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ant Collectors
SACA學會是一個多元開放性的學術實踐平臺,致力于古代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的融合實踐與研究成果交流。
*Sir Harry Garner(哈利·戛納爵士)是東方陶瓷學會的第五任主席(1967-1970),哈利爵士雖然主要收藏明清瓷器和漆器,但他為數不多的宋瓷收藏里竟有兩件存世罕見的汝窯盞托,70-71年分別捐贈給V&A與大英博物館,可謂功成名就;其中底銘南宋宮殿“壽成殿”的汝窯盞托,傳是戛納爵士在英國跳蚤市場購得,這僅僅是一種巧合嗎…?
信手拈來:哈利·戛納爵士的汝窯傳奇
Tranquil Ease:
The Unveiling of a Hidden Ru
▲ 北宋汝窯 — 天青釉花口盞托,大英博物館藏,哈利爵士舊藏
▲ 北宋汝窯 — 天青釉“壽成殿”盞托,V&A博物館藏,哈利爵士舊藏
汝窯的存世量
“作為宋徽宗最具代表性的創作,汝窯是當之無愧的宋瓷巔峰。存世罕見,貴若辰星… 每一件都從形態、顏色、氣韻上直擊靈魂,超越時空,散發著內斂而又華美的君王氣息…”
“截止2019年的統計,經確認的存世傳世汝窯僅為88件。另有5件不知是否能入冊,其中包括未能確認是否傳世作品4件,未能確定收藏地址1件,合共93件”
▲ 北宋汝窯 — 大英博物館藏,大維德爵士基金會借展
▲ 北宋汝窯 — 汝窯壽成殿盞托(左);北宋 — 褐漆盞托,銘甲戌潭州天慶觀東潢小五造記,哈利·戛納爵士舊藏
撿漏汝窯的高人
哈利爵士與宋窯
1952年東方陶瓷學會組織了一次大型的瓷器展覽。這次偉大的展覽名品匯聚,為宋瓷收藏設立了極高的標準。當時的學會主席是艾倫·巴洛爵士(Sir Alan Barlow),展覽委員會主席是哈利·戛納爵士(Sir Harry Garner),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贊助人是英國皇室,Her Majesty Queen Mary。
“西方早年的學會格局難以超越,由皇室贊助,爵士們帶領下的美之探尋 — 情懷與學術兼具,商業與優雅共存,對后世啟發意義深遠;偉大靈魂的碰撞,也同時帶來了偉大器物的相聚,時而悟言一室之內,偶爾放浪形骸之外,真是豈不快哉…”
▲ 1952年東方陶瓷學會瓷器展覽 — 哈利·戛納爵士伉儷本次展覽共借出器物12件,包括汝窯:no.2, no.4;官窯:no.79, no.36。這次展覽也是許多日后名品的第一次亮相,這包括no.3 - 克拉克汝窯瓶,no.5 - 克拉克汝窯洗(蘇富比拍賣),no.33 - 大阪東洋陶瓷博物館藏的安宅英一官窯八方瓶,no.34 - 克拉克官窯貫耳瓶等。
展覽開幕之際,大維德爵士便詳細分析了哈利·戛納爵士(Sir Harry Garner)收藏的兩只汝窯盞托,感慨汝窯器物鑒定與收藏之不易,并對哈利爵士的收藏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大維德爵士坦言,哈利·戛納爵士收藏的這兩只優秀的汝窯盞托,在不同程度上都超越了大維德基金會的同款藏品… ”
壽成殿與汝窯
哈利·戛納爵士(Sir Harry Garner)收藏的第一只汝窯盞托,是1952年東方陶瓷學會瓷器展覽的第二號展品。這只器物在器型上是一只傳世孤品,加上圈足內側銘刻的“壽成殿”(南宋宮殿)記號,可謂是孤品中的孤品,這是一只神都會眷戀的極品。
“壽成殿的銘刻,說明該盞托曾是南宋宮廷收藏的一部分,不僅如此,這件器物還應該曾是宋徽宗本人的收藏。對于高宗、孝宗來說,這件北宋器物不僅不可復制,還承載著整個南宋皇室對北宋的思念和寄托… ”
一個因戰亂分隔的帝國家庭,一件寄托了貴族精神的器物…在壽成殿的四季里凄美地等待著命運的安排。
“風流天子的遺產在北宋滅亡的戰火中悄然重生,輾轉流傳,從艮岳到壽成殿,從跳蚤市場到大英的殿堂… 汝窯,從誕生的一刻起便注定要是見證歷史的。”
▲ 壽成殿 — The Palace of Perfect Old Age
“壽成殿”史書未見記載,可能與南宋壽成皇后有關。宋孝宗趙昚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壽成殿”有可能是孝宗皇帝的第三任皇后,壽成皇后謝氏的居所。
目前存世銘有壽成殿的完整器物有三件:1. 哈利·戛納爵士藏壽成殿汝窯盞托(V&A);2. 壽成殿皇后閣汝窯盤(北京故宮博物院);3. 壽成殿定窯盤(臺北故宮博物院)。
《夢梁錄》卷八載:“德壽宮在望仙橋東,元系秦太師賜第,于紹興三十二年六月戊辰,高廟卷勤,不治國事,別創宮廷御之,逐命工建宮殿,匾德壽為名。后生金芝于左棟,改殿匾曰康壽。……后孝廟受禪,議德壽宮改匾曰重華御之,次憲明太皇后欲御,又改為慈福宮。壽成皇太后亦改宮匾曰壽慈御之。繼后宮室空閑,因而逐廢。”
“由上而知,德壽、重華、慈福、壽慈等宮殿,從高宗到孝宗期間多次改名,而實際上很可能是同一個地方。壽成殿因壽成皇后而獲名的假設則很可能成立…”
北京故宮藏的壽成殿皇后閣銘文汝窯,使得壽成殿與壽成皇后的關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一款定窯洗,背后刻有壽成殿,臺北更是肯定的認為:宋孝宗薨后(1194),建“壽成皇后殿”以居太后,進一步肯定了壽成殿的性質。
“值得注意的是,壽成殿似乎覆蓋了另一個被涂抹過的銘文(或許是另一個宮殿的名字)…”
這是否意味著:1. 該器物在當時受到特別的珍視;2. 權力的象征 — 該器物本來服務的主人/宮殿已變更,而宣誓對這件器物的主權是有必要的?
