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端爭勝,而徒為無益之論者,辨封建者是也??たh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為而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長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為天子。人非不由自貴,而有必奉以為尊,人之公也。安于其位者習于其道,因而有世及之理,雖愚且暴,猶賢于草野之罔拒者。如是者數千年而安之矣。強弱相噬而盡失其故,至于戰國,僅存者無幾,豈能役九州而聽命于此數諸侯王哉?于是分國而為郡縣,擇人以尹之。郡縣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
古者諸侯世國,而后大夫緣之以世官,勢所必濫也。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而天之生才也無擇,則士有頑而農有秀:秀不能終屈于頑,而相乘以興,又勢所必激也。封建毀而選舉行,守令席諸侯之權,剌史牧督司方伯之任,雖有元德顯功,而無所庇其不令之子孫。勢必相激而理隨以易,意者其天乎!陰陽不能偏用,而仁義相資以為亨利,雖圣人其能違哉!選舉之不慎而守令殘民,世德之不終而諸侯亂紀,兩俱有害,而民于守令之貪殘,有所籍于黜陟以蘇其困。故秦、漢以降,天子孤立無輔,祚不永于商、周;而若東遷以后,交兵毒民,迄之數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而后世生民之禍亦輕矣。郡縣者,非天子之利也,國祚所以不長也;而為天下計,則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嗚呼!髟以私天下之心而罷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測,有如是夫!
世其位者習其道,法所便也;習其道者任其事,理所宜也。法備于三王,道著于孔子,人得而習之。賢而秀者,皆可以獎之以君子之位以長民。圣人之心,于今為烈,選舉不慎,而賤民之吏代作,天地不能任咎,而況圣人!未可為郡縣咎也。若夫國祚之不長,為一姓言也,非公議也。秦之所以獲罪于萬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孫以長存,又豈天下之大公哉?。ㄍ醮健蹲x通鑒論》卷一.秦始皇“一、變封建為郡縣”,《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67頁)
在歷史上,關于封土建邦的優劣得失之爭由來已久,持論的雙方舌槍唇劍,爭斗不休,大有不決出個一下高低絕不罷休之勢,其實,這種爭論是完全沒有益處的??たh制,迄今已存在了兩千多年,期間沒有誰能夠改變或廢除它,古今上下的人們都接受它,贊成它,就如同大勢所趨,如果郡縣制沒有其深刻的合理性,難道能夠這樣嗎?上天一定要讓人間擁有君主,即使沒有人愿意做也不行。所以在起初時,人們各自推薦其間德高望重、功勛卓著之人奉之為主,然后再從這些人中推選一人做天子。人們并非沒有自居富貴之心,然而卻一定要推舉別人奉為尊長的原因,正是由于他們具有大公無私的精神,一個人長期在某崗位上工作,就會對本職工作越來越熟,了若指掌,而且還會促使其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因而有普遍的道理。即使是很愚蠢而又殘暴的國君,也比荒野那些占山為王的草寇強得多。象這樣的君主制,已經延續數千年,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了。后來列國相爭,弱肉強食,完全拋棄了昔日相安無事、和平共處的傳統,及至戰國時期,幸存的國家已寥寥無幾,難道富有四海的人能夠俯首聽命于這幾個小小的諸侯王嗎?于是統治者將國土劃分為若干個郡縣,并且選派精明能干的人去加以治理。實際上,郡縣制在秦始皇之前早就存在。秦始皇所滅亡的,僅僅是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而已,并不是把夏、商、周三代所封的諸侯國全部滅掉。那么,秦朝把天下分為郡、分為縣,讓那些有治民才能的人去治理這些郡縣,以盡其才,如此的治民之道難道不算是天下為公嗎?
在古代,諸侯世襲君位,于是作為諸侯之臣的大夫因之得到世襲官爵,這勢必要造成混亂的局面。士的兒子永遠做士,農夫的兒子永遠是農夫,然而上天降生人才時是不偏不倚的,所以士中有愚頑之輩而農夫中有杰出人才;杰出之才不可能永遠屈居于愚頑之輩之下,于是不時有人應時而起,企圖改善自已的處境,這種情形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激烈,乃是勢所難免的事。郡縣制被破壞后選舉制開始施行,從此太守縣令握有諸侯之權,剌史牧督代任方伯之任,即使他們德高望重,功勛顯赫,也無法庇護其不肖子孫。勢相激而理無法改變,這莫非是天意?陰陽不能偏用,而仁義相輔相成以為亨利,即使是圣人難道能夠違背嗎?實行選舉制如果擇人不慎,就會造成郡縣等地方官殘害百姓的后果,而實行世襲制如果有始無終,就會造成諸侯違法亂紀的惡果,兩者都有弊端,不過對于郡守縣令的貪婪殘暴,老百姓可以借助罷免或貶降官吏的方法以減輕自已的災難。所以,從秦漢以后,天子孤立無援,享有國位的時間也不及商、周時代長;至于平王東遷以后,戰火連綿,生靈涂炭,異政殊俗,橫征暴斂,再加上嚴刑峻法,使得人民濃受其害,饑寒交迫,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了數百年未停息,也實在是太慘啦!相比之下,后世百姓所遭到的災禍就輕多了,實行郡縣制,對天子來說并不是十分有利,所以享有國位的時間就不會太長;然而,如果從整個天下的利益考慮,則實行郡縣制的弊端遠不如封建泛濫的危害嚴重。唉!秦始皇為了一手遮天、獨占天下而廢除諸侯王,設置郡守、縣令,但是老天卻用其私心而大行公道,其中的奧妙連鬼神也難以預測,這實在是不容易啊!
世襲爵位的人深諳其道,這對法律的連續性是很有利的,深諳其道的人工作稱職,這是理所當然的。法律在三代時已經完備,道闡發于圣人孔子之時,因而后人都能學習研究它。德才兼備的人,都可以被獎以君子之位而治民。圣人的良苦用心,在今天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選舉不慎,就會使得殘害百姓的官吏世代涌現,天地也不能承擔這樣的責任,更何況是圣人呢!所以不應該把一切過錯歸咎于郡縣制。至于享國不久,乃是為一家的利益考慮,而不是為整個社會的利益著想。秦始皇之所以留下萬世罵名,乃是因為太過自私自利了。有些人一方面指責秦始皇的自私自利,另一方面又想讓他的子孫永享國位,長治久安,這難道能算是為整個天下考慮的大公無私之心嗎?
來源:荒村野老的博客http://blog.163.com/tanghanqing123456@126/blog/static/4451585820104755625900/
顧炎武《郡縣論》
郡縣論一
知封建之所以變面為郡縣,則知郡縣之敝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蓋自漢以下之人,莫不謂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廢,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廢,非一日之故也,雖圣人起,亦將變而為郡縣。方今郡縣之敝已極,而無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貧,中國之所以日弱而益趨于亂也。何則?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國;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條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設之監司,設之督撫,以為如此,守令不得以殘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凜凜焉救過之不給,以得代為幸,而無肯為其民興一日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弱?率此不變,雖千百年,而吾知其與亂同事,日甚一日者矣。然則尊令長之秩,而予之以生財治人之權,罷監司之任,設世官之獎,行辟屬之法,所謂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二千年以來之敝可以復振。后之君茍欲厚民生,強國勢,則必用吾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