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家國一體同構)

    最高執政集團(中央官員)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已經集中了,只是程度不高)

    設計意圖:首先交待特點之后,便于學生在學習先秦政治制度時,時時思考某制度體現了什么特點。

二、過程

1、萌芽:原始社會:

     氏族公社——家長制(兼巫師,圖騰崇拜)

     早期國家起源的標志:城的出現、禮制的初步形成  

      生產力進步——剩余產品出現——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階級矛盾加劇——國家誕生

       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家

2、確立:夏:

   早期國家誕生的標志:王的出現

   “禹傳子家天下”的世襲制。影響:國家成為帝王的私產,王權在一姓中世襲,宗族關系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影響的三個表現:公天下到家天下;禪讓傳賢到世襲唯親;大同到小康。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認為,世襲制的確立是歷史的倒退,那么,你認為呢?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推動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六卿和牧正,圜土和禹刑(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具有強制力的公共權力機構)

3、進一步完善:商:宗法制(九世之亂使得兄終弟及變為父死子繼;紂王的即位);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祭祀、占卜、商王名字中的天干);

                   中央與地方:內外服制度,方邦聯盟。(軍事勝利之后,冊封當地首領)

4、成熟:西周:

         分封制:時間:武王伐紂后、周公東征后

                 目的:有效地統治遼闊的疆域

                 對象:周王子弟、功臣、商朝降臣、先代貴族

                 內容:土地和人民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世襲統治權,軍賦、力役、朝貢

                 主要諸侯國:魯、晉、燕、齊、宋

                 特點:分封對象多樣,但以同姓親族為主。

                       諸侯國遍布各地,但同姓親族居于經濟、戰略要地。

                       諸侯對周王有服從義務,但諸侯有很大的獨立性。

                       層層分封,確立等級秩序,但周王是天下共主(眾星拱月)。

                 評價: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聯系,鞏固和擴大了周朝的政治統治,傳播了周文化。但后來隨著實力的變化,周王的權威逐漸衰落,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分封制遭到了破壞。

         宗法制:目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內部穩定,以保證王權的平穩過渡。

                 內容:嫡長子繼承制(核心)、大宗小宗(相對性)

                       等級制、世卿世祿制

                 實質: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利

                 評價:作用:強化了王權,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階級的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影響:積極: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易于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極: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這與現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識多少有些違背。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互為表里,相輔相承,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紐帶(核心、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禮樂制度(特權待遇是等差數列)

5、衰落:春秋戰國

    周鄭交質,射中王肩

    楚王問鼎

三、歷史資料

    神話傳說、古史傳說、考古調查、文物古跡

 

    古代的讀書人都把“齊家”看作是事業的起點,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到了現在,為了一頓合家團圓的年夜飯,不管千里萬里,不管火車里有多少“沙丁魚”,我們也要回家過年。那么,我們對家的感情為什么這么深呢?其中可能有很多因素,但有一點是,家對我們的影響從我們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源遠流長啊。

    傳說時代:天下一家

    對于人類的起源,有一種學說認為,人類的祖先誕生于東非。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后來分散到世界各地,當然也包括中國在內。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有人懷疑,為“大一統”做出突出貢獻的秦國人就是從西方遷移過來的。在對三星堆文化的解讀中,我們也能發現原始人遷移的痕跡。但人類遷移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十分緩慢,可能花費了好幾萬年的時間。就像我們的匈奴人從中國北部遷移達到歐洲東部,進犯羅馬帝國一樣,在中世紀這個比原始社會生產力條件要高出不止多少的時期,匈奴人竟然用了近四百年的時間。有學者甚至大致勾畫出了東非祖先走線全世界的路線圖。雖然這個假說還有很多疑點有待證明,但它至少說明人類可能是共同屬于一個大家庭的。

    距今大約五千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出現了星羅棋布的文明,如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及離我們這里不遠的紅山文化。文明起源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是早期國家的起源。在這一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金屬工具,產生了貧富分化,創造了成熟的文字,建造了城市,初步形成了禮制。這些都是早期國家起源的標志。對于這些內容的具體含義,我們不是很好理解。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一些有關文明起源的科教材料看看,了解這些事件在人類歷史中的巨大影響。同時大家也可以看看,文明的起源與早起國家的起源在標志內容上有什么異同吧!