汝窯花口盞托
哈利·戛納爵士舊藏
哈利·戛納爵士的另一只汝窯盞托,是世界僅存的三只花口盞托中品質最優秀的一只。1971年哈利·戛納爵士將其捐贈給大英博物館。另外兩只分別由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和弗利爾博物館收藏。
“哈利·戛納爵士收藏的汝窯花口盞托雖然沒有銘文,但釉色瑩潤,釉質極佳。從釉的質感上超過了大維德基金會的同款;而弗利爾博物館的另外一只同款器物,釉色和完整度均則不及。”
仔細觀察其口沿有磨痕疑似曾經包口,則證明該器物應為傳世之作,亦可能曾為宋徽宗本人收藏;與壽成殿汝窯盞托不同的是,該盞托以花口設計代替圓形,花瓣重疊被包裹于天青色的釉中,淡粉出筋,氣質醉人…”
大維德基金會
弗利爾博物館
平底盞托
波士頓博物館
其他汝官窯經典器型
傳世汝官窯目錄
2019.07最新統計
* S編號乃北京故宮專著《汝瓷雅集》書後之附錄號碼,北京,2015年,頁260-305
* [] 為仍存私人收藏之傳世汝官窰器
瓶器,折肩,臥足(2)
1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2.4公分,金屬釦口,銘「奉華」及乾隆皇帝御製詩(S 1)
2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0.5公分,口沿磨平,底心一長方面刮去釉層,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2)
瓶器,圓腹(1)
3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Eumorfopoulos 舊藏:24.8公分,金屬釦口(S 60)
瓶器,卵圓腹(1)
4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7.9公分,截口,金屬釦口及圈足,底心一圓面刮去釉層,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3)
瓶器,膽形(1)
5 倫敦大英博物館,艾弗瑞.克拉克舊藏:20.1公分(S 72)
「水仙盆」(6)
6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3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4)
7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3公分,金屬釦口,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5)
8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3.1公分(S 7)
9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6.4公分,磨足,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6)
10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安宅氏舊藏:22公分,金屬釦口(S 83)
11 吉林省博物館:23.2公分,截口,金屬釦口(S 53) 三足爐(3)
12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24.8公分(S 61)
13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8公分(S 61)
14 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17.8公分 (Ellen B. Avril,《Chinese Art in the Cincinnati Art Museum》,辛辛那提,1997年,圖版63)
溫盌(1)
15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6.2公分(S 8)
盌(2)
16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7.1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24)
17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7公分,金屬釦口,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63)
盞托,葵口(3)
18 倫敦大英博物館,加納爵士舊藏:16.5公分(S 73)
19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7公分(S 62)
88 弗利爾美術館:16.6公分 (之前未列入統計)
盞托,圓口(1)
20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加納爵士舊藏:16.5公分,金屬釦口,銘宮殿名(S 77)
盞托,平底(1)
21 波士頓美術館,John Gardner Coolidge 舊藏:18.7公分,(S 82)
三足承盤(1)
22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8.3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23)
