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領土面積有多大呢?事實上”領土“一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領土是單純指陸地國土,也就是說將領海、領空排除在外;廣義的領土則是指一個主權國家所管轄的全部疆域,包括這個國家的陸地、河流、湖泊、內海、領海以及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領空)。狹義領土面積為1710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是當今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1710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加拿大的狹義領土面積為998萬平方公里;排名第三位的中國為960萬平方公里;排名第四位的美國為937萬平方公里;排名第五位的巴西為852萬平方公里;排名第六位的澳大利亞為774萬平方公里......俄羅斯的狹義領土面積幾乎就相當于我國和排名世界第六位的澳大利亞的領土面積之和。在世界七大洲中南極洲的面積為1400多萬平方公里,歐洲為1000萬平方公里, 大洋洲領土面積為900萬平方公里,由此可見俄羅斯的領土面積超過了三大洲的面積。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約四分之三的領土位于亞洲,約四分之一的領土位于歐洲。即使單獨計算俄羅斯的亞洲領土也比排名世界第二的加拿大多出近300萬平方公里,而全世界陸地領土面積在3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就只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這六個國家。即使單獨計算俄羅斯的歐洲領土也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事實上俄羅斯歐洲部分的領土幾乎占據了整個歐洲近一半左右的面積。從經緯度上看:俄羅斯東西橫跨東經30°到東經180°,南北縱橫北緯50°到80°,從黑海沿岸一直延續到北冰洋。整個俄羅斯國土的東西距離橫跨10個時區,也就是說俄羅斯最東點與最西點的時差為9小時,這意味著也許當白令海峽沿岸已是暮色黃昏之時位于歐洲部分的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還沒吃午飯。從氣候帶上看:俄羅斯境內有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性氣候、地中海氣候、極地氣候等各種不同的氣候類型,自然也就孕育了適應于不同氣候類型的植被帶,事實上俄羅斯國旗上的三種顏色就是代表廣袤國土之上三種最為主要的氣候帶。不過這種單純以狹義國土面積衡量國家大小的做法已在國際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這是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已使人類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強,海洋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視為是可開拓的新疆土。理論上一旦擁有一個哪怕面積很小的島嶼都能使一個國家至少擁有1500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以及43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面積。專屬經濟區雖不等同于領海——外國船只可以無害通行,但所屬國對專屬經濟區的資源是享有排他性權利的。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傾向于使用由領土、領海、專屬經濟區三者共同構成的海陸總面積作為衡量國家體量的指標:當今世界海陸總面積最大的國家是2466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有著1709萬平方公里廣袤國土的俄羅斯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地區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盡管地處高寒緯度地帶的俄羅斯海岸線常年封凍,俄羅斯因此缺少天然不凍良港作為出海口,但俄羅斯的領海面積并不小,隨著未來北冰洋航線的開通將會使俄羅斯最大的受益者。
事實上這還不是俄羅斯歷史上幅員面積最遼闊的時期:沙皇時期的俄羅斯國土面積一度達到過2288萬平方公里,連如今美國的阿拉斯加也曾一度被納入俄國版圖,俄羅斯帝國由此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橫跨歐、亞、美三大洲的陸權帝國。然而俄羅斯如此廣袤的領土卻并非與生俱來的:俄羅斯國家的前身是偏居東歐平原一隅之地的莫斯科大公國,那時這還只是蒙古金帳汗國的一個附庸國。當莫斯科大公國剛擺脫蒙古人的統治時在其東面是由蒙古金帳汗國分化出來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其西面強大的波蘭-立陶宛大公國和瑞典等國堵住了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其南面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其藩屬克里米亞汗國,其北面則是氣候嚴寒的北極地區。