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這是今年上海高考的語文作文題。
歷年來總能勾起人們好奇心的高考作文今年在上海沒再出現“烏龍”,但引起的關注一點沒少,在網友們的眼里,這是最有“文藝范兒”的一次出題。而在語文專家的眼里,這一引申自愛默生名言的作文題,體現了上海高考作文越來越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趨勢。
本報記者 劉晶晶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題
沒再鬧“烏龍”
每年,高考的語文作文題總是能引來很多人的好奇,也因此每年總會出現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烏龍”事件。
去年高考首日語文考試還沒結束,網絡和電視媒體就“證實”上海高考作文題目為《與大自然的悄悄話》,誰知考試結束之后市教育考試院卻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正宗”作文題——“一切都會過去”和“一切都不會過去”。
這樣的“烏龍”2009年也在上海出現過,當時開考后網上流傳的題目是“金融風暴中的我”,可到中午正式版本公布,卻是有關鄭板橋的材料作文“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幸好,今年上海高考作文沒有再現“烏龍”。11點半首場語文考試結束前,不少外省市作文題已被一些網絡媒體發布,而上海的作文題始終沒有“泄漏”,只有部分媒體從提前交卷的考生口中得知了大概的作文題情況,也未得到廣泛傳播。
11:30考試結束后,市教育考試院和市教委第一時間通過官方微博“上海國子監”和“上海教育”發布了今年高考作文題。有網友評論:“這是上海高考作文近年來最風平浪靜的一年。”
不過,不少提前公布的外省市高考作文題還是免不了被“烏龍”了一下。像福建省今年的作文題,流傳版本從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的“論馬刺奪冠歷程”到“向左走向右走”,最后才確證是一段材料作文。
網友認為
上海作文題有“文藝范”
上海的高考作文題一出,微博上立刻傳開,雖然網友們多數“毒舌”,但是對于這次的高考作文題,大多數網友都“口下留情”,不少人認為上海這次的作文題頗顯“文藝范兒”。
網友“莞爾_Ann”評論說:“不愧是上海!這作文題目出得,完全文藝小清新啊!”有網友點評:“好題目啊,利于書呆子旁征博引,也利于做自我檢討……”還有人將今年的熱播影視劇套上了作文題中的關鍵詞:“《那些年,我們一起失落的微光》、《步步微光》、《微光傳》、《腦袋上的微光》……”
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上點評各地作文題時也聲稱對上海作文題“有寫的沖動”。他在微博上評論:“材料作文引發學生深刻思想已很難,再有點情趣就更難了。不得不說,上海人在作文題目的設計上再次表現出海派的聰明和會玩兒,玩出小資情調,妙。這題目大意是人在成長中會有靈光閃現卻被丟棄,日后在其他天才身上發現。這題目真有味道,味在思想可深可淺,感覺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有寫的沖動。”
但是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因為“文藝腔”,所以這個作文題放在高考時有些“坑爹”。“太難懂了,有點拐彎抹角,解個題、找準下筆點也要10分鐘。”一位網友評論說。
不少人開玩笑地“翻譯”起這段話,一位媒體工作者“解讀”道:“就是你挖到一個料,覺得沒啥了不起的就沒寫稿,或者決定攢一攢,第二天發現同行就此寫了一個版。請描述當時自覺有多二的心情。”
今年作文題
出自愛默生文章
被網友們認為有“文藝范兒”的上海作文題究竟出處在哪?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解開謎底:“這是出自于愛默生的一篇文章《論自立》里的論述,出題者又重新做了通俗化的修改。”
記者看到,在愛默生的這篇《論自立》中,的確有這樣的原句:“一個人不應關注詩人和圣人天空里的光彩,而應學會察覺并觀察從心靈滑過的微弱光芒。然而,他沒能注意自己的思想,因為那是他自己的東西。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我們都能發現被我們忽視了的思想,它們帶著某種疏離的威嚴回到我們身邊。偉大的藝術作品給我們的教益也就這些。他們教導我們:在對方高聲宣揚自己的觀點時,我們要堅定地堅持我們自己的思想。否則,明天一位陌生人高明地說的觀點,將正是我們一直所想所感的東西,而且我們被迫從別人那里獲得自己的觀點,并感到羞辱。”
