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內(nèi)容
孟子以培養(yǎng)大丈夫為己任,其人格特征是具備周天蓋地的“浩然之氣”,而“養(yǎng)氣”又是基于先天的良知,所以孟子不以規(guī)范、成形的六藝、六經(jīng)委具體教育內(nèi)容,而是以天地間一切事物均為“養(yǎng)氣”的原料。
他認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求人們不被文獻典籍束縛心靈,為敞開的胸懷來涵括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教育目的
孟子明確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倫”,并且通過:“明人倫”來服務于一定的政治。
所謂“人倫”就是關于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對關系,孟子要求做到: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倫”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關系,曾被人們普遍接受。在“五倫”中孟子尤其重視父子關系和兄弟關系,即“孝悌”之道,把二者做為人倫社會關系的基礎,并以二者為核心,建立了倫理道德體系--“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孟子重視孝悌之道的主要原因是想把國家統(tǒng)一,政治穩(wěn)定的基礎建立在血緣宗法關系之上,這顯然具有很強的道德至上主義。孟子希望通過理順人倫關系來固定國家關系,使統(tǒng)治者以善教輔善政。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又說:“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得民心則得民,得民則得天下,這是孟子的邏輯。孟子就是通過教育實現(xiàn)“明人倫”、“王天下”的目的。
“性善論”和教育的“內(nèi)發(fā)”作用
孟子的性善論,是一種天賦道德觀的理論,他認定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道德性。告子:“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曾針鋒相對的駁斥道:“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并據(jù)此創(chuàng)立了“良知良能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并認為這是人類區(qū)別于禽獸的天然鴻溝。即使說,舉凡人類,都具有四種“善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正因為有了這“四端”才是教育成為可能。
最可貴的事,孟子由此提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命題。他主張教育的基點是人人平等,而通達峰頂?shù)目赡苄砸彩峭瑯拥摹_@說法是對孔子“上智下愚”思想的補正。從而把“生而知之”和“困而不學”都納入教育對象的范疇。
由于人的善端“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教育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客觀實際,而是人的主觀差異。這種內(nèi)發(fā)教育作用論強調:教育必須從“本心”做起。
“寡欲”的道德教育論與“大丈夫”的培養(yǎng)目標
孟子也助長培養(yǎng)君子、圣賢。但他認為最值得稱道的是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種大丈夫,看重“舍生取義”,這與孔子“殺生成仁”的思想是相通的。但孟子更為看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特別肯定了人的進取追求精神。
大丈夫概念的提出,是針對當時士階層的人格缺失而言的。大丈夫的標準尺度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具體說就是:能否有效的排斥自身物欲的煎迫,能否清心寡欲的面對人生。孟子的大丈夫要有這種“克己”的精神:“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教育方法
就教育方法而言,如果說孔子倡言的是“啟發(fā)式”,那么孟子主張的就是“存養(yǎng)式”,而荀子的是“積漸式”。
孟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善的,在人的心性中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德之端,那么教育就應該保持并發(fā)展這一善性。人后來之所以會變得邪惡,是因為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良心”。要培養(yǎng)和擴充本性之善,首先要把失散的良心找回來。孟子認為:“學問知道屋塌,求其放心而矣”。保存“良心”和擴展“善端”,這一教育宗旨就決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養(yǎng)式”的。他認為存養(yǎng)善心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物質欲望。他指出,由于人體器官在白天活動中最易受到出發(fā)而產(chǎn)生欲念,所以主張“存夜氣”,就是要求人在夜里和黎明時做內(nèi)省的工夫,使在白天被蒙蔽和擾亂的本心得以恢復良善和平靜的狀態(tài)。他認為“夜氣不足以存,則違禽獸不遠矣”。如果說“寡欲”的方式是使人的力量向內(nèi)收斂,是保存本性的功夫,那么“養(yǎng)氣”的方式則使人的主體力量向外擴展,是發(fā)揚本性的功夫。
