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鐵盧戰役之后,人們便把“滑鐵盧”作為失敗的代名詞。拿破侖后來在流放地圣赫勒拿島總結滑鐵盧戰役的失敗原因時認為,是天氣不作美,將領不賣力!他說:“就算有這一切原因,那場仗本來也是該我贏得。
?拿破侖為什么會這么想?他在2個月內只組織了28.4萬軍隊,雖然部隊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個法軍部隊畢竟是倉促組建,缺乏訓練,槍械、彈藥,作戰馬匹也十分缺乏。
而在聯軍第一批集結65萬人,還有30萬軍隊將在秋天到達,總數有百萬之眾的情況下,法軍倉促之下力量如此懸殊。不過拿破侖變防御為進攻,以圖各個擊破敵軍、掌握主動權的計劃是非常出色的,這個冒險很可能會成功。
但戰爭中的風云都是多變的,而且戰斗中有兩個因素也制約了法國炮兵,第一是當天下雨了,在那個時期法國炮兵基本都是實心彈,是靠在地上的彈跳殺傷敵人的。
而英軍炮兵用的是榴霰彈,在那個密集步兵時代大范圍的殺傷力很強,為什么法國沒有裝備呢?因為拿破侖本人就是炮兵出身,他覺得這玩意靠不住,因此法軍沒有裝備。
其實法軍先于滑鐵盧決戰前兩天的6月16日,在里尼已經擊潰布呂歇爾的普軍。但因一軍團迷路,沒有及時趕到戰場,6軍團又距離過遠,調動太遲,致使里尼之戰只是一個擊潰戰,而不是預想的殲滅戰。
拿破侖也沒有在16日黃昏就組織追擊普軍,他認為普軍已經完了,太過于輕敵而是在第二天才派出格魯西元帥率3.4萬人追擊。可以說,是拿破侖自己葬送了滑鐵盧戰役取勝的最好機會。
格魯西不僅根本沒有找到普軍,反而讓法軍幾萬人脫離了主戰場。而普軍卻最后與英軍會合,讓滑鐵盧戰場上的拿破侖一下子處于全面劣勢。
普軍和格魯希的法軍誰能來增援己方,也成了戰役的轉折點,誰先趕到戰場,勝利天秤就會倒向哪一方。但無疑拿破侖是倒霉的那一個,當他看到了來支援戰場的是普軍時,內心肯定不斷暗罵格魯希:“死在了何處!”
就連勝利者威靈頓將軍自己也承認,當時要不是布呂歇爾的普軍及時趕到,自己其實早就輸了,因此有時候戰爭還是很偶然的,拿破侖的運氣也就差那么一點點,而結果對他來說是萬劫不復。
其實在拿破侖和威靈頓雙方激戰白熱化時,聽到近在咫尺的隆隆炮聲,格魯希和手下將領也都感到有點不對勁,法軍不少將領都勸格魯希趕快率軍開往開炮的地方,以便隨機應變。
但格魯希卻無動于衷,他雖然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與拿破侖取得聯系了(當時可沒有步話機),可他仍然在遵照拿破侖此前給他的命令辦事,那就是:原地待命!他不顧部下的竭力勸說,一直在等待、等待,直到拿破侖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