    那國家是怎么產生的呢?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我希望大家記住這樣一個過程:從生產力進步到出現剩余產品,再到私有制產生,再到貧富分化加劇,再到階級分化產生,最后國家誕生。但本學期,我們主要從政治層面學習歷史,為此,在政權組織方面,我們一定要記住的是從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聯盟,最后到國家的發展過程。這些政治組織與家有聯系嗎?

    氏族,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初中時學到的什么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這些原始人為啥生活在一起呢,就因為這些人都是一個媽或爸生的。也就是說,家庭內部的血緣關系是人們生活在一起依據。但隨著人口的增多,一個氏族所在地域范圍再也不能提供足夠的生活用品了。所以,為了避免營養不良,氏族里便會有人到外地謀生,從而發展出新的氏族。但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新氏族在距離上與原來的氏族不會太遠,依然抱有一定的聯系。因為這種聯系而形成的舊氏族與新氏族的聯合體就是部落。可見,氏族和部落都具有明顯的家的色彩,氏族長和部落首領都是一家之長。

    但部落聯盟呢?顧名思義,它就是部落之間的聯合,在政治上就是各個部落首領的聯合,所以,它的最高權力機關部落聯盟會議,就是各個部落首領間的協商會議。那么,誰應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呢?這就涉及到了我們要學習的一個重要概念:禪讓制。所謂禪讓制就在部落聯盟民主選舉其首領的風俗,而選舉的標準就是賢能。即所謂選賢舉能。

    在我們的神話傳說中,第一位部落聯盟首領是黃帝。但他的繼任者是誰,又是以哪種方式繼任的,神話傳說中沒有涉及。對于禪讓制,最為典型的還是堯舜禹的傳說。關于這些故事,大家可以主動地講一講嗎?在講述過程中,我希望大家總結出,堯為什么會選擇舜,在初步選定舜之后,要有做了哪些方面的考察?大禹為什么會成為部落聯盟首領?

    堯初選舜是因為舜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品德高尚,而在繼續考察中,堯也發現,舜并沒有因為妻子是公主而忘記孝道,處事公正。而舜禪位于大禹是因為大禹治水有功,且三過家門而不入,大公無私。但不管怎么說,舜禹能夠繼任部落聯盟首領都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威望高,人民信服。可見,雖然部落聯盟首領從客觀的血緣關系來看并不是部落聯盟所有成員的家長,但由于他們崇高的威信,所以人們在感情上還是會將他們看作是會照顧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家長。但畢竟部落聯盟首領超出了血緣關系,也就是有了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權力了。

    但有個問題我想予以說明,那就是部落聯盟是每個人都能當的嗎?戰俘奴隸可以嗎。不行吧,估計一般的平民都不行。為什么,一幫部落首領開會選舉自己的領袖時,會選舉其他陌生人嗎?如果秦市的各縣長區長能夠開會選市長,他們會選誰呢,恐怕就是他們之間的一員吧!如果選我這個毫無從政經驗的人,那么全市人民能放心嗎?

而大禹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掌握在了一家之內。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第二個標題。

    夏朝:一家天下

    禹傳子,家天下。大禹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從而開始了家天下的制度。什么叫家天下,就是國家成為帝王的私產,每個人每件東西都是帝王的私人物件,想怎么的就怎么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最高統治權——王權只能在一姓中世襲。這種制度在政治上造成的影響就是,宗族關系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請大家注意教材中的這幾句話,我把其中的邏輯給你們,希望你們可以在理解中記住他們。

    關于世襲制,我也得啰嗦兩句。禹傳子,家天下。不要因為這句話而以為只有傳子才是世襲制,教材里說得好,王權在一姓中繼承都是世襲。傳子是,傳孫也是,傳兄弟也是,傳叔是,穿堂弟也是,甚至還可以傳養子。宋高宗可能壞事做的太多了吧,大位實在是沒有繼承人,所以就從民間收養了一個太祖的后人作為繼承人。而我們知道,宋朝的皇位一直是在太祖的兄弟太宗家族里繼承的。宋朝前面的后周,開創基業的是郭威,但卻傳給了養子柴榮,人家連姓都不該。

