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一年這一年,身處關外的建州部女真人努爾哈赤用父祖留下的十三副鎧甲和幾十人起兵,正式開始他統一女真,乃至奪取天下的征途。而就是在這一年,努爾哈赤的妻子佟佳氏給他生下了第二個兒子,努爾哈赤給這個兒子取名代善,誰都沒想到代善屢立奇功,后來成為大清第一親王,罕見的形成了一門三個鐵帽子王的成就。
代善畫像
由于這個時候的努爾哈赤還是個小人物,雖然已經起兵,但是這個時候他還是在白山黑水間和同為一族的女真人拼命,隨意對于代善的童年自然不會有任何記載,只知道這個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母親的去世對代善是個重大打擊,由此他失去了最重要的外援,從而造成他在日后諸兄弟間處于一種被孤立的狀態,步步走錯最終無緣至尊的地位。
努爾哈赤出身建州的一個小酋長家庭,地位并不高,再加上父祖都被殺了,自然沒有多大的實力,所以他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兄弟子侄,大家抱團打天下。因此代善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和哥哥褚英一起和父親上戰場了,攻打哈達、輝發、葉赫等女真部落,由于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因此論功行賞被封為了貝勒。
后金與明朝
代善不光勇猛而且善用腦子絕不是一個莽夫。后來代善跟隨兄長褚英還有叔叔舒爾哈齊一起領兵去收編東海女真的一歸順部落,在夜里回師的途中,舒爾哈齊因為軍旗由熒光認為不祥,估計是不知道在哪粘上的磷火,但是古人迷信,尤其是軍旗更是不能有半點差錯。因此舒爾哈齊主張停止進軍,可是代善認為沒什么堅決進軍,結果中體遇到了烏拉部的埋伏。
烏拉部人數眾多,而且居高臨下,準備擊潰代善等人的隊伍。建州人數少,而且此刻都有膽怯之意。這個時候要是軍心散了,那就真的是死無葬身之地了。于是代善站了出來,他對著自己的士兵大喊,表示雖然父親努爾哈赤不再,但是我們能打敗他們。烏拉部就是我們的手下敗將,他們的首領還被我們俘虜過,這種人帶兵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聽過他的一番鼓舞,之前害怕的建州軍迅速安定下來。
隨后代善制定計劃,決定智取烏拉部,他們出其不意攀巖而上,面對突然而來的建州部,原本準備沖下山砍人的烏拉部人一下子慌了,代善首當其沖,第一個沖上去將烏拉部帶兵首領博克多斬首,首領死了,下面的士兵自然無心再戰,最后被建州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代善以少勝多的大敗烏拉部的消息傳到父親耳朵里,讓努爾哈赤很高興,于是他特意賜給兒子一個稱號古英巴圖魯(巴圖魯是滿蒙語言中勇士的意思,這個稱號可不是隨便給人的,只有立下大功才能得到,整個清朝也沒幾個人正式得到這個稱呼。)
然而就在代善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對他是一個嚴重打擊,并且把他推到了前臺成為眾矢之的,這件事就是褚英的死。
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為人作戰勇猛,善于謀劃,是個打仗的好手,因此被努爾哈赤信任,先后被授予“洪巴圖魯”和“阿爾圖圖門”的稱號,前者是勇士,后者是足智多謀,并且把他視為自己的繼承人。
或許是母親過早去世和父親常年在外征戰疏于管教,成年的褚英為人脾氣暴躁陰晴不定并且十分殘暴,傲慢無禮,而且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將跟隨努爾哈赤打天下的功臣和自己的弟弟們得罪一個遍。
因此為害怕褚英,努爾哈赤的其他兒子聯合他最信任的五位大臣一直狀告褚英要造反。
