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元文字
晉代曹魏之初,曹魏集團的實際掌權者為了進一步掌控國家大權,接手曹魏政權,為晉朝代魏做準備,他需要有進一步的功勞,于是派出三路大軍討伐蜀國。但是坐鎮臨近蜀漢邊境大將鄧艾卻堅決反對,原因何在,因為鄧艾認為此次對蜀漢用兵太過倉促,而且蜀漢的國力還是比較強悍,現在曹魏對蜀漢發動滅國之戰還不是時候,于是鄧艾極力上述反對此次用兵。雖然司馬昭是曹魏集團的實際掌權者,但是天下還不是司馬氏的,而且作為三朝元老的老將鄧艾不但有資歷,而且是靠軍功升遷到鎮守臨近蜀漢邊境的曹魏大將,很具有話語權,他的一再反對讓司馬昭很是苦惱,于是派出自己的心腹前去鄧艾的身邊將自己的實際意圖告知鄧艾,深受司馬氏三世恩惠的鄧艾立即領悟,他分析以蜀漢國力,全國上下最多有九萬兵力,愿意以自己七十歲高齡的老朽之軀為西晉代魏做先鋒,為報司馬氏知遇之恩,肝腦涂地,死而后已。
前鋒鄧艾帶領三萬精兵,后勤諸葛緒帶領三萬做糧草和伏擊的工作,鐘會則率領十五萬軍隊坐鎮中軍,此次曹魏集團出動大軍動用了全國一半的軍力,不可不謂聲勢浩大。三路大軍一齊出動,驚天動地。左路大軍諸葛緒的準備工作做的很充分,而且基本上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就糧草運輸完備,打散了蜀漢的一些小據點。老將鄧艾這方面和蜀漢主將姜維相逢,二虎相斗,大軍鏖戰,僵持了下來。貴族鐘會率領的軍隊最多,坐鎮中軍,最為安全,而且避開的蜀漢的主力部隊,壓力也最為輕松,投機者貴族鐘會立即認識到這時候的戰況對他來說是一個好時機,立即率領大軍直奔蜀漢都城成都,沒有經過什么有效抵抗,就插入了蜀漢的腹地。消息傳到姜維那里,可把姜維嚇壞了,立即開拔大軍日夜星辰的奔赴到鐘會大軍進入蜀漢成都的必經之地,劍閣。何為劍閣,見名取意,乃是地形似劍的防御閣樓,地形極為陡峭,處處懸崖峭壁,北面是高達幾百米的懸崖峭壁阻擋外來入侵者,南面乃是平原,接受益州兵馬的軍力和糧草,是上好的防守地點,漢初韓信的明燒棧道,唐代詩仙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是在這里,讓人不寒而栗。這可把貴族鐘會難為住了,本來自己的帶軍經驗就不是很好,打吧,打不下來,僵持了幾個月,大軍的糧草快用完了。走吧,自己帶領十五萬大軍,數倍于蜀漢兵力,太丟人。如果不走,一旦大軍糧草用盡,發生嘩變,姜維再來個突襲,那就吃大敗仗了,這可是要受審判的,鐘會思前想后決定撤軍,就算丟人也比打敗仗強,在鐘會決定撤軍的時候,有一個好消息傳過來了,讓鐘會放棄了撤軍的念頭,什么好消息呢?拭目以待。
