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百家姓
品讀四川悠久歷史
弘揚傳統姓氏文化
相信很多人對“秦”的第一印象是秦始皇,然后還有秦檜。這兩人在民間的名氣相當大,前者歷史貢獻巨大但爭議也很大,后者則口碑不怎么好。其實,這是中國人在認知上最容易犯的片面化和誤解所致。秦始皇和秦姓有沒有關系?當然有,因為他建立的秦朝滅亡后,王族庶支子孫就以國名“秦”為姓,說不定您身邊的某個秦姓人,就是秦始皇的后代呢。
秦姓的主要來源有出自嬴姓、姬姓的說法,分別形成陜西秦氏和山東秦氏。此外,在外族融合中,有古羅馬人以秦為姓,并世代在中國生活繁衍,成為秦姓人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國姓氏文化歷史中非常罕見的例子。如今,全國秦姓總人口有近380萬,排在全國姓氏總人口的第74位。秦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大約有24萬人。四川秦姓人口大約有18萬,是全國秦姓人口第六大省份,在四川姓氏的排名中,排在第80位左右。
秦的釋義:舉著杵舂禾谷
“秦”是一個古老的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了。從甲骨文“秦”的字形可以看出,“秦”是一個象形字。“秦”的最上面,中間是一個杵,左右是兩只手,表示雙手拿著杵。“秦”的下面,是兩株禾谷,象征著成熟并收割了的莊稼。整個“秦”字的字形,表示舉著杵在舂谷。
古時西北津渡要地一帶,是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平原,非常適合種植莊稼,其中以禾谷(小米)為主。《說文解字》中說“地宜禾”,就是這個意思。當然,后來因黃河泛濫成災,如今已變成鹽堿荒沙之地。
禾谷成熟時節,人們收割的時候,只割禾穂,不割連蔸部的禾桿。這種收割方式與我們傳統所見的情況不同。現在農民收割水稻時,用鐮刀把蔸部連桿一起割下,然后用打谷機把稻谷粒脫下,水稻被分為稻谷顆粒和谷草。
那時的人把禾穂割下來后,殘存在地里的禾桿逐漸干枯。等到一定時候,就放火把禾桿燒成灰,用來肥沃土地。這種用有機物肥沃土地的辦法,現在有的地方還在用。
割下來的禾穂,扎成一把一把地弄回家,晾曬在屋前事先搭好的架子上。每天早上,女人們把禾穂放在高座的木臼或石臼里,每次放兩三把,然后舉著木杵舂禾穂,把米粒從穗子上脫下來,并把米粒的殼去掉。
“秦”字,就像兩個人拿著杵在舂禾,舂禾的聲音是舂。“秦”與“舂”古時的發音相同,至今閩南話、潮汕話中都是這樣。現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還有這種舂禾的習俗。
在秦人的祖先大廉以前,禾穂脫粒采用的是用石杵滾壓禾穂脫粒去殼的辦法,大廉發明了杵臼舂禾脫粒去殼的好辦法,大大提高了生產水平,秦人就以此發明作為部落氏族的名字。
秦人居住的秦川和秦嶺地區,一直被稱為秦地,最終形成了秦國和秦姓。由于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建都關中咸陽,所以陜西又簡稱為秦。
秦姓第一個來源:出自嬴姓
秦姓是一個多源頭的姓氏,總體來說,有5個來源。第一個來源,出自嬴姓,屬于以國名為姓。
伯益讓位 被夏啟殺害
遠古時期的中國東方,有一個部落叫東夷。東夷人對鳥兒特別崇拜,以鳥為圖騰。隨著人口增長,東夷部落分裂為人夷、鳥夷、郁夷三大支系。鳥夷部族的首領叫少昊,因生在嬴水而姓嬴。
到舜當政時期,少昊有個嫡傳后裔叫伯益。伯益,又叫伯翳、柏益,《史記·秦本紀》中稱他為大費。翳,是一種屬于鳳凰類的鳥,古代叫做五彩神鳥,伯翳這個稱呼,帶有很明顯的鳥夷痕跡。伯益從小與鳥獸打交道,能懂鳥獸語言,所以負責馴養鳥獸的擔子落在了他的肩上。
伯益最大的功績是協助禹治水。禹治水成功后,舜論功行賞,把家族的一個女子(一說是舜的女兒)許配給伯益,并祝福伯益“爾后嗣將大出”。舜還讓伯益擔任虞官(掌管山林、草木、鳥獸的職位),并賜為嬴姓,封在費地,讓他當上東夷部落的首領。
伯益的管理和政治才能突出,禹當政后,最初設定的接班人是皋陶,但皋陶還沒來得及繼任就去世了,遂把伯益選為接班人,任命他為執政官,總理政事。