這位美國19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在這篇文章中闡述了一種個人價值論的觀點,其中很多處提到了“內心的光束”,他認為“一個人身上所蘊藏的力量實際上是新奇的”,“將精力集中在光線應該投射的地方,那樣才能發現這束光很特別”,“相信你自己的觀點,相信你內心深處的真理是適用于所有人的真理”。
專家表示,如果有考生讀過這篇文章,那應該很容易就能把握主題,寫出好文章。
》老師眼中的作文題
對微光的理解是關鍵
“近幾年來,不論是上海高考的閱讀題還是作文題都越來越走向內心,引導學生關注自我,這是一種趨勢。”嘉定區教師進修學院語文教研員沈國全表示,今年作文題中的微光可以代表很多含義,比如理想、創意、個性等等,抓住“微光”這個關鍵詞,理解材料的要點很重要。
沈國全表示,“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這句話強調了微光的價值和共性。“比如人的欲望、內心想法可能會與社會規范、社會現實發生沖突,但如果能堅持自我,反而很有可能變成普世價值,所以人的內心潛能,那點微光是無窮盡的。”
“這個作文題對于有些同學來說可能審題方面會有點難,但聰明的孩子應該能看清。”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認為,這段話中三次出現了“自己”,很明顯是在強調人要尊重自我的發現。“如果是我來寫,我的題目就會是《珍惜自己的發現,珍惜自己的感受》。”
黃玉峰表示,這個題目有很多角度可以寫,學生發揮的空間比較大。既能夠寫天才與平凡人之間的一步之遙,這就是“微光變成光芒的過程”;也能夠寫忠于內心感受,不要迷信權威,不要教條,敢于挑戰規范等等,這則是對于“微光”的不舍棄。同樣,也可以逆向思考,從“認識自我的困難”來闡述,“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在這過程中慢慢認知自我。”
記者 劉晶晶
》學生眼中的作文題
吳斌、喬布斯等人物被“拉”進作文
中午11點多,陸續有考生走出考場。他們大多數認為今年高考的作文題目不算太難,可以發揮的余地也很多。“我寫了關于自信心的主題,只要你有信心,有信念,并且堅持,就一定能成功。”一位男生告訴記者。
“我寫了一篇關于‘責任感’的主題作文,在文中,我主要寫到了杭州最美司機吳斌的故事,還有最近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崇明縣揚子中學,一位女生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考生都將時下的一些新聞人物“塞”進了作文里。同樣,另一位高考女生也將“吳斌”和“三鹿奶粉問題”寫進了作文里,其作文的主題同樣是“責任感”。
另一名高三男生,則將主題定位到了“關注不為人知的細節”上。他告訴記者,他在作文中特別講到喬布斯和牛頓的故事。也有考生想到了“真理與思想”,“我寫了尼采,米蘭昆德拉他們的思想,又用了點辯證法剖析。”一位剛出考場的男生對記者說。
另有考生對記者表示,剛看到“微光”時著實思量了一番,“作文不是很容易理解,本來就緊張,看到材料后就怕自己理解錯了。”
記者 朱文娟 實習生 周勝潔
》作家眼中的作文題
孩子“心靈的微光”在哪里?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題“心靈的微光”注定會引發眾多熱議。據搜狐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這個題目偏難。其中最大的問題便是,當今孩子“心靈的微光”在哪里,他們到哪里才能找到。本報記者昨天專訪了上海一批著名作家,他們表示,“心靈的微光”雖然很遙遠,但是想象的空間也因此很大。
作文之難:
孩子“心靈的微光”在哪里?
一看到“心靈的微光”這個詞匯,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眼睛一亮,他對本報記者直言,這是近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中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別致”和“有一定哲理”的題目。但是葉辛轉而又認為,這個題目對參加高考的十七八歲的孩子來說,可能是有一點難度的。最首要的一個問題是“心靈的微光”去哪里找尋。
上海作協副主席、《萌芽》雜志主編趙長天表示:“現在孩子課業負擔這么繁重,他們一般都缺乏自我的思索,當然也就缺乏這種發現遺失了的心靈微光的經歷。另外,他們的課外閱讀很少,接觸好的音樂、話劇等作品的時間也不多,他們哪里有時間去了解‘天才作品’中的心靈微光呢?”
