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做作業,主要是為了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
教師布置作業既是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又是為了了解自己教學的情況……
我們下基層學校聽課和檢查教學工作時發現,各初中各學科作業布置不統一、不規范。有多有少重復類型較多,整體作業量過大,加重了初中生的課業負擔。
一、作業布置與批改的現狀
1、反饋時間過長
對作業施行批改的周期過長,反饋時間短則兩三天,一般為四五天,長的竟達一個星期。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正確的得不到強化,錯誤的得不到及時改正,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批改作業的信息價值,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
2、反饋信息量過小
由于教師作業批改時只是“蜻蜓點水”,簡單劃上對、錯號,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給每個學生的作業認真評論或改正。等作業發下,學生看到的只是對錯號,卻不明白錯因,如此反饋,信息量過小,作業利用價值不大。
3、校正措施不力
因為反饋時間過長,作業返回學生手中時,知識已學過幾天,加上課業負擔較重,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回頭復習舊課以及校正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就開始做新作業,形成了問題遺留,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學習。對于做錯題的同學只是泛泛要求其改正。至于有多少同學做錯,錯誤類型有哪些,出錯的原因是什么,老師不去追究。導致錯誤的認識得不到及時糾正,變成遺留問題,失去批改作業的信息價值,影響后續知識的學習,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4、作業形同虛設
有的教師為了便于批改,片面追求作業的“質量”,應付上級檢查,多讓學生做一些訂正過的習題,甚至是抄寫例題,對學生來說,只是進行了知識的“搬運”。作業反而成了“負擔”,它的作用逐漸被單元過關所代替,失去了作業應有的價值,存在只講形式,不重效果的現象。
有一些老師布置作業量不足,有的老師布置過多,學校不得已規定了作業量;有的老師只布置,不批改;有的老師雖布置,讓學生批改;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處理,學校不得已規定了作業批改必須有記錄。
二、作業批改的功能
作業作為教學常規的重要環節,作為體現教學質量的載體之一,在檢查“教與學”的質量,發展學生智能,滲透德育,反饋教情、學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作業批改作為常規教學的重要環節,既是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又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及進一步升華所必須的手段。也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
通過作業批改,一方面教師可以從學生那里得到有關信息,把握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修正教學行為,確保后續教學的實效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輸出信息后,從來自教師的反饋信息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可以使自己剛產生的認識得到確定,從而促進知識的接收和強化,或及時矯正自己的認知偏差,變換思維方式和理解角度,改進自身的學習策略。因此,對錯的這種批改方式有助于師生雙方了解和分析教學成敗的原因,便于調整教學目標、進度和方法,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關于作業布置及批改建議
為有效解決初中生作業負擔過重問題,建議教育行政部門應制訂初中學校各學科布置作業的規定,明確規定初中各年級每天完成作業時間不能超過1.5小時。
(一)布置作業要求
1、符合課程標準和要求,有助于理解、記憶、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做到“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運用規律發展學生思維的作業,布置發現規律和總結方法的作業,布置拓寬視野、引導探究、提升能力的作業;不布置重復性作業,不布置處罰性作業,不布置占用時間多收獲不大的作業。作業可分為必做作業(全體學生)與選做作業(部分學生)。規定完成的作業符合學生一般水平,選做作業應有利于特長生發展。
2、注意作業的量要適度,多數課內訓練,當堂消化。每天的課外作業總量不超過1.5-2小時,要考慮學生承受能力與健康,要考慮學科平衡等諸多因素,堅持少而精,分層要求,要留給學生看書消化的時間。此外,應提倡我們的老師也做“下水”作業,以身示教。