傳說禹在巡視東方的途中,在會稽去世。按當時規矩,伯益先為禹服喪3年,服喪完后,伯益又按禹的做法,把位子讓給禹的兒子啟,自己躲到箕山之陽去。當初禹接受舜的位子后,把位子先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躲到了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看天下人心向著自己,就繼承了舜的位子。所以,伯益也效法禹。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出現了多個版本。
《史記》中說,啟是個很有賢德的人,天下的人心都歸向于他。伯益雖然是禹指定的接班人,但因為伯益被指定為接班人的時間不長,天下并不順服他。所以,伯益一讓位后,天下諸侯都去朝拜啟。啟即位后,建立夏朝。有扈氏部落不服氣,起兵討伐啟,結果被啟打敗。為穩固政權,啟對有影響和實力的氏族進行清洗和整肅,伯益首當其沖。啟襲擊了伯益部落,把伯益殺死。
《竹書紀年》中說,伯益之所以被啟殺掉,是因為伯益想奪取啟的政權,這種說法遭到后世很多人的反對。禹本來是傳位給伯益的,伯益之所以在為禹服完喪后把位子讓給啟,是出于當時的禪讓制禮儀考慮。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當時的人心已經散了,不再像堯舜禹時期那么純潔了。啟在老爸在位時,就想把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平時很注意收買人心,控制了朝政。伯益傻傻地以為天空仍是那么湛藍,世道還是那么純凈,本著謙虛謹慎的態度把天下之位讓給啟,結果卻假戲真做,不但沒有成為禹的接班人,反而把命丟了。
作為與禹同為媯姓的有扈氏部落,對啟篡奪伯益的位子感到憤憤不平了,起來反對啟。啟此時實力強大,對膽敢反對自己的勢力,自然不會像老爸禹那樣施行德政,直接一個字:殺!
當時的政治斗爭非常激烈,原本在逐漸融合的夷夏族從此結怨,發生分裂。東夷地區延續了幾千年的規模巨大的諸多古城,在戰爭中毀于一旦。一直很活躍的早期華夏鳳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嬴姓人由此分化,有的留在山東,有的南遷淮水,有的向西遷徙。其中一支向西遷到今山西、陜西、甘肅一帶。
費昌投奔商湯 討伐夏桀
伯益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大廉,即鳥俗氏;老二叫若木,即費氏。若木的后裔費昌,是夏桀的大臣。夏桀荒淫無度,夏王朝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尖銳。費昌多次勸說夏桀,引起夏桀的不滿。費昌意識到危險臨近,舉家逃到正在匯集天下英雄、商討滅夏大事的商湯那里。
商湯對費昌的到來非常高興,在征伐夏桀的戰爭中,費昌“為湯御”。“御”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先鋒,也可以理解為駕車。商湯滅掉夏朝,費昌立下了很大的功績。
費昌后裔孟戲、中衍兄弟,在商王太戊時期,為太戊駕車。由于駕駛技術精湛,兄弟二人得到太戊的賞識,太戊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他們。從商湯開國到太戊,費昌及其后裔“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到商朝末期紂王時,中衍的后裔蜚廉、惡來父子輔佐紂王。蜚廉善跑,是個飛毛腿,惡來有力,是個大力士。周武王伐紂時,惡來作為紂王的貼身護衛,在戰斗中被殺。蜚廉當時在北方為紂王采石,商朝滅亡后,隱居在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霍縣東南)。
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的兒子叫孟增,孟增的后裔造父,在周穆王時是天子車隊的隊長,也是周穆王的御用司機。他因為在平息徐偃王中,駕車日行千里而建立戰功,被封在趙城,造父成為趙姓的祖先(造父的事跡,詳見此前報道的趙姓)。
非子養馬 受封在秦邑
惡來的兒子叫女防,女防的后裔大駱因歸附造父,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甘肅禮縣境內,又說在今陜西興平境內)。大駱有兩個兒子:成、非子。成是大駱和申侯女兒的兒子,被立為嫡子。非子住在犬丘,擅長喂養和繁殖馬匹及其他牲畜,在當地非常有名氣。
人一旦有了名氣,好運自然跟著來。當時周孝王為振興王室,抵御北方戎狄侵擾,在汧水、渭水之間的天然牧場大量繁殖馬匹。一次,周孝王聽說有個叫非子的人很會養馬,任何馬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就會養得又肥又壯。