上海作協副主席陳村則對本報記者直言,他并不太喜歡今年的高考作文題。“這個作文題材料中的兩句話都是假設,是給考生們預設了一個立場,卻未必符合每個人的狀態。有的考生可能沒有這種‘心靈的微光’的經歷,卻必須按照作文的要求來寫,就很難發揮。”
題目之妙:
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很大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作家們表示,盡管寫作文時找“心靈的微光”找得很苦,但這也恰恰給了考生更多的想象空間。
著名網絡寫手“格子里的夜晚”曾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他對這類“話題性作文”比較了解。他告訴本報記者,這個題目不屬于傳統的作文套路,不是從一個實際的事例中引出一個題目,而是給了一句比較概念性的話,從中來引申,難度是有的。“這對考生們的知識儲備和寫作技巧都是一種考驗。”但也因此,反而使得考生容易放棄一些作文套路和技巧的束縛,放開手腳,從生活中一些零碎的“點”出發,沿著“遺失”和“尋回”的角度,來構思自己的高考作文。
上海著名懸疑作家蔡駿則坦言,他認為這個題目比較適合內心細膩的考生,符合他們青春期內心的想法,“有時候有些微光閃過,自己悶著沒有說出來,最后卻在其他人的作品中看到,難免遺憾。這種情況的確會讓一些考生感同身受的。”
如果我寫:
“心靈的微光”會非常多
對于許多有豐富人生閱歷的著名作家來說,他們認為如果自己來寫,會有很多話說。
葉辛告訴記者,他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想起了青年時期對未來的憧憬,聽到的感人的歌聲,讀到的優秀的作品,插隊時期體驗過的壯麗的山河,以及人生中的友情、愛情、溫暖等等。同時也會聯想起1977年第一本書《高高的苗嶺》被出版社采用,第一次拿到自己的新書,第一次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正如作文題所說,只因為是自己的東西,往往會將它舍棄。我希望人們不要輕易丟棄這些珍貴的情感,這比金錢、地位、房子、車子更重要。”
記者 酈亮 實習生 王天遙
》近年來作文分析
上海作文題越來越注重思辨性
2002年《面向大海》也許你曾到過海邊,也許你在熒屏,銀幕上見過大海……
2003年《雜》雜的含義很多,有褒有貶。
2004年《忙》
2005年《關于流行文化的話題》(根據材料寫作)
2006年《我想握住你的手》
2007年《必須跨過這道坎》
2008年《他們》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
2009年鄭板橋書法(根據材料寫作)
2010年釣魚(根據材料寫作)
2011年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根據材料寫作)
針對近年來上海的高考作文趨勢,黃玉峰老師認為,近年來上海作文題中比較多材料作文,且命題相對與其他省市來說,不那么直白,也因此每年都能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和評論,甚至自己寫文。對于從名人文章或是精彩語錄中摘錄或改編文字作為高考作文題,黃玉峰老師的評價是“這種思路滿好。”他認為,這一方面能激發學生讀經典名著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保證作文題的質量。從近年的上海作文題來看,這種情況越來越多,包括去年的作文題就出自于王元化寫于1987年的一篇文章《一切都不會白白過去》,被收錄于《思辨錄》。
“上海近年來的命題思辨性質的比較多。像這次的作文題,涉及到如何看待自我,看待天賦,如何看待靈光一現與永恒存在的關系等等,可以往很深的地方挖掘,是有深度的。”黃玉峰表示,這樣的命題很容易拉開考生間的差距。
“從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上,可以看出,是在鼓勵學生多思考,多閱讀,同時更張揚自我的個性。我覺得這能起到不錯的引導作用。”黃玉峰表示。
記者 劉晶晶
》部分省市作文題
北京卷:火車巡邏員的故事
老計一個人工作在大山深處,負責巡視鐵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樹危及行車安全,每天要獨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當列車經過,老計都會莊重地向疾馳而過的列車舉手致敬。此時,列車也鳴響汽笛,汽笛聲在深山中久久回響……
大山深處的獨自巡視,莊重的巡禮,久久回響的汽笛……這一個個場景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和思考?請在材料含義范圍之內,自定角度,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浙江卷: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有篇博文《坐在路邊鼓掌的人》,網友3種評論,一是肯定,也想做這種人,二是質疑,如果大家都在路邊鼓掌,誰去跑呢,三是覺得兩種說法都對,根據這些情況寫篇文章。
天津卷:清水還是濁水
兩條魚在河里游泳,老魚問小魚:河里的水質如何?小魚說:我不知道水質是清澈還是渾濁。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事情體現大道理。根據你對這段材料的理解,寫一篇作文,體裁不限,8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