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游戲”這個流行語就這樣進入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確,在流行“拼爹游戲”的現實語境中,“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仍然是極富生命力的潛規則。但是那個時代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考上了大學還能端上“鐵飯碗”。如今農民的孩子拿什么進入“拼爹時代”?老爹要權沒權,要錢沒錢,天天只知道埋頭求土的人,即使去求人,也找不著廟門。 PIFv\N3d& 忽如一夜春風來,拼爹評論滿天開。9月3日“拼爹游戲”的評論在媒體上扎堆,《拼爹游戲背后是一個強大關系社會》、《公車送新生玩的是“拼爹游戲”》、《“拼爹游戲”是另一種“馬太效應”》、《拼爹游戲一場無法打撈的人生蒼涼》……,不過這些評論大都沒有忘記一個“貧農”的后代(有人稱之于“貧二代”)張一男,因為她的是寫評論文章“拼爹游戲”的最好例證。盡管張一男“一夜走紅”,但時至今天,她仍然無法進入“拼爹游戲”圈,因為紅薯不能成為入場券。 7 V\]S 張一男成了新聞人物,不是她的幸運,而是她這個“貧二代”的尷尬求職經歷事件構成了新聞價值。她七次在應聘簡歷的“家庭經濟狀況”欄選擇了空白。這個浙江大學2006級的理科畢業生,正面臨著即將到來的年度jobhunting(找工作)。“見過的人民幣從不超過10張,家庭收入怎么寫?”張一男反問。她來自福建貧困農村,紅薯是她年少記憶里的主食。事實上,她最擔心的是,貧困的家庭狀況是否會成為就業應聘中的絆腳石。幾乎所有就業信息網的應聘系統中,都設置了“家庭收入”這一條目。 f@O;5[hl6 如今又在風行“出身論”?這個“出身論”就是以家庭收入來劃分的。計劃經濟年代是以階級斗爭為剛,地富反壞佑是斗爭的對象,招工、上大學、參軍,是以家庭出身為標準的,所以“家庭成份”一欄是必填的;如今是市場經濟,經濟收入卻是衡量的標準。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老爹有權,不愁沒錢,那些被查處的貪官貪污受賄千萬也不稀奇,今年查處的幾個大貪官,如文強、陳同海貪污受賄都是過億。 ABY`am5(K “社會本來就是資源重組,應聘者的家庭關系若有益于公司的未來發展規劃,何樂而不為。”人家以“出身論”來衡量應騁的大學畢業生還這樣振振有詞。如果應聘者的家庭關系不能有益于用人單位,用人單位都不接受他們,那么,那些沒有一個“好爸爸”的孩子還能找到工作嗎?如果說,大學畢業后要“拼爹”求職,那么絕大部分農民的孩子都難以找到工作,因為他們沒有背景,只有背影————父親的背影。由此我想到朱自清寫的《背影》,那時朱自清在北京念書,但“家中光景很是慘淡”,如果是現在,朱自清先生也是“貧二代”,要謀生也難。 P.*Y% 2 一個叫李鳳峰的“貧二代”算了一筆經濟帳:“打印簡歷105元,郵遞費25元,職業套裝450元,通訊費等250元。”還不包括到外地參加用人單位的考試費用。他的父母是下崗職工,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而他2009年的求職花費業已相當于一年的家庭總收入。′部分“貧二代”讀大學時就債臺高筑,大學畢業后求職如果還要借錢,那就要債臺加疊筑。 <u!EbY:fA3 我村里的一位大學生畢業生如此對我說:“我對‘資本論’獨有情鐘,可我父親除了借債給我上大學,就再也沒有什么資本了。”“論”他怎樣努力,人家就是拒絕他進入“拼爹游戲”場,因為他種田的老爹沒有這個資本(權力和人脈關系),顯然他們這些“貧農”的后代也就沒有這個入場卷。可以講,絕大部分農民的孩子沒有這個資本,所以我說,“貧農”后代拿什么進入“拼爹時代”? 0) d)UD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