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懂得觀察光影是如何改變景物形象、幫助塑造畫面的——光影可以增加景物的內容,也可以減少景物的內容;可以彰顯景物的外表,也可以遮蔽景物的外表;可以使景物色彩更加艷麗,也可以使景物色彩更加暗淡;可以使景物結構更加復雜,也可以使景物結構趨向簡單。通過光來控制影,利用影來強調光,可使彼此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對于明與暗這一對比元素,我們在實際拍攝中要如何善加運用呢?
1.利用陰影的遮蔽能力。對于明與暗,我們的眼睛首先會對明亮區域較敏感,而不自覺地忽略陰影區域。所以在畫面表現中,我們就可以利用陰影來隱藏某些不需要明顯表現的細節和區域。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遮蔽的目的是為了顯露,所以要想遮蔽什么,首先要明確該顯露什么,這中間有一個“度”的把握,這需要多加觀察和實踐來獲得一些處理上的寶貴經驗。
2.光影間的襯托與節奏。亮光通過照明來突出物體,陰影則通過光比反差來突出物體。陰影與亮部的并置產生的反差,使得亮部更加明亮,陰影更加黑暗。所以,要使畫面顯得更加明亮、色彩看上去更加鮮艷,就應該適當加入一些陰影來做陪襯。相反,如果要表現更加濃重、陰暗的畫面效果,則應該嘗試在畫面中加入“亮部”來襯托。同時,如果能夠控制畫面中明暗分布的節奏,也可以獲得富有韻律的光影美感。
3.陰影本身具有形象性。陰影可以是外形生動的圖形、圖案。作為圖形、圖案,它可以成為我們的被攝主體。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隨著光照的變化而改變形象的景物投影,那些因為地面質感的不同而產生扭曲變形的景物陰影,那些因為交疊而產生新的有趣圖形的陰影等都可以是我們尋找、拍攝的生動視覺形象,且會給我們的畫面表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驚喜。
攝影是用陰影描繪的藝術。光產生影,影突出光,它們看上去總是如此的親密無間。要處理好光線,當然就要處理好陰影。而要想獲得一幅好的影像,也自然離不開對陰影的處理和表現,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這可以成為表現畫面的一種主要方式,乃至重要表達。光作用于形,而如影隨形,在一定意義上,影的性質取決于光線的性質。光線的軟硬強弱,會影響陰影的虛實輕重,比如陰天之下的漫射光,會產生柔和的陰影,而晴天陽光下的陰影則清晰濃重,同時陰影還可以增強景物表面的凹凸感,使得景物自身的質感紋理得到強化。除此之外,陰影的透視變化會明顯地受光源位置的影響。光源的高低遠近,會造成陰影大小長短上的變化。比如,清晨和傍晚時刻,景物的影子會被拉長,而隨著太陽的升高,影子會越來越短,越來越重。在平時的拍攝中,我們需要注意陰影的哪些方面來幫助畫面進行表達呢?