原來這鐘會和姜維在劍閣僵持的時候,鄧艾和諸葛緒鬧出了意見的不合,鄧艾認為趁著蜀漢主力在劍閣堅守,前鋒和左路大軍應該直插成都,滅掉蜀漢,老將軍鐘會去諸葛緒帳下商議的時候,諸葛緒卻不這么想,他思考著,自己的糧草任務已經完成了,輔助工作做的很好,沒有必要去大成都,這又不是自己的任務,再說了,去成都的路上,道路艱阻,山川層巒疊嶂,道路艱難而且不熟悉地形,糧草不能為繼,打勝了就不說了,萬一打敗了,被蜀漢來個殲滅戰,這可是要掉腦袋的,但是諸葛緒內心不愿意,表面卻說司馬昭交給他的輔助任務已經完成了,該回去復命了,在鄧艾的堅持勸說下諸葛緒仍然不同意,于是鄧艾為了在有生之年報答司馬氏三代的知遇之恩,率領先鋒大軍去直插成都,諸葛緒則去和鐘會回合,左路和先鋒大軍分道揚鑣。諸葛緒和鐘會大軍相會,把這個消息告訴鐘會。這可把鐘會高興壞了,因為鄧艾如果去打成都,打勝了,自己是主帥,功勞很大的,如果鄧艾被圍殲了,那是鄧艾執意要去打的,敗了也和自己沒關系。鐘會表面不動聲色,暗地里卻給發小司馬昭寫了一封信,說諸葛緒怯戰,讓鄧艾自己打成都去了,于是乎,司馬昭下詔,將諸葛緒囚往京都,鐘會略施伎倆就收編了諸葛緒的三萬大軍,自己擁有了十八九萬大軍。
圖注:影視劇中的鐘會形象
鄧艾率部從陰平小路歷盡艱險,到達江油。蜀國守將馬邈投降。接著,鄧艾率部長驅直入,在綿竹打破諸葛瞻(諸葛亮之子)的軍隊,進至成都。蜀國皇帝劉禪投降,蜀國滅亡。姜維得到消息,就率部向尚未到達成都的鐘會投降。鄧艾因功被封為太尉,鐘會因功被封為司徒。可是,此后的局勢急劇變化,鄧艾有大功卻被殺,其中原因何在呢?鄧艾從陜西陰平在當地人作向導的帶領下,到達江袖,一路除了群山的阻隔,沒有遇到什么有規模的抵抗。在一次翻越大山的途中,前方的跨度太大,山況治下幾十米。七十歲高齡的老將軍鄧艾卻帶頭同身體裹著羊皮毯子從山上滾到山下,大軍被主帥的親冒箭矢的精神感動了,他們本來就是窮苦人,為了混口飯吃,不必拼了命,而且大在蜀漢腹地,遠離自己家鄉,思鄉心切,但是這些年青士兵被老將軍的精神感動,紛紛裹著羊皮毯子往下跳,有少數死傷。鄧艾率領大軍經過艱難險阻,長途跋涉到達了四川綿竹郊區,劉禪朝廷這時才知道鄧艾大軍打過來了,朝堂上下亂成了一鍋粥。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領蜀漢最后的軍隊去抵御鄧艾大軍。這時候有人給諸葛瞻出了主意,說蜀漢大軍應該駐扎在綿竹以北,利用大山的阻隔,鄧艾大軍攻不上來,等到他們糧草用盡,就是他們失敗的時候了。可是沒有領悟到他父親諸葛亮用兵之法的諸葛瞻卻說,我們應該駐扎在綿竹的中心平原地帶,等待鄧艾大軍來的時候,我們以逸待勞,一舉殲滅,豈不更好。鄧艾知道了諸葛瞻的作戰部署,心里松了一口氣。等到鄧艾大軍到達綿竹平原,雙方大軍打了一仗,鄧艾大軍卻敗了,先鋒官鄧艾的兒子和鄧艾的學生說,我們撤軍吧,打不下來,鄧艾直接下令要斬了兩個人,說大軍生死在此一舉,何言要退。嚇得二人趕緊收拾人馬戰鼓不要命也要打,打不下也要打,反正回去也是個死,于是乎,諸葛瞻大軍大敗,諸葛瞻父子也陣亡在敗軍之中。消息傳到成都,舉朝震驚,不清楚前方狀況的劉禪以為前方盡落入曹魏之手,就拿著皇帝印璽在成都郊區迎接鄧艾,蜀漢滅亡。鄧艾命令劉禪向還在抵抗的姜維發出投降指令,姜維投降。曹魏大軍勝利之后,各路將軍加官進爵,按理說滅亡了蜀漢政權的鄧艾名垂青史,應該被當權者封侯才對,可是三個月之后等待他的卻是,死亡。原因何在?