根據有關研究和分析,在初中語文學科方面,作業將主要以課外閱讀、信息收集和摘抄為主,學生每天的作業量不能超過30分鐘;數學學科方面,書面作業每周可根據教學情況安排2到3次,不能超過4次,書面作業要求全面批改,學生每天的作業量也不得超過30分鐘;在英語學科方面,建議分層布置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習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作業內容要求講究實效,每天總量不能超過30分鐘,書面作業每周不能超過3次;理化每學科每天的作業量不能超過20分鐘,每周作業次數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安排1-2次,同時,這兩學科作業要注重課外實踐活動。
(二)批改作業要求
1、總要求
(1)對學生作業要嚴格規范要求。每次作業做到內容正確,步驟清楚,格式合理規范,字跡工整,獨立按時完成。
(2)學生作業要按時收交,認真批改,逐題批閱,不得用大對號√代替。準確評價,注意積極評價、及時評價。做到“四精”“五必”,四精即精選、精練、精批、精評;四必即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帶普遍性的錯誤要在課堂上集體訂正、講評,個別性的錯誤要求學生個別訂正,對訂正內容一定要及時檢查批閱,寫上“閱”字。
(3)正確使用批改符號。盡可能對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旁批糾正。所用批改符號注意體現尊重學生勞動成果,要注意研究用批改作業之美引領熏陶學生去追尋“美”。
√:解答題目全對,劃在題尾。
×:解答題目出錯,劃在題尾(線長不超
!:粗心大意造成錯誤,先在錯處劃上橫線,再添上感嘆號。
?:解題中某一過程不合理,先在有錯處劃上橫線,再添上問號。
作文、默寫作業打分百分制,其他等第評價分為“優”“良”“及格”“待努力”。
(4)作業批改形式以教師批改為主,少量輔以學生互批、自批等,但要求也要規范。(不提倡家長代替教師、學生批改作業)
2、分科批改要求
語文
(1)大作文每學期6-8篇,每篇作文教師都要仔細批閱。統一在第一頁右上角打分,有適當旁批,文后寫上教師評價、批閱日期。周記可打等第,也寫在第一頁右上角,文后輔之簡單評語,并在右下角寫上日期。教師批改要字跡端正,用字規范,杜絕錯字、別字。
(2)教材課后練習要求抄題;抄寫詞語以三遍為宜;補充習題也要認真批閱。除默寫作業打分外,其他作業可打等第,并要署上日期。每次作業下發后,要求學生及時訂正,教師及時批閱。
數學
(1)課堂作業:計算、化簡等作業要看清學生的每一步計算過程,絕不能只看答案,要在學生計算錯誤的地方作標注(符號見前面),以便于學生及時訂正。說理、證明等作業要認真批閱學生的每一步推理過程,要嚴格把握學生推理過程的合理性、邏輯性,對有些錯誤提倡面批。
(2)家庭作業批改:要求要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訂,要讓學生體會到回家作業與課堂作業一視同仁。
物理
(1)課本作業:凡填空題,選擇題直接做在書本上,可在課堂上處理,也可批閱;說理題、計算題等有選擇地做在簿本上,并全批。
(2)配套的輔導資料上的作業:直接做在輔導書上,并精選好習題布置作業,并全批。
(3)實驗冊作業:對重要實驗布置學生做,并對“WWW”欄中的題目進行精選,批改的范圍:對實驗結論、“WWW”中的部分題進行批改。
化學
(1)課本習題:依據習題特點,課堂鞏固及課后作業雙結合。
(2)拓展強化:有選擇地做但全批,訂正再批,有必要時個別講評。
(3)化學補充習題和化學實驗冊:選做全批。
(4)要求學生做好每一份作業,字跡工整,獨立思考,按時完成。教師及時批改,作業后面打上等第,寫上日期,可有適當評價,并及時檢查訂正作業,選擇性地講評作業錯例及典型解析。
英語
(1)練習本:用紅筆認真逐題批閱,仔細地找出每個錯誤,打×不能太大。除默寫作業可打分外,作業后要打上等第、署上日期,如有錯,需寫訂正。盡量對進步大的學生多寫鼓勵的話。
(2)練習冊:對需要的內容進行批改,要打上等第、署上日期。
思品、歷史、地理
(1)每周不少于二次作業,每次作業不超過20分鐘。每章結束后出一套過關題,全批全改。
(2)批閱后必須注有等第、批閱日期,可輔之以適當的評語。要批改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對學生作業中的錯題,要有訂正字樣,并及時批閱。
技能學科
音體美學科沒有書面作業,但有課前布置的搜集有關資料與課后訓練的任務,在課堂上展示后打等第。
綜合實踐課、地方課根據教材要求,安排撰寫調查報告、制作作業,根據情況打等第。
信息技術課在網上建立學生個人文件夾,學生將完成作業上傳后由教師打等第。
3、建立錯題庫
教師在每次作業批改時,要把學生最容易錯的題、錯誤率高的題摘記到教學后記,并就其內容精心設計,整理幾個不同版塊的錯題庫。教師在教完一個系列的教學內容后,把這些平時作業中易錯的題印發給學生,再次讓學生操練,然后教師逐項評講。這不僅是一次公開批改作業的過程,而且又是指導學生擺脫困境的過程,對提高教學質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系市教師進修學院中教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