俄羅斯官方公布的公元1300年莫斯科大公國的版圖面積大約是1.8萬平方公里。就是這個身處諸國包圍之中的彈丸小國在短短三百年間擴張成為全世界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即使在經歷20世紀沙皇俄國的崩潰和蘇聯的解體后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領土大國??梢哉f俄羅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領土擴張速度,那么俄羅斯這種驚人的領土擴張速度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我們翻開一張俄羅斯地形圖就不難發現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俄羅斯領土在地形上驚人的一致性。整個俄羅斯國土呈長方形分布,而在葉尼塞河以西分布著廣闊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和東歐平原,這是兩塊缺乏天然地緣阻隔的開闊平原,即使是作為歐亞分界線的烏拉爾山脈也并非不可逾越的高峰——盡管烏拉爾山脈蜿蜒長達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點海拔也不過1895米,這一高度甚至還低于我國五岳中的華山和恒山,我們不妨試想在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華山、恒山就不是諸侯國之間的天然分界線,換句話說即使華山這樣的天險在數千年前就能克服,顯然烏拉爾山脈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正因為缺乏天然的地緣屏障,所以從烏拉爾山脈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東歐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匈奴人、保加爾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既然烏拉爾山脈在歷史上沒能阻擋蒙古人西征的鐵蹄,那么事實上它也不可能構成俄羅斯自西向東征服西伯利亞的障礙。況且烏拉爾山脈逶迤南下到北緯51度便不再延伸,從而留下了一塊伸展到里海的、寬闊平坦的沙漠區缺口。囊括如今大半個俄羅斯的歐亞平原是被一條從黑海伸展至太平洋的天然邊界所圍繞的,而在這條天然邊界內部幾乎不存在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這使俄羅斯人能極為方便地一路向東推進到環繞歐亞大平原的天然邊界地帶。
環繞歐亞大平原的這條天然邊界是由連續不斷的一系列山脈、沙漠和內海所組成的:它們自西向東分別是高加索山脈、里海、烏斯秋爾特沙漠、咸海、克孜勒庫姆沙漠、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山區、天山山脈、蒙古戈壁和向東延伸至太平洋的大興安嶺。圍繞歐亞大平原的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濕風和來自印度洋的溫暖季風,于是西起波羅的海、東至太平洋的幅員遼闊的西伯利亞地區整體呈現出大致相似的大陸性氣候:夏季短暫炎熱、冬季漫長酷寒。氣候的一致性和地形的一致性同樣利于俄羅斯向東擴張,因為他們得以在氣候環境大體相似的情況下一直穩步推進到太平洋沿岸而不至于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由于俄羅斯地形整體上呈現為平坦的開闊狀態,所以俄羅斯的河流普遍又長又寬且沒湍流的阻礙。這樣的河流在俄羅斯向西伯利亞擴張的早期歷史階段是相當適合作為貿易、殖民的通道的。在烏拉爾山脈以西分布著德涅斯特河、第聶伯河、頓河、伏爾加河等主要河流,在烏拉爾山脈以東分布著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這些交叉縱橫的河流及其支流構成了一張穿越歐亞大平原的天然的交通網。這不僅大大便利了俄羅斯人向東推進的軍事行動,同樣也利于俄羅斯人在當地展開貿易和移民活動,從而鞏固自己的占領區。地形和氣候上的相似性又催生了土壤和植被的相似性:整個俄羅斯國土分布有四種主要的土壤植被帶:沿北冰洋海岸分布的是凍土帶,凍土帶的南面是森林帶,再往南則是草原帶和沙漠帶。俄羅斯四大主要植被帶中最大的森林帶寬600至1300英里、長4600英里,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大面積的森林帶使向西伯利亞擴張的早期俄羅斯征服者得以在不失去熟悉的保護性覆蓋物的情況下穿越整個歐亞大陸。
大約和林則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國圖志》同時代還有一部系統介紹世界各國概況的作品就是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在這部書中徐繼畬對俄羅斯的領土擴張有這樣一番記載:首先他指出俄羅斯是“外徼第一大國。彼所有者多北裔窮荒之土,其東部層水積雪,草不繁,牲不育,不可游牧,故漠北諸部棄而不居,俄人得之,政其皮、礦其利,所謂人棄我取,非力能驅除而據為己有也“。這段話的大致意思就是:俄羅斯的國土主要集中在北方高寒地帶,工農業水平落后,甚至就連漠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難以在此生活,因此當地只生活著一些最為原始的漁獵采集部落,俄羅斯得以較為容易地征服廣袤的領土,然后通過這些地區的皮毛、礦物獲取利益。