鑒于群情激憤,努爾哈赤只能下令把褚英關了起來。沒想到褚英被關起來后沒有絲毫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在牢中詛咒兄弟和大臣,并且揚言一旦他繼位,一定要殺死那些兄弟和大臣。努爾哈赤自然不想自己一手創建的基業被這樣一個兒子敗掉,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人骨肉相殘自相殘殺,于是他下令處死了褚英。
褚英死后,處于次子地位的代善脫穎而出。代善為人隨和,戰功顯著,在努爾哈赤看來是理想的繼承人,于是在自己建立后金稱大汗后,代善被封為和碩貝勒,位居四大貝勒之首,通稱大貝勒,并且八旗中正紅鑲紅兩旗都由他和他的兒子掌管,真的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并且努爾哈赤公開說:“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指代善)收養。”不出意外的話,代善繼承努爾哈赤的汗位板上釘釘了,可是誰知道最后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實代善從褚英死的那一刻就成了全部兄弟的敵人,他的一舉一動都被諸位兄弟監視,大家都想從他身上尋找出破綻從而一舉將他扳倒自己取而代之,然而代善卻沒想這么多反而不知檢點我行我素,最終被人抓到了把柄,從而引起努爾哈赤大怒,失去了繼承人的地位。
努爾哈赤
第一件事是一件桃色緋聞。努爾哈赤常年在外征戰,而且后金剛剛建立,家國一體,所以努爾哈赤將治理國家內政和管理第一家庭的事務都交給了代善。此時努爾哈赤的正妻大福晉名叫阿巴亥,她比努爾哈赤小三十多歲,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就是后來有名的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家國不分,代善處理政務和家務自然要和大福晉接觸,兩個人多次見面并且年紀相當,于是有關二人有私情的消息就傳了出來。這件事于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不久努爾哈赤一個妃子向努爾哈赤告發了這件事。
努爾哈赤十分生氣,于是下令調查,但是調查結果也就是兩個人見面和大福晉給代善送吃的,別的證據沒有。而且鑒于這是家丑不能外傳,努爾哈赤只能訓斥了代善一頓和讓大福晉出宮了事(后來又給接了回來),這件事雖然不了了之,但是代善從此在努爾哈赤心中形象大損,逐漸被懷疑。
不久之后發生的另一件事則徹底毀了代善。代善有兩個兒子名叫岳托和碩托,都是代善前妻所生。代善的后妻不喜歡他們兩個尤其是碩托,多次在代善面前詆毀二人。說的長了,代善也不喜歡他們兩個,努爾哈赤建國后給自己的兒孫們分封土地建造府邸,代善看到兒子岳托的地方好就想把地方霸占過來,可惜岳托仗著是爺爺給的地方就是不給,于是代善很生氣,他就對岳托碩托兄弟兩個進行虐待并且多次在努爾哈赤面前舉報碩托很有可能背叛咱們投奔明朝,還是早點把碩托殺了吧。
努爾哈赤很驚訝,這居然是一個父親說的話。雖然他也殺了自己的兒子,但是褚英眾叛親離沒有辦法自己才下的命令,你代善怎么平白無故就要殺兒子。
努爾哈赤自然不會就這樣殺了自己的孫子,于是派人調查,結果碩托叛逃沒調查出來,反而查出了代善聽信后妻的讒言虐待兒子的丑聞。
努爾哈赤大怒,他找來兒子 當眾痛罵:“你也是我前妻的兒子,我虐待你殺你了嗎?相反我還很信任你,你怎么可以聽信后妻的話虐待孩子。”之后傷心的努爾哈赤親自主持讓孫子岳托和碩托同代善分家,并且他宣布代善不再是自己的繼承人。
代善害怕了,他想起了大哥的下場,被廢后被處死,他不想落一個相同的下場,他要向父親表示自己改過的決心和忠心,于是他回家就殺了妻子。
代善的這個舉動使努爾哈赤大怒,他雖然痛恨代善和后妻的行為,廢掉代善繼承人的地位,并不表明他要殺了代善。而代善手刃妻子這表明了代善骨子里和褚英一樣殘忍,這樣的人絕不能成為自己的繼承人。
代善的一些系列昏招徹底遠離了后金汗位,同時也遠離了自己的兄弟和大臣們,逐漸成為一個另類,不過努爾哈赤還是給這個兒子保留了最后的意思尊嚴,大貝勒的爵位和兩紅旗還在代善的手中,他的權勢依然很大。