首先,要簡潔化處理。要努力去選取簡潔的、形態鮮明或者富有趣味的陰影。陰影可以作為畫面構圖的要素來加以運用,比如可以將之作為一種色塊來均衡畫面結構,或者增強畫面的透視趣味;也可以巧妙運用其形態美感來豐富畫面的形式性和想象空間;還可以利用陰影的排列和過渡來制造有趣的圖案;更可以運用陰影與主體的“對影”關系來營造對稱結構。但是需要避免的是陰影對畫面構圖的無端干擾和破壞,以免分散觀者對主體的注意力。
秋色
拍攝手法:注意觀察光影在山林中的變化,尤其是陰影,要在光線產生過于繁雜的陰影之前拍攝,尋求陰影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明亮的光線和色彩面前,陰影雖然處于次要位置,但依然可以尋找到活躍的元素,如陰影中的水面倒影,就使大面積的陰影區域變得不再沉寂、單調。
作品評析:照片拍攝的時機恰到好處,對陰影的處理生動、協調,將高光區域襯托得更加鮮明突出。如果拍攝時間再拖后,光線的位置再升高,陰影減退,樹林的復雜形態就會被更多地展現出來,陰影也會變得零碎復雜,這不利于畫面的簡潔和意境表現,吸引力會被降低。
我們還可以將表現的重心放在陰影上,尋找和構建富有表現張力的陰影作為表現的中心。此外,陰影是平面的,所以它可以通過依附在其他景物之上,間接地勾勒和顯現景物的結構特征,這也是表現的趣味點。
再者,陰影是虛體,所以通過虛實對比可以達到或寫實或寫意的效果。此外,因為景物特殊的反射表面,比如水面、玻璃幕墻等會產生倒影效果,有時,倒影和實體甚至真假難辨,這種趣味性也是我們經常營造和尋找的拍攝點。
再有就是器材把控。要處理好陰影,對于曝光是有要求的。在拍攝模式的選擇上,首選手動曝光模式,全面控制曝光參數。在測光模式的選擇上,宜選擇局部測光或者點測光,以獲得精確曝光。當然,為了保證曝光的效果,在初期階段,可以采用包圍曝光法拍攝,以保證曝光的成功率。如果考慮到后期制作,則可以通過高動態范圍合成影像,以使陰影和高光區域保有細節。
暮色下的湖泊
拍攝手法:選擇落日后暮色漸濃時分拍攝,此時的畫面色調傾向于藍紫色——藍天光與晚霞光勢均力敵而形成的一種獨特色調,可以幫助畫面營造暮色下的靜謐意境;使用長焦鏡頭拍攝,選擇樹冠作為前景來豐富畫面層次,增加視覺上的生動性。
作品評析:落日后的散射光往往是暖色不斷消退減弱、冷色不斷增強,整體強度不斷降低的過程,而暮色意境多出現在光線較為暗淡、散射光的色彩向冷色調轉變的時段,比如這張照片所示的即是表現暮色的良好時機。如果等光線再暗淡下去,天空和地面的反差就會過大,而使得像樹冠和湖上的小島等地面景觀在曝光中喪失細節,降低畫面的質量。
清晨拍攝
在清晨拍攝,尤其是日出前的時段,地面往往因為缺少照明,而與已明亮的天空之間形成過大的明暗反差,所以通常在拍攝前我們會設法對其進行調節,比如加用濾鏡,或者尋找有反光屬性的地面景物,像水面、冰層等,或者是選擇特殊的天氣,如晨霧天,來達到控制的效果。在這張照片中,攝影師利用清晨的薄霧來營造近處清晰、背景朦朧的大氣透視效果,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深度感,同時平視的拍攝角度裁切了前景中的樹木,蜿蜒的枝干與地面形成框式結構,增加了畫面的形式感,并將觀者視線過渡至背景的山體身上,取得了良好的表現效果。當然,因為漸變濾鏡的關系,樹木的上半部分看上去過于深重了,而呈現出剪影的形態,這增加了“人工”的痕跡。 此外,晨昏散射光的整體強度是有限的,所以快門速度在拍攝中可能會降到較低位置,如果是手持照相機拍攝,畫面虛糊的可能性較大,所以為了避免相機抖動,給畫面帶來不利影響,應盡量開大光圈,適當提高感光度,以將快門速度增大到能避免畫面虛糊的程度。當然,我們有時候還需要小光圈和更高質量的畫質,所以長時間曝光,但要使用三腳架。
霧霾天氣
特殊天氣對于色彩的影響直接而鮮明。像霧霾天,濃厚的霧霾不僅減弱陽光的強度,并將光擴散到景物的周圍,使其自身也成為景色的一部分。它就如同一種連續的濾光鏡,使濃艷的色彩變得淺淡,同時使各種色彩趨于相同,而使色彩范圍變小。在極濃的水霧或云霧中,景物的色彩可能都會被淡化成單一的顏色,因此如果我們想將互補協調的色彩變得和諧或蒙上一層柔和的影調,選擇霧霾天氣拍攝是理想的。此外,霧氣還可以掩飾破壞性的細節,使構圖變 得更加容易,富有質量。
在拍攝霧霾時,要注意色彩的柔和度是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提高的。被攝主體距離照相機越遠,畫面就越柔和,景物中的各個部分色彩越來越淡而形成不同層次。有時我們會在前景中構入較濃艷的色彩來增加對比效果,營造更鮮明的深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