、康熙兩朝曾參與政事多年。圖中孝莊文皇后身著華麗的服裝,坐在寶座上,莊重威嚴。面部吸收西洋畫技法,立體感較強,鳳椅及地毯尚無采用焦點透視。筆法精工,設色富麗,是一幅肖像畫佳作。
《豳風圖》吳求
冊頁絹本設色 縱26.5厘米 橫23.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豳風”是指今陜西及鄰近地區的民風民俗,作者據此畫出了很多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品。在此選其中二幀,之一為《八月剝棗》,寫幾位農婦正在打棗的情景,人物有老有少,姿勢有動有靜,情趣盎然。
之二為《縫衣圖》,幾位仕女憑案圍坐,手中飛針走線,正在縫制衣服,人物裝束華麗,環境幽雅,當是富貴人家的場景。二幅圖中人物姿態自然,用線輕細,設色淡雅,背景用筆較為粗放。
《雙英圖》禹之鼎
立軸絹本設色 縱136厘米 橫56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禹之鼎(1647—1716),字尚(上)吉,一字尚其,號慎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康熙間供奉內廷。擅畫小像,亦能山水、花鳥,,幼師藍瑛,后出入宋、元。其寫真多白描,秀媚古雅,一時名人小像,多出其手。傳世作品有《王原祁藝菊圖》《王世禎放鷴圖》《喬元之三好圖》《女樂圖》等。
此圖以工筆重彩描繪兩位仙女飄逸脫俗之姿。圖中人物用線多為鐵線描,細勁有力。細節的刻畫非常精細,敷色沉穩清麗,沒有沉重之感。筆法細膩,人物栩栩如生。
《喬元之三好圖》禹之鼎
長卷紙本設色 縱36.5厘米 橫107.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主要表現學者喬元之的生活意趣。畫中喬元之踞榻而 坐,后面的案幾上書卷堆積如山;左邊三個女樂人正吹拉彈唱,而右側他的妻子和女仆抬出一甕新酒。
書籍、酒壇、女樂寓意著書、酒、音律“三好”,充分展示出主人公豪宕放縱,不拘一格的性格特征。喬元之的面部用寫真法繪出,勾染細膩,具肖像效果。仕女用筆也較工整,設色清麗,反映出作者另一種秀媚古雅的風貌。
《華清出浴圖》康濤
立軸絹本設色 縱120厘米 橫66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云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后。人物用筆工整細致,有院體之風。線條多用鐵線描,流暢圓潤,飄逸不凡。敷色十分講究,體現出不同衣料的質感。人物造型準確, 雖用筆細致,卻無媚俗之感。
《三娘子圖》康濤
立軸絹本設色 尺寸不詳 首都博物館藏
三娘子為蒙古韃靼部的女首領,于萬歷十五年,受明政府加封為忠順夫人。一生歷配三代首領,掌握部族軍政大權二十余年,積極與明政府修好,使兩族最終停止戰爭,互開貢市,促進蒙漢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深受明政府的器重。
圖中三娘子容貌娟秀,體態端莊,身著漢人服飾,似是大家閨秀。眉宇間略帶惆悵,眼神卻果斷、堅定。畫面不著背景,使人物更有呼之欲出之感。線條流暢不滯,筆簡意足,造型生動傳神,是一幅優秀的人物畫作品。
《賢母圖》康濤
立軸絹本設色 縱136.7厘米 橫67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從此圖的題款“臨民聽獄,以莊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則忠”,可以推知此為賢母向即將離家仆任的兒子所作的教誨。畫家以高超的筆法將賢母嚴肅訓誡卻又暗含離別傷感之態、兒媳恭順侍立而又對丈夫依戀不舍之情、兒子恭敬聆聽卻躊躇難離之意,刻畫得極其生動傳神。
人物在構圖上呈一斜線排列,目光或低垂,或凝望,各自不同,表現出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配景的案幾、床榻、屏風形成由近及遠的層次感。畫風嚴謹,設色清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清照小像》姜埂
立軸紙本設色 縱115.8厘米 橫26.7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此圖李清照云鬢蓬松,身著綺服,手持花枝,正陶醉于花香之中。構圖上以上方大面積的空白來襯托下方人物主體,營造出一種意味深長的境界。
此圖與清代另一畫家改琦的《惜花圖》,從構圖到人物姿態上,都極其相似,只是此圖用筆工整,刻畫精細,暈染更富有質感,兩畫是否有同一范本尚待查實。作者生平不詳。
《龍鳳人物圖》
帛畫墨筆設色 縱31.2厘米 橫23.2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畫1949年出土于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畫面主要位置繪一側身而立的細腰女子,身著長袍、頭梳長髻、雙手合掌作祈禱狀。她的上方繪一龍一風。鳳鳥頭上昂,振翼奮爪,尾翻飛,呈奮起狀。龍則雙足曲伸,身體蜿曲,勢若扶搖直上。
據考證,畫中的仕女為墓主人形象,帛畫無疑是葬儀中用以引導死者“靈魂升天”的銘旌。此畫造型簡潔生動,比例勻稱,僅以墨線鉤勒,用筆流暢挺拔。線描紋飾都經過精心處理,線之曲直配合得當,用色講究,畫面協調而富裝飾意味。
《須達拿施舍子女圖》
壁畫 尺寸不詳 (德)柏林印度美術館藏
此畫面畫的是《太子須達拿經》中的故事。葉波國太子須達拿,樂善好施。因將國王的愛象施予婆羅門,被國王驅逐出國。途中有婆羅門乞馬、乞車、乞衣服,太子即與之。又有一婆羅門來乞其子女作奴仆,太子即以子女交給婆羅門。后婆羅門牽子女長街出賣,被國王買入宮廷,才得知太子下落。
畫面表現的正是施舍子女的一幕,以細勁圓潤的線條及對比強烈的色塊來表現正邪人物,將婆羅門之兇惡、太子之仁善及幼兒驚恐之態,刻畫得十分生動傳神。此畫是德國人從克孜爾石窟第38窟盜去的壁畫精品之一。
《列女古賢圖》
屏風漆畫 縱20厘米 橫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館及大同市博物館分藏
漆屏風畫始于周代,興盛于漢、魏、六朝,是封建上層社會享用的奢侈品。出土于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的屏風畫共五塊,內容主要是表現帝王、將相、列女、孝子,以及高人逸士的故事。
這里選錄兩幅。畫面人物造型上具有“秀骨清像”的特征,技法上采用色彩渲染及鐵線描手法,富有節奏感及形體質感。為我國首次發現,填補了北魏前期北朝繪畫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