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茍-中華姓氏文化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 :gǒu 

注音 :ㄍㄡˇ 

簡體部首 :艸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8 

繁體部首 :艸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11 

五筆 :AQKF 

倉頡 :TPR 

筆順編號: 12235251 

四角號碼 :44627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2DF

有如果、假使、馬虎、隨便之意。常用詞有一絲不茍、茍安一隅、茍存、茍合等;詩句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茍非吾之所有等。

1、姑且,暫且:~安。~延殘喘。~且。~且偷生。

2、馬虎,隨便:~得。~合。不敢~同。

3、如果,假使:~非其人。“~富貴,勿相忘”。

4、代替姓“芶”。(此姓是因為最初電腦拼音輸入法無法打出“芶”而臨時更改的姓,其中還有一部分臨時更改為“敬”)非姓氏

5、由該字的亞文化含義以及“姑且”的含義引申出的“避戰”,“保存實力”的含義:~一~,不要浪。

名詞

形聲。從艸,(gōu)聲。草名、菜名。同本義。

茍,茍草也。——《說文》

茍貞夫。——《急就篇》。注“茍,草名也。”

形容詞

隨便,輕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孟子·告子上》

不茍事言說。——《元史·良吏傳》

又如:一絲不茍;不茍言笑;茍言(言談輕率隨便)

貪求。如:茍利(貪求不正當的利益);茍冒(貪求);茍欲(貪求;不正當的欲望);茍貪(貪求)

卑下。如:茍賤(卑鄙下賤);茍辭(謅媚之言)。

副詞

姑且;暫且。

茍者,偷合之稱。所以行無廉隅,不存德義,謂之茍且。——《匡謬正俗》。按,累呼曰茍且,單呼曰茍。

且茍而賦。——《國語·魯語》

臨財毋茍得。——《禮記·曲禮上》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又如:茍全性命(暫時保全性命);茍簡(茍且簡略);茍止(茍且行事;勉強停止);茍且行止(不正當的行為);茍容(茍且依附。指被權貴者所收容接納);茍且因循(得過且過,不求進取);茍免(茍且免于損害)。

連詞

若;如果;假使。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茍富貴,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

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漢·賈誼《論積貯疏》

茍有可觀,皆有可樂。——宋·蘇軾《超然臺記》

茍公子相助,敢不如命!——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茍非圣賢心,孰與造化該。——唐 孟郊《贈鄭夫子魴》 

又如:茍或(假如;如果);茍能堅持,必將勝利。

三、姓氏起源

茍姓源出

① 黃帝之子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為茍,見《國語》 。

②相傳舜之后有茍氏,見《路史》。

③春秋時楚大夫之食邑,以邑名為氏,見《路史》。

春秋時晉大夫荀氏之后避難改稱茍氏,見《急就篇》。

⑤茍,草名,有此草長之處多為豐饒之地,居者遂以茍為氏,見《通志·氏族略》。然有人認為此乃無據之俗說。

⑥北魏時改代北若干氏為茍氏,見《魏書·官氏志》。此為氐人之姓。

⑦為避宋高宗趙構之名諱,句氏加草為茍氏,見《急就篇》。

⑧后晉高祖石敬瑭,姓敬者為避名諱,析敬為茍、文二姓,見《齊東野語》。

西漢元帝時(前48年―前33)史游所著《急就篇》以63字為一章。第一章列舉了132個姓,單姓加兩字、復姓加一字成三字句,其中便有茍姓的記載:“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茍貞夫,苗涉臧。田細兒,謝內黃......”表明在秦漢時期茍姓已為當時常用姓氏。《急就篇》比寫于北宋初年的《百家姓》早1000年,而漢時期的疆域比北宋時期的疆域大倆倍,其涵蓋的姓氏更廣,這就是在《百家姓》里沒有茍姓的主要原因。 

茍(gou,輕聲,圓通韻)姓源出有九:

1、勾Gōu。《通志》

【源】⑴本句氏,讀去聲,音與“構”字同。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趙構)名諱,更讀平聲。古句、勾字通,故句氏一作勾氏。宋建炎中史館修撰句(gòu)濤,《宋史》作勾濤。后世句、勾別為二族。⑵蒙古族姓(《赤峰市志》,1998)。融入蒙古族之漢族姓氏。【布】山西太原、古交、長治(市)、介休、芮城、中陽、陵川、孝義、高平、平定、文水、婁煩、五寨、河津、柳林、偏關、太谷、萬榮、襄汾、永康、鄉寧、晉中、陽泉、大同(市)、安澤、古縣,河北石家莊、保定、安新、定州、高碑店、高陽、遷安、深州、望都、圍場、霸州、香河、滄州、泊頭、承德(市、縣)、崇禮、大名、晉州、淶源、靈壽、南宮、遷西、青縣、獻縣、徐水、鹽山、陽原、玉田、涿鹿、尚義、景縣、阜平、黃驊、樂亭,北京中心城區、平谷,天津中心城區、武清、薊縣,遼寧沈陽、錦州、凌海、遼陽(縣)、寬城、海興、遼中、阜新(市)、盤錦、燈塔、鳳城、興城、義縣、綏中、丹東、大連,吉林長春、四平、梨樹、公主嶺、通化(市、縣),黑龍江哈爾濱、黑河、富錦、賓縣、樺川、鶴崗、佳木斯、綏棱、望奎、綏化、饒河、伊春、海倫,上海中心城區、金山,江蘇南京、溧水、高淳、常州、無錫、新沂、東臺、興化、泰興、海安、如皋,浙江杭州、紹興(縣)、長興、海寧、永康,安徽合肥、銅陵(市)、寧國,江西新余,山東濟南、高密、高唐、曲阜、慶云、嘉祥、淄博、微山、鄒城、金鄉、濰坊、萊陽、沂源、濟寧、魚臺、東營、平度、章丘、東明、郯城,河南鄭州、洛陽、開封(市)、民權、南陽、南召、嵩縣、商丘、商水、欒川、汝陽、汝南、長垣、禹州、封丘、浚縣、鄧州、靈寶、濮陽(市)、清豐、武陟、焦作、周口、宜陽、原陽、盧氏、郟縣、舞鋼、沁陽、蘭考,湖北武漢、棗陽、公安、孝感、老河口、五峰、咸寧、隨州,湖南長沙(市)、懷化、會同、邵陽(市)、岳陽(市、縣),廣東廣州,廣西南寧、百色、平樂、平樂、桂林、臨桂,重慶中心城區、彭水,四川成都、綿陽、綿竹、宣漢、樂山、自貢、三臺、西充、梓潼、廣元、旺蒼、青川、鹽亭、劍閣、峨眉山市,貴州貴陽、遵義(市)、余慶、玉屏、正安、岑鞏、思南,云南昆明、富寧、玉屏、景谷、彝良,陜西西安、富平、勉縣、蒲城、鎮安、渭南,甘肅蘭州、金昌、永昌、玉門、正寧,寧夏銀川、青海吳忠,新疆石河子等地,以及臺灣地區。⑵蒙古族勾姓,內蒙古呼和浩特、赤峰、烏海、突泉、阿魯科爾沁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敖漢旗等地有之。【按】⑴《現代漢語詞典》以勾(Gōu)與句(Gōu)為一姓,非。勾(Gōu)姓雖源出句(Gōu)姓,實已別為二姓矣。⑵《現代漢語詞典》勾姓別讀去聲,亦非。句姓有平、去聲二讀,然勾姓但讀平聲也。