努爾哈赤死后,因為他沒有明確繼承人,因此對于誰來當下一任后金大汗整個后金產生了分歧,努爾哈赤死后,多爾袞兄弟繼承了他的兩黃旗的兵力,而握有兩白旗的皇太極也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
代善此時任然是大貝勒并且手中握有兩紅旗的兵力,他要是爭奪皇位依然可以,不過代善并沒有去爭奪皇位。或許代善知道自己已經被父親廢掉了繼承權,即使奪取汗位也不會爭取到眾人支持,到頭來可能連命都保不住,而且還會引起后金汗位的戰爭,極有可能會把父親一生的基業毀掉,因此他放棄了爭奪皇位,同時他的兒子也勸說他不要爭奪汗位,支持四貝勒皇太極只有這樣才能保住他們這一支的榮華富貴。
皇太極
代善思前想后最終決定支持皇太極,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對的,大部分人都支持皇太極,于是皇太極成為后金新的大汗。為了表示感激,皇太極下令讓三位兄長和自己并排而坐,這一刻代善達到了人生頂點。
不過這榮耀是短暫的,皇太極要的是唯我獨尊,天無二日,自然不希望和別人一起接受臣民的膜拜,否則的話這個大汗當的有什么意思,因此從即位開始,他就尋找機會將自己的這三位兄長除掉。
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因為能征善戰被努爾哈赤信任,和自己的兒子排在了一起,但是阿敏的父親舒爾哈齊因為背叛努爾哈赤被囚禁致死,所以阿敏對努爾哈赤心中一直有一股怨氣,并且這次擁戴皇太極,自認為有功,逐漸的不把皇太極放在眼里,甚至于有了另立山頭的心思,因此阿敏成了皇太極第一個處理對象。
而阿敏也不檢點,皇太極想處理他,他自己把“罪證”送上門來。在出征朝鮮達到目的后,阿敏居然想留在朝鮮不歸。后來攻打明朝,阿敏居然放棄永平等城池,這讓皇太極大怒,他馬上以此為借口將阿敏抓了起來,然后囚禁致死。
二貝勒完了,三貝勒莽古爾泰打仗是把好手,但是為人脾氣暴躁,對皇太極一直不滿,擁戴皇太極之后,也不把皇太極放在眼里,甚至于兩個人因為言語爭執,拔刀相向。雖然莽古爾泰不可能殺了皇太極,但是在君主面前動刀這也是大不敬。之后皇太極召集相關人等對莽古爾泰進行了批判,雖然沒殺了他,但是莽古爾泰從此退出了后金執政者行列,最后郁郁而終。
此時后金只剩下了代善這個可以和皇太極并排而坐的大貝勒。
代善也不是傻子,他自然不會等到讓別人來收拾自己,于是主動放棄和皇太極平起平坐的特權,這樣皇太極終于實現唯我獨尊了。
隨后代善仍然奮戰在一線,帶兵作戰為后金開疆拓土,但是他仍然是皇太極的心腹大患。他作為大貝勒,努爾哈赤的次子,這個名號就是威脅,就算代善自己沒有這個心思,也難保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他,為此皇太極必須處理代善。
天聰九年五月。努爾哈赤的女兒哈達公主莽古濟被揭發和同母兄弟莽古爾泰等人造反,被老弟皇太極處死,皇太極借這個機會興起一場鏟除宗室異己的大案。在調查中,代善之前曾經宴請過莽古濟并且饋贈錢財的事被揭發了出來,其實這就是欲加之罪,代善宴請妹妹送錢給妹妹完全是出于親情,本沒有別的想法,但是在這個時候就成了罪證了。
皇太極當面質問代善是和居心,代善自然無法回答。隨后皇太極將這件事交給了諸貝勒大臣開會討論。
結果自然是代善有罪,懲罰結果是革去大貝勒,免去和碩貝勒,消減十牛錄人口。
皇太極要的是代善威望掃地,并不想殺了他,于是他表示自己寬大,只革去大貝勒頭銜作為懲罰。
經過這一場冤案,代善徹底明白了自己的地位,絕對不敢再擺老大哥的譜,乖乖的聽弟弟的話。
不久之后,皇太極在出征林丹汗的時候意外得到一方玉璽,于是皇太極決定改稱皇帝,國號改為“清”,代善主動帶領其他宗室成員勸進。
當所有人表示對皇太極的忠心的時候,皇太極表示代善年老就不用了。代善卻堅決參加并且發誓自己要是有異心不得好死。
代善的表態讓這個時候的皇太極很滿意,于是他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他的兒子岳托因為戰功被封為和碩成親王,并且賜予世襲罔替的待遇。一門兩個親王,而且都是世襲罔替,可以說代善這一門達到了輝煌。