這可是一個了不起的專業技術人才啊!人才并不是21世紀才最重要,在任何時期都重要。周孝王叫人把非子帶來親自面試,非子果然了得,對馬匹的調養、訓練、繁育和防治疾病等說得頭頭是道。周孝王高興得合不攏嘴,讓非子去軍馬場主管馬匹。
非子帶著周孝王的重托,只用了幾年時間,不僅讓馬匹數量大大增加,還把馬匹養得膘肥體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周孝王聽在耳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覺得真是走路踩到了狗屎,遇到了非子這么一個寶貝人才。
周孝王覺得應該重獎非子,畢竟跟著自己混的人這么多,不能只讓馬兒跑,不讓馬兒吃草,把非子樹成典型,讓大家也有個盼頭。周孝王打聽到非子不是大駱的嫡子,按規定不能繼承家族大業。周孝王認為,給一個人最好的獎勵,就是把根本沒有希望的事情變得有希望。所以,他決定讓非子做大駱的繼承人。
這事讓申侯知道了,不樂意了。大駱的嫡子成,是申侯的親外孫,是根據國家明文規定的宗脈繼承人,怎么可能拱手讓給非子呢?申侯覺得到了該自己出面的時候了。但申侯畢竟是個政治家,不能把這事說得太直白,得講究策略。
申侯找到周孝王,從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的角度,深入闡述了自己為什么要把女兒嫁給大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因為自己為周王室做出的巨大犧牲,才換來了如今西部邊陲和睦、西戎歸服、周王室政權穩定的大好局面。言外之意,希望周孝王同志不要去干涉大駱的家事,否則惹出禍端就不好收場了。
周孝王是多聰明的人啊,當然明白申侯的意思,也知道申侯說得很在理。但如果貿然答應申侯,那就太沒面子了。周孝王說:“很久很久以前,非子的先祖伯益主管牲畜,做得很出色,不僅得到了封地,還被賜姓為嬴。現在非子也像伯益那樣出色,我可以學舜帝嘛,也給他封地,做一個附庸國,讓他接續嬴姓的榮光哈。”
周孝王把秦邑封給非子,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是一個附庸國,非子也被稱為秦非子。附庸國是附屬于諸侯的小國,不能直接受周天子領導,封地范圍小,一般在50里以內。非子受封的秦地,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很多學者認為在今甘肅天水,另有學者認為在今陜西鳳翔、今甘肅禮縣大堡子山河谷地帶。
秦國壯大 滅亡后形成秦姓
非子受封后,作為西遷的東夷嬴姓部族一支的大駱家族分為兩支:非子支系住在秦邑,成支系仍住在犬丘。周厲王時期,西戎反叛周王室,滅掉了犬丘支系。
周宣王即位后,對西戎發動戰爭,任命非子的曾孫秦仲為大夫,秦仲在征伐中戰死。周宣王召集秦仲的兒子其等兄弟5人,給予7000士兵,繼續征伐西戎。其打敗西戎,為老爸報了仇。周宣王把犬丘的土地一并賜給其,任命為西垂大夫,史稱秦莊公。
周幽王末年,周朝都城鎬京遭到犬戎圍攻。烽火點燃后,有一支部隊從西邊晝夜馳援,這是西垂大夫其的兒子開率領的秦人。結果,秦人趕到鎬京時,周幽王已死,誰也無法控制在都城燒殺擄掠的犬戎人。剛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決定遷都洛邑。從鎬京到洛邑,秦人部隊成了保護周平王的唯一部隊,立了大功。
為感謝秦人,周平王封其為諸侯,賜予周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直到這時,從非子時期開始的秦國,正式擺脫附庸國的身份,正式進入諸侯之列,成了與齊、晉、燕、楚等老牌諸侯國平起平坐的諸侯國,秦國在西方站穩了腳跟。開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史稱秦襄公。
表面上看來,周平王賜給秦國的土地很寬廣,但那片土地被戎、狄部落占領著,秦國要想真正得到土地,還得去與戎、狄部落展開斗爭。秦襄公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連年向戎、狄部落發動進攻。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中去世,兒子秦文公繼位。
秦文公繼任國君后,營建城邑,設立史官,嚴苛刑罰,擴大領土。他派兵打跑西戎,把西戎占領的周朝土地和人民歸為己有,地盤擴展到了岐山。但秦文公也是聰明人只把岐山以西的土地歸自己,岐山以東的土地全獻給了周朝。