大盌(2)
23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5.9公分,金屬釦口佚失(S 16)
24北京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借展:13.7公分(S 35)
筆洗,橢圓形,雙魚紋飾(3)
25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4.2公分(S 9)
26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14.2公分(S 64)
27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14.5公分(S 65)
筆洗,葵口(2)
28 倫敦大英博物館,艾弗瑞.克拉克舊藏:13.6公分(S 74)
[29] 香港蘇富比2012年4月4日,艾弗瑞.克拉克舊藏:13.5公分(S 89) 筆洗,圓口(33)
30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3公分,銘「乙」(S 25)
31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2.9公分,金屬釦口,銘「乙」(S 26)
32 北京故宮博物院:13.6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27)
33 北京故宮博物院:13.4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28)
34 北京故宮博物院:13.5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29)
35 北京故宮博物院:13.9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30)
36 北京故宮博物院:12.8公分,銘「丙」,曾受火損(S 31)
37 北京故宮博物院:12.8公分,銘「丙」,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32)
38 北京故宮博物院:12.8公分,銘「丙」,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33)
39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4.9公分,銘「甲」(S 10)
40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4.8公分,銘「甲」及乾隆皇帝御製詩(S 11)
41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3公分,銘「丙」及乾隆皇帝御製詩(S 12)
42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3.1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13)
43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2.9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14)
44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3.4公分,金屬釦口(S 15)
45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16.7公分,金屬釦口,或曾受火損(S 51)
46 上海博物館:13.5公分,曾受火損(S 43)
47 上海博物館:12.6公分(S 44)
48 上海博物館:12.6公分(S 45)
49 上海博物館:12.3公分(S 46)
[50] 蘇富比拍品,臺北鴻禧美術館舊藏:13公分(S 58)
51 香港藝術館,羅桂祥舊藏:13.5公分,曾銘乾隆皇帝御製詩,但已磨(S 55)
52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3.7公分,銘「乙」,曾受火損(S 66)
53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3公分(S 67)
54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2.9公分(S 68)
55 牛津艾許默林博物館,艾倫巴羅爵士舊藏:12.8公分(S 78)
56 瑞典哥德堡羅斯卡博物館:13公分(S 85)
57 瑞典哥德堡羅斯卡博物館:12.9公分(S 86)
58 蘇黎世雷特柏格博物館,玫茵堂典藏:12.8公分,金屬釦口,銘「丙」(S 87)
59 荷蘭呂伐登 Princessehof Keramiek 博物館,Nanne Ottema 舊藏:13公分
60 丹麥哥本哈根藝術與設計博物館,A. Oigaard 舊藏:13公分(喜仁龍,《Kinas Konst under Tre ?rtusenden》,斯德哥爾摩,1943年,卷2,圖324)