    大禹憑借自己的崇高威望將最高統治權固定到自己的一姓之中,但他的后人不可能都有大禹一樣的威望啊,他們又該憑借什么進行統治呢?傳說中,夏朝就已經有了“六卿”中央官和“皰正”“牧正”“九州之伯”等地方官,并且有了監獄“圜土”和刑罰“禹刑”,軍隊就更不用說了,黃帝的時候就有了對外作戰的軍隊,此時只是增強了對內職能罷了!這也就是說,夏朝已經開始憑借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具有強制力的公共權力機構進行統治了。那么,接下來的商朝呢?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商王朝在夏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在商朝前期,也許是商王太能生育了吧,就爆發了九世之亂(九世之亂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又屢次遷都,使王朝中衰、諸侯離叛的事件。這一動亂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亂”。九世之亂延續近百年,直到盤庚遷殷后才最終結束。)。商王自家內殺得一片混亂,很不利于統治的穩定。有鑒于此,商朝確立了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的王位繼承傳統,從而完善了宗族關系的內容。也就是說,王位繼承在家族內部也有了先后之分,只要有兒子,不論兒子多傻,商王的兄弟侄子都沒有繼承權。

    商王還不斷神化自己。首先,教材中提到了甲骨文,為什么商朝會給我們留下這么多甲骨文呢?就是因為商朝人相當迷信,不論大事小情總是占卜,而甲骨文就是對占卜結果的文字記錄。那占卜在神話王權中有什么作用呢?在古裝的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在圣旨中聽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占卜也一樣,商王想做的事情占卜出來的結果通常都是大吉大利的,這樣商王要做的事情就成了天意要做的事情,誰還好意思,誰還敢違背呢?而且,有了“跟著商王干能討老天的開心”這樣的心理暗示之后,人們干起事情來將會更加信心十足,熱情四射,這又讓商王省了多少事情啊。現在我們不就在發愁,怎么才能讓你們更加主動地學習歷史嗎?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不容易啊!

    可能有人會問,占卜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魅力呢?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極端低下,人們認識水平很有限,所以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不高。但在他們眼里,大自然的東西之所以很難被征服都是因為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這樣,人們就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為了改善自身的處境,人們只好乞求也具有相似的力量。如何具備呢?那就是跟神靈交換,我們奉獻自己的生活物品做祭品,獻出我們的舞蹈等藝術熱情,來與神靈交換他們的力量。這就產生了原始宗教。而在這種宗教中,巫師無疑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的活動直接影響到經濟活動的成果,隨著國家的建立,他們也自然影響到政治。而文化就更不言而喻了,因為只有他們掌握文字的書寫與閱讀權力。學在官府,很大程度上就是跟這些巫師學習啊。他們天然的成為王權強化自身的有力工具。但后來,巫師的重要性逐漸下降。西周初年,姜子牙不信占卜周公號召德治,從而使巫師喪失了政治地位;春秋時,私學興盛,巫師喪失了教育權;司馬遷時代巫史分家,巫師又沒了記史權利,道家的興盛替代了了巫師在宗教儀式上的地位。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其次,商王在自己的名字中也加入了神化色彩。如果你看各代商王的名字,你就會發現有,太甲,帝乙,外丙,武丁這樣的名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些都是天干。商王在名字中使用天干就是為了神化自己,說明自己是上天的兒子啊。

    最后是祭神祭祖。教材中提到了人牲,不僅有奴隸,甚至貴族也可以被作為人牲。它不僅用來陪葬而且用來祭祀神靈和祖先。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祭祀神靈是宣揚與天的聯系,這個好理解。那么祭祖呢?商王朝的建立者是湯,祭祀他就會喚起人們的回憶。想當年,人們生活在夏桀的暴政之下,恨不得“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是我們的祖先解救了你們,你們能不感恩戴德,老老實實的服從商王的統治?況且,你們的祖先在那時選擇了商,而今你們可以輕易地背離這個選擇嗎?