到秦穆公時,秦國先后滅掉西戎12個國家,開辟了上千里國土,對穩定大后方做了鋪墊。由于經常與西戎交戰,秦國多個君主死在征伐中,但也讓秦國士兵練就了能征善戰的本領。
進入戰國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經濟實力大增,士兵又彪悍善戰,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滅掉六國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王政確立了皇帝稱號,宣布自己姓嬴名政,承認是嬴的后代。但秦朝只存在了12年就被劉邦推翻,秦三世子嬰被項羽殺死。
秦朝滅后,嬴姓王族庶支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是為秦姓,也是秦姓中的陜西秦氏,奉伯益為得姓始祖。陜西秦氏的歷史有2200多年。
秦姓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
秦姓的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是被周武王封在魯國的周公旦大兒子伯禽的后裔,屬于以居住地名為姓。
周武王滅商后,把弟弟周公旦封在魯地。周公旦因為要輔佐年幼的周成王,無法前往封地,讓大兒子伯禽(禽父)去魯地就封。伯禽到魯地后,盡心治理魯國,并在后來平叛“三監之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繼承制,即嫡長子為大宗,其余兒子為小宗。一般諸侯國國君的嫡長子繼承父位當國君;庶子無權繼承君位,必須分出去自立一家,且不能襲用父親的姓氏,必須另外取姓。
伯禽的一支后裔,食采在秦邑(今河南范縣東南),其后人就有以邑名為姓的,是為秦姓,成為河南或山東秦姓的源頭。春秋戰國時,出自這支秦姓的名人眾多,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楚國的秦商。
多數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這支后裔山東秦姓是秦姓正宗,早于陜西秦姓,形成的歷史大約2800年。
秦姓第三個來源:出自姚姓
秦姓的第三個來源,出自姚姓,屬于以先祖名字為姓。
舜是姚姓,據說在他執政期間,身邊有七友、八伯、九官輔佐他。
七友,指的是舜的7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有的又說是舜家族的7個分支。他們是:秦不虛、東不訾、雄陶、方回、續牙、伯陽、靈甫。
在七友中,秦不虛和舜的關系最好。秦不虛的后人,就延續姓秦。不過,秦不虛的世系一直沒有史料記載,無法考證。秦姓出自姚姓的來源,只在古籍中有零星記載。
秦姓第四個來源:來自羅馬人
秦姓的第四個來源,出自古代來華的大秦(羅馬帝國)人,屬于漢化改姓。這個來源比較特殊,是其他姓氏幾乎沒有出現過的現象。
漢武帝時期,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大秦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有了交流。延熹9年(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來到漢朝,這是中國與歐洲國家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晉武帝時,大秦國再次派使者來中國通好。此后,中國各朝代與大秦國往來不斷,很多大秦人來到中國。
到中國的大秦人,大多沒有再回去而留居了下來。古代西域和歐洲稱中國為秦,如今中國的英文是China,就是“秦”音的變化。留居的大秦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以秦為姓,子子孫孫在中國繁衍生息,成為秦姓的組成部分。
秦姓第五個來源:漢化改姓
秦姓的第五個來源,屬于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歷史上,蒙古族、藏族、滿族等,都有因漢化改為秦姓的情況。
乞顏氏,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元朝時,就改為漢姓秦、齊、祁、陳等姓。蒙古族墨爾秦氏、扎哩特氏、巴爾虎氏等,清朝中葉后,大多改為漢姓的秦、莫、齊、陶姓等。