從俄羅斯的地圖上可以明顯看出:俄羅斯絕大部分領土位于亞洲,然而俄羅斯卻是一個歐洲國家。這是因為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盡管面積相對較小,卻集中了俄羅斯絕大部分人口和工業區。相比之下幅員遼闊的西伯利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煙稀少的地區。時至今日占俄羅斯國土面積四分之三左右的西伯利亞地區卻只分布著俄羅斯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就是這四分之一的人口還分別屬于上百個不同的民族,可想而知每個民族的人口都很少,根本無法和歐洲部分的俄羅斯族相比。當俄羅斯人向西伯利亞擴張時當地的土著民族絕大多數都還處于原始的漁獵采集文明階段,根本不是已開始使用火繩槍等熱兵器的俄羅斯人的對手。
俄羅斯的開闊地形固然利于俄羅斯的征服擴張,然而這樣的地形也意味著當俄羅斯遭遇其他國家入侵時其實是無險可守的。俄羅斯克服這種地理缺陷的辦法就是通過擴張領土增加戰略縱深:1812年5月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率領使用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結果俄羅斯人憑借自己遼闊的戰略縱深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盡管拿破侖攻占了莫斯科,可隨著戰線的延長就使軍隊的補給日益困難,俄國人趁機利用自己對天氣和地形的熟悉發起反攻。二戰中納粹德國盡管在蘇德戰爭前期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遭到破壞,但仍能憑借遼闊的戰略縱深與德軍周旋并逐漸將戰局扭轉。為什么拿破侖和希特勒能在戰爭初期如入無人之境一般長驅直入呢?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羅斯在地理上缺乏天然的地緣屏障,因此難以憑借天險構筑防御工事阻擊敵軍的深入。然而由于俄羅斯領土極為廣袤,所以即使是在缺乏天然屏障的條件下單純隨著距離的增加就使敵軍的后勤補給必須承受難以克服的壓力。當莫斯科大公國蝸居在東歐平原時就對自己無險可守的地理狀態充滿了不安全感,隨之催生了一種強烈的擴張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俄羅斯是用領土擴張帶來戰略縱深彌補自己缺乏天然地緣屏障這一地理狀態上的劣勢。當然俄羅斯的地理劣勢不只是缺乏地緣屏障,事實上俄羅斯還存在氣候嚴寒、缺乏出??诘鹊乩砣毕?,而這些因素也都成為了推動俄羅斯領土擴張的動機。
地處高緯度帶的俄羅斯氣候嚴寒,這對工農業生產建設是極為不利的:1954年到1958年期間在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經濟政策下政府投入了67億盧布并動員了數十萬志愿者到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開墾了4000萬公頃的土地。然而西伯利亞地區盡管地域遼闊、土地肥沃,可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墾荒所實現的糧食增產極為有限,更糟的是墾荒導致當地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到60年代初隨著墾荒區風沙侵蝕的日益嚴重使幾十萬公頃新開墾的土地遭到了破壞。在俄羅斯歷史上的早期擴張階段人們當然不知道未來會有個叫赫魯曉夫的人玩這么一出,但當時的人肯定知道在嚴寒的氣候條件下他們的莊稼地里收獲有限,所以向南方溫暖地帶擴張就成為俄羅斯歷史的一條主要發展脈絡。如果說向南方溫暖地帶擴張是俄羅斯歷史的一大發展脈絡,那么俄羅斯歷史的另一主題就是獲取出海口:和我國康熙皇帝大致同時代的俄國彼得代帝登基時俄羅斯是一個實際上的內陸國家。這時的俄羅斯盡管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然而這些海岸線均位于北冰洋沿岸,在那個缺乏破冰技術的年代這樣的航線利用價值并不大。彼得大帝為俄羅斯制定了爭取出海口的既定國策:1695年春彼得大帝親率3萬大軍遠征土耳其,由于缺乏艦隊而失敗。1696年彼得大帝在效法西歐創建新式海軍后再次出征土耳其,這次他成功征服了亞速夫地區。1700年彼得大帝迫使土耳其以簽訂和約的形式承認俄國對亞速夫的占領,但黑海海峽的制海權仍掌握在土耳其手中。盡管對土耳其的戰爭沒能實現打通黑海出海口的目標,然而在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戰爭中彼得大帝拉攏波蘭、丹麥等國戰勝了瑞典,占領了芬蘭灣、里加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彼得大帝在新占領的波羅的海出??诮⒘硕韲男率锥际ケ说帽?。彼得大帝為俄羅斯奠定了同時想到打開太平洋出???,向南打通黑海出??谀酥吝M入印度洋的宏大目標,而后來俄羅斯果然就沿著彼得大帝設定的目標進行擴張。俄羅斯盡管對出海口夢寐以求,但俄羅斯本質上是以陸權擴張的方式獲取海權:俄羅斯并不像西歐列強那樣走的是海外殖民的路線,而是走的陸上擴張路線。通過向沿海地區擴張而不是越過海洋去打造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是俄羅斯和西歐列強擴張方式的一大顯著區別:在這種擴張模式下新擴張的地區和本部在地理上始終是毗連的,從而利于俄羅斯強化對新擴張地區的控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