61 費城藝術博物館,William Crozier 少將舊藏:13公分(S 80)
62 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12.9公分(S 81) 盤,深壁,圓口(7)
63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8.4公分(S 38)
64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5.8公分,銘「甲」及乾隆皇帝御製詩(S 17)
65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21.4公分,圈足鑲釦,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18)
66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8.4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S 19)
67 倫敦大英博物館,George Eumorfopoulos 舊藏:19.6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75)
68 上海博物館:12.3公分(汪慶正等,1987年,圖版32;1991年,圖版32及封面)
[69] 紐約佳士得2006年3月29日,Stephen Junkunc 三世舊藏:17.5公分,口沿略磨,曾受火損(S 88) 盤,深壁,侈口(3)
70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9.3公分,銘宮殿名(S 36)
71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9.6公分,銘「蔡」(S 37)
72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9.5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70)
盤,淺壁,侈口(12)
73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7.1公分(S 39)
74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6.9公分(S 40)
75 上海博物館:17.1公分(S 47)
76 上海博物館:17公分(S 48)
77 上海博物館:17公分(S 49)
78 上海博物館:17公分(S 50)
79 天津博物館:17.2公分(S 52)
[80] 紐約佳士得1982年12月3日,區百齡典藏,Stephen Junkunc 三世舊藏:17.5公分(S 57)
81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7公分(S 71)
82 倫敦大英博物館,George Eumorfopoulos 舊藏:18.4公分,銘乾隆皇帝御製詩,曾受火損(S 76)
83 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Samuel C. Davis 舊藏:17.2公分(S 79)
84 東京國立博物館,川端康成舊藏:17.1公分(S 84)
盤,圓口,無足(3)
85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2.8公分,金屬釦口,銘「奉華」(S 20)
86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10.9公分,銘「丙」、「蔡」(S 21)
87 倫敦大維德爵士典藏:12.1公分,曾受火損(S 69)
或能入冊之器 未確認是否傳世品 (5)
* 目錄參考自rosemary scott的2019年的統計,本次統計增加1件:弗利爾博物館藏 汝窯天青釉葵口盞托,確認傳世品由87件增至88件 (截止2019.7)
結語
哈利·戛納爵士的一生是探尋知識的一生,作為一個科學家收藏家,他從來沒有停止過進步。材質、金錢、名譽也從來沒有困擾過他的收藏生涯,他是一個全方位的藏家。
“哈利戛納爵士的收藏雖然以漆器、明清瓷器數量較多,但其宋瓷藏品的質量卻已登峰造極… 他輕松用兩只最高品質的傳世汝窯盞托,將自己與宋徽宗、宋高宗、壽成皇后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
他的一生充滿情感的感性又不乏知識的理性:1922年左右他聯合創立了業余交響樂團Farnborough Symphony Orchestra,并擔任大提琴手;他是東方陶瓷學會的第五任主席,多次東方陶瓷學會展覽的委員會主席;他是大量學術論文的撰寫人,漆器的專家;他是大維德爵士敬仰的人……
所以如果我們要問:如何做一個撿漏汝窯的人? 那么,跳蚤市場上如狙擊手般看似輕松的決定性瞬間,其實并不是偶然。與其說哈利·戛納爵士捕獲了汝窯,不如說是汝窯在等待他的到來。
▲ 文化連接世界
長按關注我們
*本文的撰寫得到了大英博物館、V&A博物館的數字資料支持,特此鳴謝!壽成殿的部分參考資料來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1138300102y3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