滿族中,也有多個改為秦姓的例子。如綽克秦氏改為漢姓秦、初姓,多秦氏改為為秦、多姓,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穆顏氏,改為秦、孟、穆姓等。
四川部分秦姓字輩情況
資陽新場一支:甲襲。良鳳學玉,光泰洪昌。興宗紹祖,富貴發祥。天元君正,文武安邦。國恩大慶,永遠福長。
安岳一支:龍國必登昌,朝宗永世代,道德正松原。
崇州梓潼一支:新國開元世,興家在益忠。崇儒朝有道,守本慶長通。
達州一支:仕大文明,彥九宗定。國幫興鳳,朝天有志。富貴先白,玉登高攀。
達州大樹、南岳、萬家一支:一自正之文,國朝永代興。大孝光宗德,志道顯才能。有善常維世,崇學心明征。美秀邦家士,同作玉榮升。
大竹一支:時尚大忠朝,加智國登亨。樹子承先志,道德永遠傳。人如昭前模,文學正家邦。
蓬安一支:再興天云三忠禮,義開國維持文明,才揚先德金玉懷。(1982年續)武定乾坤,光耀朝廷。培植后裔,發家永恒。立志超群,福壽康寧。
瀘州一支:天星承大月,尚國應玉邦。宏漢世元正,定懷永吉昌。仕儒錫德佐,勛烈肇書香。
瀘縣、隆昌一支:景興,德以孔世韜。義學紹春應,生元先廷士。登朝光治道,振啟有良才。允定匡世志,天家太平開。
珙縣一支:生元先上仕,登朝光治道,振啟有良才,國家太平開。
富順一支:金朝幫文玉。仁天其紹祖,光大顯榮昌。澤彰萬代祥,世得何春夢。
中江通山一支:得啟富貴大,榮三成翰邦。盛世延徽壽,民安毓士昌。廷開家衍慶,永定可懷良。恢復宏謨顯,崇隆俊烈光。
中江柏樹金灣一支:得啟富興大,榮三成漢邦。盛世朝國振,昌宏顯茂芳。明廷建子正,永定可懷良。
蒲江一支:懷登萬文銀,永殿尚學華。
劍閣一支:治德文才碧仲任,其子為樂近朝廷。大啟榮華賢義士,儒宗運武致君臣。
開江一支:景行子均以志思,文朝仕再興楚天。繼一世明國,正洪昌茂德。永代光宗顯,祥云啟鳳輝。
岳池一支:清仁仕德。文志榮財,應有時勝。永世克昌,光運天良。興懷起秀,源吉大正。中維定里,美玉含荒。
岳池白廟一支:秀國正通朝,儒惠文光昌。詒謀深燕翼,家祚衍靈長。
廣安一支:希大明宗映。國正人道昌,學茂啟登良。洪休開石繼,祺照定安祥。
滎經一支:天賢以正文(仕),秉朝(懷)啟(永)萬(錫)明,德元書繼昌。
鄰水一支:傳,興大營四奇。元仕登朝位,仁文玉秀芳。天開逢景連,祖德萬年長。孝友為家政,詩書作四綱。千秋成帝業,百代耀宗光。道義中邦頭,聲名上國揚。鴻儒經圣主,永遠左明堂。
武勝一支:朝啟永仕。世上文學重,邦中治華尊。心端行亦善,昌榮映后昆。
新津安西鐵溪一支:宗洪文玉良,國學懷思登。之朝仁義美,富貴永太平。/讀者互動/關注微信公眾號看更多姓氏文章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詳細報道了王、(鐵改)余、蕭、潘、傅、劉、孔、廖、鄧、李、易、馮、白、羅、賀、謝、滕、方、吳、汪、楊、鄭、唐、周、曾、巫、蔣、岳、張、徐、文、顏、許、趙姓等,正在報道秦姓。
讀者如想查看此前的報道,一是可通過華西都市報電子版(網址www.wccdaily.com. cn)查詢,二是訂閱微信公眾號“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報紙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報紙文章更詳盡、更豐富。微信上推送的姓氏,是根據報紙報道的進度陸續推送的,正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內容。讀者要想獲取某個姓氏的文章,只需發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文章,只需發送“王”(不含引號)即可。
如果您的家族有鮮為人知的故事要與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對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來,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尋找在川宗親家族,歡迎撥打華西都市報新聞熱線028-96111,或發送郵件到zhoumoshenghuo@126.com。
/特別致謝/
本期秦姓的采訪和資料提供,得到四川秦姓研究者秦彥士先生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