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做題 = 好成績?
現在很多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或家長都喜歡把問題歸咎于做題不夠。對此,文老師很不認同。最好的例子,那些從初二、高二開始就跟著我的孩子成績非常優秀,不少都是年級拔尖的,他們都是靠“題海戰”糗出來的嗎?非也。文老師從來不提倡多做題,也很少利用課堂時間給學生做題,到底為什么呢?那這些優秀孩子的成績從哪里來呢?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3點:
一.上課是用來補充重點,講解難點,而非發張試卷磨時間的。很多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學英語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說初中還兼顧一個素質興趣,那高中就基本上全是知識點了,一點馬虎不得、一點不能放過。大多數孩子在一、二年級每周只有一節補習的時間,而就在這一節課上,我要將這一周的內容都消化掉,還要補充相應的考點,時間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熟悉文老師的人都知道我雷厲風行、不拖泥帶水的風格,即便這樣我抓緊每一分每一秒都覺得時間不夠用,放眼很多老師慷慨大方在補習課上發試卷讓學生一做就大半個小時,然后他自己再照著答案對試卷,美其名曰“通過練習反饋情況嘛”,老師何其輕松,這不是誤人子弟是什么,這不是荒廢孩子的時間、浪費家長血汗嘛!試想,如果學生對詞匯都沒有記憶到位,對語法對考點都沒有理解到位,不停的做卷子只是不斷地暴露其錯誤,并沒有從根源上杜絕其錯誤啊。這時的講答案也只是讓孩子知道這一道題,如果換一題呢,往往就又傻眼了。
二.知識是系統的,學習要有規律。這是由于知識是系統而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的,所以我們要按其特點,將內在的規律性的東西告訴學生。就題講題,就勢必極大地遏制了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文老師總結的方法是,先過基礎(詞匯、語法、語言點),再講考點(補充知識點),最后不是向學生灌輸規律,而是帶著學生一起去尋找規律性的東西,讓他們參與全程,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心悅誠服地在考試中靈活運用,亮出成績!
三.做真題很重要。文老師的觀點是,做題不是越多越好,即便是少量的做題也只做真題。為什么?因為每年的中、高考真題那是一個省級的最高級別的專家團隊在嚴格執行考綱要求的前提下,經過反復求證而成,其專業性、嚴密性、區分度是極高的,也往往側重對學生規律性的東西的考查。這時,文老師平時講授的思路和方法就派上用場了,因為這些思路和方法都是從歷年真題中歸納出來的,平時文老師帶著學生做的就是這些真題,學生掌握的也就是這些方法,也就是俗稱的“應試秘籍”。有秘籍的孩子在考場上當然勝人一籌,就好像你看到了對自己胃口的菜多吃兩碗飯一樣。而社會上那些名目繁多的試卷,常常就是以盈利為目的,題目七拼八湊,甚至還有錯題出現,講的嚴重點,除了擾亂孩子正常的思路,對中、高考一點無益。
最后,也還是那句話。英語是一個靠積累的東西,但是不管它內容再多、難度再高,初中到高中,其規律性的東西是不會變的。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光會給學生“炒冷飯”的不是好老師,實實在在地教給學生點對考試有用的東西才是硬道理,當然也少不了學生的互動與配合。如此,學生考得漂亮,我做老師的也自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