    這些內容都反映了商代王權不斷神化的特征。“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這是對商王政治活動最好的概括。祭祀,我們已經說過了,那么戎是什么呢?戎馬生涯,戎馬倥傯,簡言之就是軍事征服活動。在對外征服的基礎上,商王朝實行內外服制度。所謂內服是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則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其君主接受商王的冊封,大體服從商王的權威。所以,商朝實際上是以商族為中心的方邦聯盟,或者叫方國聯盟。正是在此基礎上,如果大家能看到譚琪湘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話,就會發現商朝的地圖不是疆域而是勢力范圍。

    但商朝的征服活動是無法與西周相比的,武王伐紂前有文王近半個世紀的準備后有周公東征以鞏固統治。在這種情況下,西周以嶄新的政治風格進行統治。為了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周朝推行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周朝的政治地圖從表面看與商朝一樣,中心地區由王直接統治,周邊各地由諸侯(附屬國)管轄。但與上朝不同,諸侯再也不是商朝時的當地統治者,而是王的親近者,這些人包括周王的子弟,功臣,商族降臣,先代貴族等。而這些人中數量最多的則是周王子弟,教材中的資料卡片可以予以證明。(但有個問題我不明白,兄弟之國與姬姓之國有什么不同,難道周王的兄弟們不姓姬?這個有待你們解答吧)對于那些少得可憐的非姬姓諸侯國,周王也會通過通婚而使之成為姻親,成為一家子。這就使天下所有諸侯都與周王在血緣上有了宗親聯系,所有諸侯都與周王關系密切。這說明,周王對諸侯國的控制要比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要嚴得多了。商朝的附屬國基本保持獨立的社會結構,自主權很大,有時還與商發生戰爭呢?而周朝的諸侯國則是被周王指派過去的親族,要實行周的制度,不僅服從周王的命令,還得定時朝覲,隨周王作戰。

    有了上面的比較,我們就可以總結西周分封制的內容了,時間:武王克商之后,周公東征之后有兩次大規模分封,前一次主要分封中原地區,后一次則集中于邊疆地區。封授對象:周王的子弟,功臣,商族降臣,先代貴族等。主要諸侯國:魯齊燕宋晉衛。

    諸侯國很多,但在列舉時有兩個最好不要輕易寫上,一個是楚國,一個是秦國。對于楚國,這個國家建立的很早,在周朝進行分封時,它已經是成熟的國家了,只不過懾于周的強大實力而接受了周的冊封,就如同商朝時的附屬國一樣。所以,楚國經常與周王發生戰爭。雖然在分封制下,楚國國君的爵位是子爵,但卻和周一樣,自稱為王。如我們所熟悉的,與齊桓公相對抗的楚成王,春秋五霸中的楚莊王。對于秦國,它分封的太晚了。東周建立后,周王因為秦人護送自己東遷有功,所以才把自己的地方分封給了親人。從春秋形勢圖上看,秦的地方就是當年周王直接統治的地方。人家不走,秦國怎么能建立啊!

    諸侯的權力:設置官吏,建立武裝,征收賦稅,職位世襲,再分封卿大夫。

    諸侯的義務:服從周王命令,定期朝貢述職,為周王提供軍賦和力役,隨從周王作戰。

    那么,我們可以根據諸侯的權利和義務來推斷周王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呢?

    周王的權力:授土授民分封諸侯,接受諸侯的朝覲述職,巡狩諸侯,根據諸侯的行為予以獎懲,可以征討不臣。

    周王的義務:調節諸侯間的糾紛。

    “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也就是說,周王統治天下被稱為經略,諸侯管理封國被稱為正封。根據分封制,諸侯還可以進行分封,從而有卿大夫,卿大夫還可以進行分封,從而有最低級別的貴族士。這樣,統治集團內部就有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層層等級關系了。“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也就是,天子有權分封子弟為諸侯,建立諸侯國。(但后兩句我不明白,卿有權干什么,大夫有權干什么。這兩個不是一個等級嗎?那側室和貳宗是一個嗎?感覺不對,置是動詞,有分封的意思,有則是表示狀態的。這么說的話,天子有幾個宗啊,我為什么突然要說大夫有倆宗,而不說別的有幾個宗了呢,暈!)

    有兩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1.層層分封的秩序是不是僵硬的,天子分封的都是諸侯嗎,他可不可以分封某人為卿大夫?2.天子對卿大夫有沒有權力,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西歐中世紀有說法叫“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那我們呢?3.在兩次大規模分封之后,后世周王進行分封了嗎。如果沒有,那又怎么安排他的兄弟與庶子呢?這些問題都有待于你們的研究啊!