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內(nèi)容
孟子以培養(yǎng)大丈夫為己任,其人格特征是具備周天蓋地的“浩然之氣”,而“養(yǎng)氣”又是基于先天的良知,所以孟子不以規(guī)范、成形的六藝、六經(jīng)委具體教育內(nèi)容,而是以天地間一切事物均為“養(yǎng)氣”的原料。
他認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求人們不被文獻典籍束縛心靈,為敞開的胸懷來涵括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教育目的
孟子明確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倫”,并且通過:“明人倫”來服務于一定的政治。
所謂“人倫”就是關于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對關系,孟子要求做到: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倫”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關系,曾被人們普遍接受。在“五倫”中孟子尤其重視父子關系和兄弟關系,即“孝悌”之道,把二者做為人倫社會關系的基礎,并以二者為核心,建立了倫理道德體系--“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孟子重視孝悌之道的主要原因是想把國家統(tǒng)一,政治穩(wěn)定的基礎建立在血緣宗法關系之上,這顯然具有很強的道德至上主義。孟子希望通過理順人倫關系來固定國家關系,使統(tǒng)治者以善教輔善政。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又說:“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得民心則得民,得民則得天下,這是孟子的邏輯。孟子就是通過教育實現(xiàn)“明人倫”、“王天下”的目的。
“性善論”和教育的“內(nèi)發(fā)”作用
孟子的性善論,是一種天賦道德觀的理論,他認定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道德性。告子:“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曾針鋒相對的駁斥道:“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并據(jù)此創(chuàng)立了“良知良能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并認為這是人類區(qū)別于禽獸的天然鴻溝。即使說,舉凡人類,都具有四種“善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正因為有了這“四端”才是教育成為可能。
最可貴的事,孟子由此提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命題。他主張教育的基點是人人平等,而通達峰頂?shù)目赡苄砸彩峭瑯拥摹_@說法是對孔子“上智下愚”思想的補正。從而把“生而知之”和“困而不學”都納入教育對象的范疇。
由于人的善端“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教育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客觀實際,而是人的主觀差異。這種內(nèi)發(fā)教育作用論強調:教育必須從“本心”做起。
“寡欲”的道德教育論與“大丈夫”的培養(yǎng)目標
孟子也助長培養(yǎng)君子、圣賢。但他認為最值得稱道的是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種大丈夫,看重“舍生取義”,這與孔子“殺生成仁”的思想是相通的。但孟子更為看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特別肯定了人的進取追求精神。
大丈夫概念的提出,是針對當時士階層的人格缺失而言的。大丈夫的標準尺度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具體說就是:能否有效的排斥自身物欲的煎迫,能否清心寡欲的面對人生。孟子的大丈夫要有這種“克己”的精神:“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教育方法
就教育方法而言,如果說孔子倡言的是“啟發(fā)式”,那么孟子主張的就是“存養(yǎng)式”,而荀子的是“積漸式”。
孟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善的,在人的心性中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德之端,那么教育就應該保持并發(fā)展這一善性。人后來之所以會變得邪惡,是因為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良心”。要培養(yǎng)和擴充本性之善,首先要把失散的良心找回來。孟子認為:“學問知道屋塌,求其放心而矣”。保存“良心”和擴展“善端”,這一教育宗旨就決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養(yǎng)式”的。他認為存養(yǎng)善心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物質欲望。他指出,由于人體器官在白天活動中最易受到出發(fā)而產(chǎn)生欲念,所以主張“存夜氣”,就是要求人在夜里和黎明時做內(nèi)省的工夫,使在白天被蒙蔽和擾亂的本心得以恢復良善和平靜的狀態(tài)。他認為“夜氣不足以存,則違禽獸不遠矣”。如果說“寡欲”的方式是使人的力量向內(nèi)收斂,是保存本性的功夫,那么“養(yǎng)氣”的方式則使人的主體力量向外擴展,是發(fā)揚本性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