2、句Gòu。《姓觿》引《姓考》

【源】⑴商末有句吳族,即吳太伯奔之荊蠻。本荊山地區蠻族,為巴人之一支。商代中期溯漢水而上,扺漢水上游陜西洋縣一帶定居。商代晚期進入今陜西寶雞市一帶。曾參與武王伐紂。周初封弓魚國,西周中期南遷渠江沿岸,其后以句為氏。其族以木制盾,因稱板楯蠻;又因其族謂賦曰賨,秦漢時薄其賦稅,故又稱賨人。⑵古代氐族姓。【變】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趙構名諱,句氏或改讀平聲,或改句(jù)氏、茍氏、鉤(鉤)氏、絇(qú)氏、句龍氏。【人】⑴句扶,三國時蜀漢大將。⑵句渠知,十六國時前趙氐族起義首領。⑶句中正,宋華陽(今屬四川雙流)人,本五代后蜀進士,精字學,詔定《篇韻》,與徐鉉校定《說文》。【按】⑴《姓韻》以句扶之句氏讀平聲,非。宋時避高宗趙構名諱,句氏始改讀平聲,是句姓本讀去聲也。⑵《辭海》以句中正姓氏讀平聲,非。宋初句姓未改音也。近人王彥坤《姓趣》引[宋]王清明《揮麈前錄》曰:“太上皇帝中興之初,蜀中有大族犯御名之嫌者,而游宦參差不齊,倉卒之間各易其姓。仍其字而更其音者,勾濤也;加金字者,鉤光祖也;加糹字者,絇紡是也;加草頭,茍諶是也;改為句者,句思是也;增而為句龍者,如淵是也┅┅”,而《姓觿·二十六尤》引《姓考》謂:“自建炎以來,避高宗諱,有易其姓者,紹興進士句聲是也;有易其聲者,史館修撰勾濤是也;加金者,鉤光祖是也;加草者,茍諶是也;增為句龍者,句龍如淵是也;讀如章句之句者,句思是也。”疑《姓考》即本《揮麈錄》之說,其文稍異耳。《揮麈錄》謂勾濤仍其字而更其音,是以濤本姓去聲之勾,而更音平聲也。其說蓋誤。蜀中大族者,句氏也,非勾氏,出五代后唐進士句景延之后。疑勾濤當作句濤,犯御名易其聲也。句、勾古通,故句氏或作勾氏。《宋史》句濤作勾濤,清《四川通志》句氏亦作勾氏。今句、勾則別為二姓矣。句,一音ɡōu、jù,亦姓。

3、句Gōu。《世本》

【源】⑴源出不詳。春秋、戰國、秦、漢時有之。⑵蜀中句氏,本讀去聲,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趙構)名諱,其姓改讀平聲。⑶句龍氏,元以后無聞,亦或改句姓。【變】句、勾字通,故句氏或作勾氏。《宋史》句濤作勾濤,即是。后世句、勾別為二姓。【布】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大城、晉州、鹿泉、南宮、辛集、景縣、黃驊,山西太原、大同(市)、古交、平定,內蒙古烏蘭浩特、烏海,吉林四平,黑龍江哈爾濱、伊春,上海市,江蘇常州、蘇州、揚州、東臺、濱海,安徽宿州,江西新余、樂平,山東濰坊、鄒平、章丘,河南洛陽、新鄉(縣)、信陽,湖北武漢、老河口、鄖西,湖南華容,四川閬中、綿竹、大竹、通江、蒼溪,云南昆明,陜西西安,甘肅甘谷、永昌,新疆塔城等地,以及臺灣地區。【人】⑴句卑,春秋楚司馬戍之臣(《左傳·定公四年》)。⑵句濤,宋崇寧二年進士、紹興中史館修撰,新繁(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區)人。【按】⑴《世本·氏姓志》謂:“句氏,出自少昊氏叔子曰重,為句芒木正,以官為句氏。”附會之說耳。⑵ 《古今姓氏書辯證》謂“邾文公遷于句繹,后因氏。”其說非。句繹,《左傳·文公十三年》作繹,故址在今山東鄒城市南稍東約十公里處之紀王城古城遺址。⑶《姓韻》以三國時蜀大將句扶、句安,晉參軍句方、句鑰,五代進士句景延等姓讀平聲,非。南宋建炎中句姓始讀平聲,此前當讀去聲也。《辭海》以宋初句中正之姓讀平聲,亦非。⑷《續通志》《姓韻》句氏春秋越有大夫句如。按句如一作皋如,似句非其氏,蓋“吳越遠離中原,人名稱謂頗保留原始習俗” (郭沫若語),句如者,人名也。⑸《元和姓纂》《廣韻》《姓解》謂《史記》有句彊,此誤句井彊為句彊也。句井彊,字子疆,衛人,孔子弟子,句井氏也。《古今姓氏書辯證》《姓氏急就篇》《希姓錄》《姓韻》以為姓句氏,非。⑹《姓解》以越王句踐姓句氏,殊謬。

4、茍Gòu。《廣韻》

【綜】先漢古姓。相傳黃帝子二十五人,別為十二姓,其一茍姓。茍姓之國有棲、疏,后并以國為氏。【按】《國語·晉語》作荀,《潛夫論·志氏姓》作拘、掎,《路史·國名紀》作“猗”,并誤。

