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07-12-03 14:31
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人際關系的重要倫理規范,是華夏社會和炎黃子孫繁衍不息、繁榮昌盛、穩定統一的固有精神力量和倫理道德支柱。
團結友愛作為一種社會的公德和準則,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優良傳統。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愛人”的道德學說,奠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友愛互助、精誠團結的倫理思想基礎。孔子以后的名家大師諸多代表人物,在仁愛互助倫理道德方面又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補充、發揮和深化。像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得道多助”;諸葛亮提出“集眾思、廣忠益”,等等,使仁愛、互助、團結、協力成為維系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公德準繩和行為規范,并逐步發展成為倫理道德理論體系。
團結友愛作為一種優良的道德思想和行為,表現于社會歷史生活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如在兄弟之間,骨肉相依、同命相連、相儒以沫;在朋友之間,親如手足、休戚相關、患難與共;在君臣之間,君明臣賢、肝膽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平等互助、友好往來;表現在人與自然之間,厚德載物,包容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遵循自然規律,保持生態平衡,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并存。
毛主席講“仁”像現在的親愛團結。團結友愛作為一種道德思想行為和社會公德規范,對于形成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文化,對于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和推進作用。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團結友愛的傳統美德,不僅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了萬眾一心的銅墻鐵壁,匯成了堅不可摧、排山倒海的時代洪流,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而且在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進行團結友愛教育,弘揚傳統美德精神,使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團結一致,振興中華,發展改革開放大好形勢,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重大作用。進行團結友愛教育的具體內容是:
1.教育青少年學生認識團結友愛的意義與作用。使他們懂得團結就是力量。從歷史發展看,團結友愛能促進生產發展。偉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在小農經濟占主要地位、生產力不發達、靠人民并肩勞作、團結互助的產物。從社會安定方面看,團結友愛可以維護社會穩定。我國56個民族,提倡、弘揚、光大團結友愛的美德更為重要,這是加強人民團結、各民族大團結、祖國大統一的基本保證。從個人生活角度看,團結友愛能使人民幸福,精神愉快,安寧和諧,事業有成。
2.教育青少年學生會講團結友愛。會關心人、團結人,不與同學鬧矛盾,有了矛盾,嚴格要求自己;會同情人、幫助人,對學習、生活有困難的人,特別是殘疾人,要主動上前幫助,不袖手旁觀看笑話;會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給別人起綽號。不猜忌人,坦誠待人;會容讓人、原諒人。對別人誤傷自己或者錯怪了自己,不要得理不饒人,要允許人家改正錯誤。
3.教育青少年學生要正確對待團結友愛。要為國家、為民族、為正義講求大團結,不要搞小圈子,不要搞哥們義氣、搞山頭、搞幫派、搞不正當的團結。為維護革命團結,要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并做到對自己缺點錯誤不掩蓋,對別人批評誠懇,不包庇、不隱瞞。此項教育應與學校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培養青少年學生具有團結、博愛的意識。
4.教育青少年學生會交友。交友對人生非常必要與重要。“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在交友方面主張貴在知心。凡朋友,當以“講信重義”為基本原則。“重神交而重道合”,在交友時必須“慎擇”,“結有德之友,絕無義之朋”,這是團結友愛的深厚與保證。稿源: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新論
作者: 編輯: 王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