原來滅蜀之后。魏軍駐扎在蜀地,鄧艾因為常年熟悉軍情,屢次上書向司馬昭上報要利用于勇之兵鋒,趁勢拿下動物,并且上書作戰計劃。這些事情本來是當權者做的決定,鄧艾不應該插手,服從命令就是了,可是對于三朝元老,勞苦功高,滅亡蜀漢的老將鄧艾來說,上書這事其實也不算什么,但是卻被投機者鐘會抓住話柄,上書說鄧艾積極對東吳用兵是為了收攬大權,自立為王,還舉了種種跡象,這可把司馬昭氣壞了,于是下詔捉拿鄧艾,鄧艾本來就正直,而且沒做虧心事,就坐囚車要和司馬昭辯解。這時鐘會略施小計就收編了諸葛緒和鄧艾的各三萬兵馬,加上他自己的十五六萬,還有蜀漢降將姜維的五六萬,自己總共有二十五六萬兵馬,此時的鐘會欲望膨脹到了極點,他要用這二十五萬精兵和洛陽的司馬昭抗衡,做西蜀王,于是在一次誓師大會中,鐘會宣布要做西蜀王,成為和曹魏抗衡的自主獨立王國,另鐘會沒想到的是,鐘會在眾人心中的信服力不是很高,讓其他將領接受不了,引起了軍事嘩變,在嘩變中,鐘會和假意投降以便日后光復蜀國的姜維都死在亂軍中。大軍沒有了領頭人,于是眾將推舉軍中很有威望的總監軍衛灌做了軍隊的統帥。但是這時鄧艾的部下因不滿自己老領導鄧艾的悲慘遭遇,率領騎兵劫了囚車,救出鄧艾。衛灌知道消息后很是慌張,因為衛灌是鐘會因為妒忌鄧艾的功勞而決定除掉鄧艾的合伙人之一,于是做賊心虛的衛灌就派出大軍將解救鄧艾的騎兵屠戮殺盡,鄧艾父子也死在亂軍中。雖然鄧艾的結局是凄慘的,可是歷史的眼睛是雪亮的,鄧艾這個名字,他的故事被留名青史。
86三國鄧艾
我們來分析一下鄧艾為什么滅亡蜀漢卻慘死的結局
一,鄧艾自己的原因。鄧艾雖然比較正直,奴隸出身做到大將,靠的是真才實學,靠的是一身正氣,靠的是為國愿意奉獻自己的一切。但是鄧艾卻嚴重的政治能力不行,雖然當世名將姜維都栽在他的手里,可是鄧艾說了進攻東吳的決定還有作戰計劃,這時統治者才能做的決定,鄧艾因為正直不想太多,在平時的說話做事方面,都給了別人可趁之機。
第二,從鄧艾的搭檔鐘會的角度來分析。
鐘會是個野心家,吞并諸葛緒的部隊后,鐘會屬下的軍隊是鄧艾的好幾倍。再加上姜維的投降和勸說,鐘會打算以蜀地為根據地謀反。謀反的最大障礙就是鄧艾。
于是,鐘會與監軍衛瓘一起密報鄧艾想謀反。鐘會還模仿鄧艾的筆跡,篡改了鄧艾寫過的文稿,寫了一些悖逆傲慢的言辭。這就進一步加重了司馬昭的疑心。次年正月,司馬昭以魏國皇帝的名義下詔“檻車徵鄧艾”,同時命令鐘會向成都進軍,司馬昭則率領大軍跟皇帝一起到了長安,以防有變。
二,從鐘會衛灌的角度分析
鐘會是傳統貴族,又是司馬昭的發小,所以中軍的重任司馬昭才會交到帶兵能力不是很強的鐘會手里,鐘會作為世代的貴族,早就思想和曹操世代的重才能不重門第的思想相背馳,他很厭惡比自己父親還大的老將軍鄧艾,鄧艾草根出身,有改不掉的草根習氣,而且同士兵同甘共苦,是鐘會厭惡的,還有鐘會是野心家,他要做獨立王國,那里身邊的對司馬氏無比忠心而且還是功震當世的鄧艾是他極大的威脅,鐘會必須要除掉鄧艾。而貴族衛灌因為是誣陷鄧艾的合伙人,一旦鄧艾翻了身,那么遭殃的就是自己了,衛灌沒有補救自己的錯誤,而是在自己犯的錯上面補一刀。
圖注:衛瓘畫像
鄧艾的死因是貴族士大夫集團內心陰暗的結果,他們厭惡草根出身的但有才能的鄧艾,而且鄧艾的才能讓他們眼紅。但是爭議就是正義,清白就是清白,最后鄧艾的死被平反,而且列入中國蓋世名將中。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