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國,周天子形同虛設,各諸侯國之間爭戰不休,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而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周朝實行的分封制。那么,周朝為何要實行分封制?任何事情的發生,必然會有相應的背景;任何制度的出臺,必然會有相應的目的。
周朝當時屬于新興政權,面對的形勢極其復雜,有來自外部的因素,也有來自內部的因素,如果處理不好,周朝堪憂,所以周朝必須出臺一些好的政策來應對,分封制只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政策之一。周朝統治者的原意是通過分封制"解決一些問題,達到一些效果",至于后面春秋戰國的事情,他們當真是難以預見。
春秋初期的諸侯國形勢圖
一、 分封制的背景
1、 力有未逮
倘若不是商紂王處置失當,周武王其實是很難成功滅商的。商朝享國五百余年,所積累的實力實非周武王可比。周武王繼位之后,大力搞建設,用了九年的時間做準備,方才邁出滅商的腳步,在孟津搞了一場"孟津之誓"。當時參加的大小諸侯有八百之多,氣勢直沖云霄,周武王的本意是通過此次行動來檢驗一下自己的發展成果,試探一下商紂王的反應,順便看看有沒有可趁之機。
然而他在了解到商朝有了準備之后,覺得己方勝算不大,只好率軍回返。直到兩年后,商朝朝中生亂,主力軍隊又滯留在東南與東夷作戰時,周武王才覺得有了勝算,他召集參與"孟津之誓"的各路諸侯,一起直撲空虛的朝歌。紂王措手不及之下,商朝宣告滅亡。
牧野之戰前的形勢圖
周武王不僅滅了商朝,還趁勢滅了很多親附商朝的方國,導致黃河中下游一帶出現很多的權力真空地帶,再加上商朝的殘余勢力依然不小,周朝的安危實難保障。周王室畢竟是起家于商朝的邊陲之地,陡然間擁有了比商朝還要大的疆域,相應的軍隊、官員都顯得力有未逮。
據史料所載,西周的軍隊主要由兩支,分別是駐防在鎬京的"西六師"和朝歌的"殷八師"(后來換防至洛邑,又稱"成周八師"),每師約三千余人,加起來也就四萬兩千余人,而商朝進攻東夷的主力軍就超過了十萬之數。再加上當時社會生產力較低、交通條件較差,僅靠周王室自身的力量,要想有效管理一個比商朝更大的疆域,沒有好的制度,很難!
商朝疆域圖
2、 宗法制的發展
夏啟繼承禹之位,建立夏朝,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夏朝雖有兄終弟及,但更多的還是父子相傳,這種傳承制度奠定了宗法制的基礎。夏朝中康失國時,少康借助宗親之力復國,隨后分封了曾經幫助他的宗親為諸侯,這些諸侯在分享君主給予的統治權時,還擔起了為君主效力的責任和義務。
這種模式實則就是宗法傳承制度的發展,君主在繼承父輩的特權地位后,還需按照血緣關系的親疏將部分權力分配給宗族中的其他成員。不僅君主,其他的奴隸主們也會在宗族內部按照血緣關系進行權力與財產的分配,并明確各宗族成員的權利與義務。
周朝疆域
商朝建立之后,因為常常出現弟繼兄位,所以有人認為宗法制和商朝沒什么關系。實則不然,首先,兄弟之間的傳承也是在宗族內部傳承;其次,就算是兄終弟及,商朝也講究一個兄在,弟不得立,這依然在血緣基礎上建立的秩序;最后,商朝也是在發展的,到了后期,商朝的宗族組織體系已經很完善,有直系、旁系之分,有嫡子繼位、庶子分封。
周朝的前身,周部族原本是商朝的一個方國,內部的傳承秩序同樣是依托于血緣關系的親疏,文王繼承的是他父親季歷之位,武王繼承的是文王之位。與此同時,武王滅商的核心力量來自于宗族,故而,他在滅商之后是有必要將部分權力分給宗族成員,比如他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等都是在他手上被分封的。
周文王畫像
二、 分封制的目的
1、 獎賞軍功,屏藩王室
周滅商,本就是以弱勝強,若非有各路諸侯、宗族兄弟和一眾文武大臣相助,實難成功。那么周朝建立后,對于這些周朝的開國功臣將予以什么樣的回報呢?縱觀歷史,勝利者因為蛋糕沒分好而淪為失敗者的例子比比皆是。
付出和回報如果不成正比,那些開國功臣必然心生不滿,對于新生的周朝來說,將會是莫大的危機。現在很多人常常有一種"送禮難"的感覺,送禮不就是送出禮物嗎?這有何難?然而"送禮"需和"收禮"匹配在一起,才能發揮作用,那么難點就來了,"禮"如果不是別人想要的"禮",別人就很難"收禮"。