5、茍Gòu。《元和姓纂》

【源】⑴以邑為氏。茍,春秋楚邑。⑵古代氐人姓,為前秦望族。⑶鮮卑族若干氏,北魏太和十九年詔改茍姓。⑷敬氏,后晉時避高祖石敬瑭名諱改茍氏、文氏。至后漢,茍氏有復改敬姓者,或仍為茍姓,今河南茍氏即其后裔。⑸本姓句(ɡòu)氏。宋有蜀人句諶,避高宗(趙構)名諱,改名茍諶。后舉族并改茍姓。⑹彝族姓。源出不詳。⑺羌族姓。本姓哭吾己氏。哭吾己,羌語狗也。⑻畬族姓。見[清]謝肇淛:《五雜俎》。今已不存。【變】⑴宋亡,蜀之茍氏改讀去聲,后或改芶姓。四川南部(縣)等地茍姓,清乾隆十三年進士茍華南之后。乾隆帝因其姓不雅,敕其姓加攵為“敬”,后舉族并改敬姓,音仍讀茍(ɡòu)。⑵河南登封市唐莊鄉、陜西商洛市石門溝村茍姓,因“茍”與“狗”同音,備受外人嘲笑,經當地公安部門批準,已分別于2005年和2006年集體恢復敬姓。【望】河內郡、西河郡、河南郡。【布】⑴甘肅、陜西、山東等省多此姓。北京市,天津中心城區、靜海、寧河,河北石家莊、藁城、晉州、辛集、深澤、無極、新樂、定州、望都、唐縣、淶源、易縣、定興、容城、安新、任丘、河間、肅寧、獻縣、泊頭、東光、滄縣、滄州、青縣、黃驊、吳橋、阜城、武邑、武強、饒陽、安平、深州、衡水、冀州、南宮、廣宗、臨城、內丘、大名、大廠、蔚縣、陽原、涿鹿、尚義、張北、承德(縣)、遵化、遷西、遷安、昌黎、玉田、唐山,山西太原、古交、陽泉、長治(市)、盂縣、陵川、晉中、高平、太谷、平遙、沁源、襄汾、左云、懷仁,內蒙古烏蘭浩特、烏海,遼寧沈陽、阜新(市、縣)、燈塔、瓦房店、莊河、雙塔、大洼、大連,吉林四平,黑龍江哈爾濱、伊春、樺川,上海中心城區、浦東、嘉定、金山,江蘇南京、溧水、常州、無錫、江陰、昆山、儀征、揚州、靖江、連云港、灌南、鹽城、興化、東臺、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浙江杭州、臨安、長興、安吉、嘉興、平湖、桐鄉、海鹽、寧海、紹興(縣)、浦江、金華、景寧,安徽無為、懷寧、六安、界首,福建三明、永安,江西德興、萍鄉、贛州,河南鄭州、滎陽、中牟、嵩縣、欒川、洛寧、靈寶、盧氏、武陟、鞏義、新密、沁陽、溫縣、博愛、浚縣、湯陰、內黃、濮陽(市、縣)、尉氏、商丘、虞城、夏邑、舞陽、寶豐、鄲城、遂平、焦作、南召、南陽、鎮平、鄧州、周口(地區),湖南長沙(市、縣)、望城、寧鄉、婁底、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縣)、華容、張家界、慈利、桑植、懷化、芷江、湘潭(地區),廣東佛山、四會、韶關、化州,廣西宜州,青海西寧,寧夏銀川、海原、彭陽、平羅,新疆布爾津等地,以及臺灣地區亦有之。⑵彝族茍姓,云南昭通等地有之。⑶羌族茍姓,分布不詳。【人】⑴《孔子家語》戰國時衛有茍變。⑵茍參,西漢時侍中、水衡都尉。⑶茍操,前秦吏部尚書,氐人。⑷茍頹,北魏司空,鮮卑人。【按】⑴四川茍姓本出“句”姓,音讀若“構”,因避宋高宗趙構名諱而改茍姓,音讀若“狗”。因“茍”與“狗”同音,其音不雅,故宋亡后改讀去聲,與其他各地茍姓實已別為二姓。然字書茍姓只讀上聲,已引起四川、重慶等地茍姓群眾不滿。建議今后出版字書,茍姓增加去聲一讀。⑵根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的調查,全國茍姓人口現約有33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026‰。為中國第237常見姓。約72%分布在四川、陜西、甘肅、湖北四省。其中四川省最多,約占全國茍姓人口的29%。重慶、貴州、云南、山東四省亦多此姓(袁義達,2006)。然據互聯網上發布的中國最新的戶籍人口資料統計顯示,全國共有姓茍的人415402個。其中四川人口最多,有205737人;其次是甘肅,有51867人;再次是陜西,有36911人;其他超過10000人的省市還有貴州31803人,重慶26689人,山東13270人,云南10370人;10000人以下、1000人以上的省區有河北6824人,新疆5380人,河南4003人,青海3886人,山西3124人,寧夏2898人,湖北2463人,吉林1553人,黑龍江1547人,內蒙古1313人,遼寧1205人,江蘇1058人;1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省市有北京587人,天津578人,廣東571人,安徽421人,湖南417人,浙江317人,江西256人,上海184人,海南170人;只有在福建、廣西、西藏三省、區沒有見到姓茍的人(按;福建三明、永安,廣西宜州等地有茍姓)。因茍姓有二讀,若分別統計,則茍姓未必為常見姓。⑶因受河南登封、陜西商洛兩地茍姓改姓的影響,各地茍姓群眾都有改姓的愿望,然茍姓未必皆為敬姓所改,來源不盡相同,不宜都改敬姓。

