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材大概有《詩》、《書》和《論語》等儒家經典著作和其他一些道德修養方面的書。
荀子強調以儒經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在各門課程中,荀子把重點放在《禮》上,將其擺在首位。即使是讀經,重點應放在讀禮上。
孔子、孟子和荀子所主張的教學內容大體相似,都重視人的倫理道德的教育,而不重視生產技術方面的教育,這一直影響到二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偏重于道德教育的局面。
(二) 教學方法
1、 因材施教
孔子十分重視個別教育,注意觀察了解學生,用他關注學生的所作所為,了解學生的經 歷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孟子秉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還把因材施教的層次分為五等,即時雨化者,成德者,達財者,答問者和私淑艾者,他對因材施教的分析比孔子更加具體、詳細。
2、 啟發誘導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創啟發式教學法的教育家,他反對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主 張啟發學生自主的學習;孟子未留下啟發教學的直接論述,但他在日常說教中,時常用啟發的方式誘導人去自我感悟。
3、 循序漸進
孔子認為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人們的學習總是從無知到有知,從知之不多到知 之較多,不斷轉化和推進的過程;孟子提出學習必須“循序漸進”,他說,“流水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達”;荀子提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強調學習積累的重要性,指導學生要注意循序漸進,積少多,這都與孔孟的教育方法論是一脈相承的。
4、 學思行相結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提高,而行又是學與思的最終目的。孟子沒有關于學思結合的直接論述,但他現身說法,教導人要在學習中大膽思考,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與孟子相比起來,荀子卻重視“外求”,他在注重“思”的同時更注重“行”,他說,“吾曾終日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三) 師生觀
孔子是尊師愛生的典范,他曾虛心向很多人求學,對學生也及其關愛,他是我國歷史上 師德的風范,享有“萬世師表”的稱號,《論語》就是一部反映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親密融洽關系的記錄。
孟子尊師愛生方面的材料很少,這或許和他性格豪放,只著眼于社會大計有關。但他對先師孔子極為敬愛。由記載看,孟子的師生關系遠不如孔子密切,以致孟子曾慨嘆“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在先秦諸子中,荀子是最重視教師的,他把師提到與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天地君親師的思想就形成于《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