姜子牙輔助周武王滅商
道理是一樣的,周天子需要弄清楚功臣們內心里真實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方能避免和功臣們產生矛盾。眾所周知,西周是奴隸社會,那么對于奴隸主們而言,什么才是最有價值的?無疑是土地和人口。金錢賞賜只是一時的財富,而土地和人口卻是取之不盡的財富。尤其是當初參與"孟津之誓"的那些諸侯,他們本來就是一方之主,如果只是用金錢來打發他們,他們能背棄殷商而盟周,難道就不能再次背周嗎?
另外,周朝初建,府庫又能有多少財富?而土地就不一樣了,不說已經征服的土地,還有很多夾雜其中的大量未征服的土地,都是可以用來作為賞賜的。故而,周武王選擇了"裂土分封",不僅可以讓受封之人感恩戴德,還可以讓他們成為周王室的屏障,繼續征服那些未征服的地區。

周公旦勞苦功高
2、 鞏固政權,強化王權
商朝雖滅,但是遺民眾多,而且這些遺民對于周朝的認同感并不強烈。對于周朝初期的統治者來說,天下是打下來了,但是要想民心向周,實在是任重而道遠,總不能像打天下一般靠武力吧。周武王當真是高明,他采用了以殷治殷的方式,分封以紂王之子盤庚為代表的商王室后裔為諸侯。
如此,商朝遺民們短時間內就不會因為對周王室的不信任而生亂,只要再做一些布置,待時間一長,遺民們的那顆向商之心自然會淡化,后世一般稱這種方式為"溫水煮青蛙"。

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圖
周朝在還是周部族的時候就頗為重視民心,和商朝的"崇神"不同,周部族"崇人",這也是周能取代商的一大原因。正因為有這種思想基礎,周朝初期的統治者深知天下能否安定,皆系于"人",而"人"的核心就是"人心"。那么"人心"又是什么?"人心"就是"人"對周朝的認可之"心"。既然紂王無道、無德,那么周王室就必須要有"道"、有"德",如此才能得到"人心"。
在當時的條件下,信息傳遞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周天子要想盡快讓天下人感受到周王室的"道"和"德",就只能走捷徑,比如將神農氏、黃帝、堯帝、舜帝等這些上古明君的后裔分封為諸侯,既能夠向天下人展示出周王室治理天下的"道",也能讓天下人感受到周王室的"德"。

諸侯國的“拓荒”能力
結語
周朝后來確實因為分封制而導致了天下混亂,但是分封制確實為周朝貢獻良多,比如讓周文化的輻射范圍更廣闊,讓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更有力度(相對商朝的方國分封制而言)等。歷史上像分封制這種先利后弊的例子很多,比如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府兵制、均田制等等。
究其原因,制度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問題,當問題解決后,制度未變,而時勢卻不斷在發生改變,再好的制度,一旦不合時宜,也會弊端突顯??偟膩碚f,周朝推行分封制是順勢而為,只不過后面形勢有變,分封制卻難以改變,方才讓分封制為后世所詬病。
參考文獻:
《史記》
《左傳》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