皇太極的冊封完全是因為戰功,他本心并不想讓代善這一門如此輝煌。在四個月后,皇太極就抓到了岳托的把柄,直接將他降為了貝勒,隨后又追究當年征討朝鮮這些人的罪行,代善自然難逃,雖然沒有被免去爵位但是被重重的羞辱了一番。
對這一切代善都只能默默的忍受,否則的話只有死路一條,從此當年那個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的代善沒有了,只有一個退居幕后不管事的王爺代善了。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死去,因為他沒有立太子,因此清朝一時陷入了無主的狀態。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手握父親的正黃鑲黃兩旗的實力,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擁有正白旗和支持者多鐸的鑲白旗,二人旗鼓相當,誰都想當這個皇帝,但是誰也無法戰勝對方,因此清朝極有可能分裂或者內斗從而元氣大傷。
多爾袞
在他們之外還有一個有力的競爭者就是代善,他擁有兩紅旗的實力,但是他經過這些年皇太極的整治,已經沒有了當年爭奪天下的野心了,他不想當皇帝,也不想看著父親創下的基業在這個時候毀于一旦。
皇太極死后,整個清國,資歷最老地位最高的就是代善了,于是他出面召集所有人要采用和平的辦法解決這次皇位爭奪。
代善的面子自然不能不給,不過整個會議也是劍拔弩張。兩黃旗堅決要求立皇子也就是豪格,兩白旗堅決要求立多爾袞,代善一直處在其中發揮調節緩和的作用。
經過激烈的討論,在代善的調解下,多爾袞看出自己和豪格都不可能當皇帝,于是說出一個折中方案,就是立皇太極第九子當時六歲的福林,自己和濟爾哈朗輔政。
這個方案大家都比較滿意,于是皇位落到了福臨手中。而一直發揮調節作用的代善則被拋在了一邊,不過代善并不在意,而是召集大家立誓昭告天下讓福臨即位,改年號為順治。由于代善的努力清朝避免了分裂或者亡國的危險
就在這個時候明朝在李自成的打擊之下滅亡了,多爾袞帶著大軍進入了關中,開始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而代善此時已經被多爾袞排斥在政權之外,根本就沒有他發揮的余地。不過代善這個時候就算想做貢獻也沒用了,他的年紀太大了,已經無法在沙場馳騁。不過在家閑居的代善卻遭遇了一起殘酷的悲痛。他之前一直看不上的兒子碩托和孫子阿達禮依附于多爾袞,他們密謀擁立多爾袞為皇帝,遭到舉報,他們最后被處死。代善看著兒子孫子被處死卻不能相救,可見他當時是實在沒有辦法了。
順治五年代善在北京的禮王府安然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后人
代善的爵位是親王,而且是世襲罔替,也就是說他的后人世世代代都是親王,不會降級。代善死后,他的前六個兒子死了以及其他原因無法襲爵,王位由第七子滿達海繼承,并且改稱號為巽親王。
不過滿達海的這個巽親王傳給兒子就被廢了,順治剝奪了滿達海和他兒子常阿岱的爵位,改由代善的孫子,也就是代善最小的兒子祜塞的兒子杰書繼承,并改封號為康親王。他就是金庸《鹿鼎記》中出現的康親王。
杰書可以說是繼承了代善能征善戰基因的最后一人,三藩之亂,他受到康熙的重用,被封為征南大將軍,平定浙江福建破事耿精忠投降,同時大敗鄭經,可謂戰功赫赫。
康親王的爵位傳到乾隆年間的永恩的時候,乾隆帝追年開國功臣,命康親王恢復禮親王的封號。
永恩的兒子名叫昭梿,這個人因為濫用刑罰等等原因被廢,后來寫了一本書叫做《嘯亭雜錄》,對研究清朝有很重要的意義。
禮親王傳到世鐸的時候,清朝已經是殘燈末廟,朝不保夕。世鐸這個人雖然備受重用作到軍機大臣的職位,但是年老昏聵,什么都不知道,居然鬧出向人咨詢外國下不下雪的笑話。他一直活到清朝滅亡,在民國二年去世。至此禮親王一系也就隨之不再存在,即使之后有幾位禮親王承襲,那不過家族內部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