6、茍Gòu

【源】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趙構名諱,蜀之句氏或改茍氏,音讀若“狗”。宋亡,茍姓改讀去聲。今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多此姓。

7、芶Gòu。《希姓錄》

【源】本茍姓,音讀若“夠”,為別于讀上聲之茍姓,改為芶姓。【布】北京市,河北定興、南宮,山西長治(市)、鄉寧、朔州,內蒙古烏海,上海中心城區、松江、浦東,浙江紹興(縣),江西廣昌,湖北武漢,廣東廣州、韶關,廣西田林,重慶中心城區、彭水、璧山,四川成都、開縣、邛崍、蓬溪、古藺、蒼溪、江安、長寧、渠縣、南江、新津、資陽、南溪、達州、宜賓(市)、馬邊,貴州貴陽、遵義(市)、安順、金沙、仁懷、鎮遠,云南宣威、綏江,陜西西安、寧強、石泉,甘肅酒泉,臺灣臺北、新北、臺東、臺中、屏東、桃園等地。【人】芶清泉(1917-),四川邛崍人,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成都科技大學高溫高壓與原子分子科研所所長,中國物理學會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物理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按】字書以芶姓為茍姓異體字,非。

8、敬Gòu

【源】其先本姓茍(ɡòu)。清乾隆十三年進士茍華南,四川華陽縣大橋鎮(今屬南部縣)人。乾隆帝因其姓不雅,敕其姓加攵為“敬”,《詞林輯略》敬華南是也。后舉族并改敬姓,音仍讀茍。【布】四川省南部縣大姓。2002年統計,全縣有34610人,約占全縣人口的2.5%。重慶中心城區、大足,四川成都、梓潼、綿陽、南充、江油、自貢、西充、鹽亭、閬中、儀隴、岳池、雙流、隆昌、資中、巴中、渠縣、三臺、崇州、青川、蒼溪、中江、廣安、蓬溪、射洪、宣漢、樂至、梓潼等地亦有此姓。【布】⑴敬華南,號蓮峰,清乾隆十三年進士。榜名茍華南。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常熟知縣。工詩詞。⑵敬中春(1941-),四川蓬溪人。曾任中共南充市委書記、四川省人大副主任。⑶敬正書(1945-),四川南部縣人,高級農藝師。曾任四川省副省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⑷敬瑞祥,四川南部縣人,二級大法官。曾任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四川省法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按】四川茍姓音讀去聲,與讀上聲者異。乾隆帝以為此姓不雅,蓋誤讀如“狗”也。茍華南舉族并改敬姓,然仍讀茍音,是蜀中茍姓本與“狗”字音有別而不以為不雅也。

9、洵

四、得姓始祖

見姓氏起源

五、人口分布

見姓氏起源

六、家譜文獻

巴中譜

七、郡望堂號

郡望

據《中國姓氏大詞典》里載:“茍姓,出河內、河南、西河、山西、建寧五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隋于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廢府,改河內縣為沁陽。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漢指內蒙古自治區河套黃河以南。②戰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③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東)。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為大行政區,轄河以南、淮以北的廣大地區,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開元時從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葉以后又有河南節度使。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河南省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陜西省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山西郡:戰國、秦、漢時,通稱崤山、函谷以西為山西。一說太行山以西稱山西。