    分封制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靜態的政治統治畫面,但統治者所希望的不僅是當前統治的鞏固,他們更希望其統治能夠長治久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樣,權力交替的穩定性就成為西周統治者關注的問題了。商朝已經確立了兒子在繼承上的優先地位,但兒子也不會是僅有一個啊,他們之間也開展開激烈的斗爭。為此,宗法制便應運而生了。

    為了平息諸子之間的爭奪,宗法制明確了嫡長子在諸子中的優先地位,剝奪了其他兒子的繼承資格,從而使最高權力的更替更為平穩,順暢。古人在解釋確立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因時說,“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也就是說,當人們很容易就知道誰是繼承人的時候,權力繼承中的風險就是最小的。否則,人人都以為自己有資格,則勢必發生動蕩。

    那么,嫡長子是不是很好確定呢?我么首先要看看什么是嫡長子。我們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因而有所謂嫡出、庶出之分,嫡出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長呢,就是年齡最大的孩子,子呢,就是兒子,丫頭不行。所以,嫡長子就是這是那個條件都要滿足,用數學的話就是三個條件的交集,正妻所生的年齡最大的兒子。在以后,你們會在做題時選擇,哪一個孩子能夠繼承王位。我覺得用排除的方法最好。只要是丫頭,無論誰生的年齡多大,都不能繼承;只要是妾生的,不管兒子歲數多大都不成;只要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不管年齡多小,都應該繼承權位。可如果諸侯的嫡子不幸都夭折了怎么辦呢,估計就只能提交周王論處了,其它庶子還是不能繼承的。

    在宗法制下,嫡長子有主祭祖先的權力,負有傳宗接統的大任,地位最為尊貴,被稱為宗子,大宗。因此,他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庶子則被稱為小宗。小宗要服從大宗。但大宗小宗的地位是相對的,就比如我們今天的兄弟。在家里你們可能是別人的哥哥,為兄,但到高中在新的宿舍里,你的年齡可能并不大,排行老三老四,為弟。大宗小宗也一樣,拿諸侯來說,相對于周天子他是小宗,有義務服從周王。但相對于他所分封的卿大夫而言,他則是大宗,有權力領導他們。有句話叫“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群弟是什么東西?如果周天子有三個兄弟在外為諸侯,那么,誰是群弟?大宗無疑是周天子,另三個人都是小宗。老二有權領導老三老四嗎,老三有權領導老四嗎?這只是我猜測的可能之一。另外,因為周王實力有限,所以,三個理應分封的兒子實際上只分封了老二一個人,從而導致老三老四只能寄居在老二的封國。所以,老二要領導老三老四?不知道啊!)

    在嫡長子繼承制的指導下,無論天子諸侯還是卿大夫士,其職位都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其余諸子(不管是同母兄弟還是異母同胞)則被稱為庶子,分封出去。天子的庶子被分封為諸侯,諸侯的庶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的庶子被分封為士,士的庶子則淪落為庶人,普通的平民。

    綜上所述,宗法制則確立了權力分配的世卿世祿的貴族制原則,確保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分封制確立了周王在貴族集團中的天下共主地位,鞏固了對周邊廣大地區的統治。講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我們就可以看看二者之間的關系了。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礎之上,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宗法制則是以宗法血緣關系維系分封制的紐帶,是西周各項政治制度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承,互為表里。雖然二者互為表里,但宗法制更為重要,是里。周幽王在廢黜太子而另立庶子伯服后,周太史公哀嘆“周亡矣”。因為周幽王破例使庶子有了繼承權,必然會引發諸子之間的爭奪,破壞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削弱統治力量。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根本原則,但如何具體操作還要有個更細致的規定。正如你們組成一個班級,那就一定能夠要學習好、生活好,但如何學習生活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就得制定版規了。西周則制定了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規定了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樂規定,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政治軍事文化無所不包。所以,禮樂制度是維護宗法制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對于貴族等級的劃分標準,可能很多,既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差別,也有公侯伯子男的差別,可能還有別的吧。當年孔子在一個魯國大夫見八個舞女跳舞很生氣,就是因為按照禮樂制度的規定,只有周天子能觀賞這樣大規模的舞蹈,一個大夫看的舞蹈有一兩個人跳就行了。禮樂制度對我們產生了巨大影響,至今我國仍然被稱之為禮樂之邦,文明之邦。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都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他們共同為我們勾畫了當時的政治藍圖。在分封制下,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實現了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向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邁進了一步;在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下,政治權力實現了最平穩的更替,有利于保證統治集團內部的精誠團結。分封制與宗法制的有機結合則強化了政治關系中原有的宗法原則,使每一個貴族都具備了宗法與政治上的雙重身份。以此為指導,統治集團內部按照血緣宗法關系的親疏享有不同的特權,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從而維護了政治秩序的穩定,使周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久的朝代。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并重點分析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夏朝確立了家天下的宗法政治原則,草創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制度;商朝加強了王權的神話色彩,創建了內外服制度;西周在夏商兩代的基礎上,形成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從而對地方實現了有效地控制,保證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等級特權,規范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可見,西周的政治制度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了。

    在此,我們可以總結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占卜祭祖帶有濃厚的原始迷信色彩;2.以血緣宗法關系為紐帶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里,相輔相承;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初步建立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制度,地方仍有很大的自主權。

    但是血緣宗法原則也是有缺陷的。在短時間內,嫡長子還能夠保持其最尊貴的地位,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周天子與諸侯的血緣關系就越來越疏遠了,成為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這種親戚也就不是親戚了。這就有了春秋戰國的亂世。作為一種客觀事實,生理上的血緣關系必然會越來越疏遠,從而喪失了整合整個統治集團的功能。但它并不是全無用處的。歷史最后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血緣關系可以指導處理小范圍內的問題,從而成為家族制度,皇族制度。而為了維持整個統治集團的團結,人們引入了一個同樣強調宗法色彩但又具靈活性的倫理概念,“孝”。君為臣父,臣事君如子事父。這樣,雖然血緣關系不明確,但宗法關系卻在思想文化層面明確起來,皇帝就是君父。所以,古代有百善孝為先的俗語,因為在家為孝子,出門做忠臣。同樣,為什么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呢,就因為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可見,西周的生理宗法制被后人發展成為了倫理宗法制,更強調宗法制在日常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正是在此意義上,作為中國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的家國一體同構也成為傳統文化的特征之一,家是濃縮的國,國是放大的家,能齊家便能治國啊。

    在皇族中,嫡長子繼承制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最為重要的是確立了嫡子的繼承權。但具體是立長還是立賢,而還有不小靈活發揮的余地。當然,如果長子出眾,哪怕還可以,他就會被當然地確立為繼承人,這是他的親兄弟所沒有的優勢。

   分封制對后世也產生了影響,西漢西晉都曾進行過分封。但我想再次探討的是分封制之前的內外服制度,它也沒有被歷史遺忘。后來,他被歷代中原王朝應用到處理與便將少數民族、外國政權的關系中。作為天朝上國,我們對他們進行冊封。如唐朝對南詔、靺鞨、突厥等,清朝對朝鮮越南的宗主地位等,從而最終形成了所謂封貢體系。

    歷史就是這么被繼承和發展的。夏朝的宗法關系商朝的內外服制度,被西周繼承并發展為宗法制分封制,而后來又被發展為家族制度,封貢體系。特別是在宗法制上,從夏朝的一家,到商朝的諸子,再到西周的嫡長子,繼承發展關系是多么明顯啊!面對前人,我們總會有所取舍。那么,經過近五百年春秋戰國的混戰,好不容易才統一中國的秦朝又會實行怎樣的制度呢?有人說,周秦是兩個極端,周對百姓太好了,秦對百姓太壞了。歷史果真是這樣嗎?咱下節課再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知識點】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知識點】中國古代政治(1)
高一歷史備課資料——《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201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點(必修1)1.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一歷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練習題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_歷史故事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玉龙| 巴青县| 乌什县| 高邑县| 四会市| 邢台县| 宣汉县| 延边| 福州市| 潮安县| 汽车| 乌拉特中旗| 同江市| 郓城县| 澄迈县| 黄大仙区| 乌兰察布市| 乌拉特后旗| 永和县| 太康县| 惠东县| 江陵县| 公安县| 栖霞市| 赣州市| 景德镇市| 广丰县| 长垣县| 正阳县| 富裕县| 北宁市| 怀仁县| 涞源县| 囊谦县| 礼泉县| 东丽区| 会宁县| 蒙自县| 保靖县| 缙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