建寧郡:中國古代地名,又稱益州郡,范圍在今天的云南省。這里以前是“南蠻”古王國滇國的領地,漢武帝時設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縣。三國時期,蜀漢建興三年將其改名建寧郡,遷郡治到味縣(今云南省曲靖市內)。西晉初年,設立寧州,味縣成為州治,而建寧郡也成為主要政治中心。南朝齊移治同樂縣(今云南陸良境)。梁廢。

堂號

“西河堂”、“山西堂”、“祝華堂” 、“河南堂” 、“河內堂” 、“余慶堂” 、“建寧堂”等

八、字輩排行

傳繼載興,忠毓元良,孝為人本,成以義方,經書之理

其道大光,才全學美,遇時名章,先世有德,宗定永昌

承攀登金,文永廷玉,春秀光宗,騰芳萬世。

敬姓柏樹埡公正碑中記載生男安名的字派:

     文朝心國正,天宗承先澤。尚懷丕常志,崇學紹大賢。

     作述鐘明德,思遠錫鴻光。永保仁長久,履元延萬世。

九、姓氏名人

茍變

茍變,戰國時成武(今山東省)人,衛國名將。著名思想家孔伋向衛國國君推薦茍變,衛國君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但他在做地方官時,有次征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我不能用他。”孔伋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說:“英明的君主選用人才,就好比木匠選用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一根可以合抱的優質木材,有了幾尺朽腐之處,高明的木匠不會因此扔掉不用的。當前是戰爭年代,正是需要很多軍事人才的時候,您因為兩個雞蛋就放棄了一員大將,這話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君說:“我謹受先生之指教。”

茍晞

茍晞(?-311年),字道將,河內山陽人。西晉名將,官至大將軍、太子太傅、錄尚書事,東平郡公。精通兵法,時人比之韓信、白起。在八王之亂中,先后投靠多王,戰敗汲桑、呂郎、劉根、公師藩、石勒等,威名甚盛。永興二年(305年),司馬穎舊將公師藩因見司馬穎被廢,于是在河北地區起兵,牧帥汲桑亦加入,并且進攻多個郡縣,逼近鄴城,司馬虓派茍晞和廣平太守丁紹一同擊退公師藩。次年茍晞更在白馬縣攻擊準備渡過黃河的公師藩,并將他斬殺。永嘉元年(307年),汲桑作亂,自稱大將軍并稱要為上一年被殺的司馬穎報仇,并進攻鄴城。新蔡王司馬騰兵敗被殺,鄴城陷落,汲桑于是打算南攻兗州。太傅司馬越知道后大驚,先命茍晞為前鋒進討汲桑。后見茍晞與汲桑部將石勒在陽平、平原相持并互有勝負,又領兵出鎮官渡,聲援茍晞。汲桑素來畏懼茍晞,于是在茍晞攻來時在城外設欄柵加強防衛,茍晞先讓士兵休息,只派單騎向汲桑部眾陳述禍福,汲桑部眾大驚而退入城,后茍晞又領兵在東武陽擊敗汲桑,汲桑退走;及后茍晞追擊汲桑和石勒,連破九壘(《資治通鑒》作八壘)。冀州刺史丁紹隨后又擊敗剛重整的汲桑軍,令事件得以平息。茍晞亦因而獲升撫軍將軍,都督青、兗諸軍事,封東平郡侯。因茍晞屢破強敵,建立起威名,當時的人更將他與韓信和白起比擬。

以上資料為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在收集中……

-----------------------------------

荀卿庠  >>>

1.《千字文》-每日一字練字視頻。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歷史。

3.《荀子》-傳統文化,國學學習。

查詢自己的姓氏方法:

1,關注“尋荀文化”右下端宗親活動姓氏文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姓氏文化:茍姓
話說芶姓
沈陽有731人姓茍:因與“狗”諧音 有人曾要求改姓
中國較罕見姓氏搜集
中華姓氏來源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張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宁县| 乌兰察布市| 长阳| 闻喜县| 伊通| 齐齐哈尔市| 宣威市| 元江| 教育| 洛隆县| 兴隆县| 达日县| 岚皋县| 张家界市| 玉溪市| 山阴县| 涿州市| 托里县| 汝阳县| 安国市| 北辰区| 阳高县| 望谟县| 凤城市| 于田县| 光山县| 明溪县| 宝兴县| 福清市| 九江市| 平遥县| 惠东县| 天峨县| 年辖:市辖区| 交口县| 漠河县| 名山县| 临泽县| 中宁县| 宁德市|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