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梟雄曹操,稱得上文韜武略,帶兵打仗很有一套,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才華出眾的文學家,寫詩水平極高,《短歌行》、《觀滄海》和《龜雖壽》都是他的代表詩篇,如今家喻戶曉。曹操的做事風格與劉備不同,展覽人才的手法也有很大差異,劉備基本靠哭和劉皇叔的身份,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幾乎都是主動前來應聘。
劉備逢人邊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生怕別人不知道,然后拋出匡扶漢室的志向,類似于現在的一些老板,給員工畫大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忽悠進公司再說。曹操的方式簡單卻很實際,根據能力給出優厚的待遇,只要才能過人,定會予以重用。曹操哭的次數不多,也不屑于用此等手段求賢,蒙恬自殺前說了兩句話,為何能讓曹操讀一次哭一次呢?
人生如戲,重在演技,或許曹操的城府很深,有時候流淚是故作傷心,但他對蒙恬的那兩句話,確實是感同身受,情不自禁落淚,絕不是假裝。介紹這兩句話之前,先了解一下蒙恬其人其事。秦朝雖然非常短暫,猶如曇花一些,秦始皇卻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一方面因為他本人的確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另一方面則是他善于用人。
提到秦朝將領,蒙恬的功勞排在第二,僅次于王翦,率領秦兵北擊匈奴,然后又奉命修筑長城,只要有蒙恬在,匈奴不敢對中原有非分之想。蒙恬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但他祖籍卻在齊地,他爺爺蒙驁在齊國不被重用,聽說秦國廣招人才,立即舉家遷到秦國,然后遞上簡歷,不久后就通過應聘為朝為官。
蒙驁作戰勇猛,晉升的速度很快,憑借出色的戰功官至上卿。作為名將之后,蒙恬和弟弟蒙毅沒有給祖先丟臉,都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將領。對于兩兄弟的安排,秦始皇也有自己的打算,蒙毅在咸陽做官,蒙恬則被派到北方抵御匈奴,一內一外相得益彰,而且蒙恬還是公子扶蘇的老師。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秦始皇把戰斗力最強的軍隊交給蒙恬,還把最具才華的兒子扶蘇交給他培養,縱觀當時文武大臣,受寵程度皆不能與蒙恬相比,包括丞相李斯。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性格耿直的蒙恬,曾建議秦始皇把宦官趙高殺掉,可惜秦始皇沒有這么做。
從此以后,趙高表面上對蒙恬畢恭畢敬,內心卻恨之入骨,只是不敢亂來。公元前210年,四十九歲的秦始皇駕崩,趙高竟然與李斯聯合起來,篡改始皇遺詔,不僅把不學無術的胡亥扶上帝位,還下旨逼迫本應該繼承皇位的扶蘇和將軍蒙恬自殺,因為擔心他們二人帶兵殺回咸陽。
蒙恬雖然耿直,但他并不傻,認為此事有蹊蹺,勸扶蘇別沖動,先回咸陽了解情況,到時候再自我了斷也不遲。只可惜,扶蘇直接抹脖子了,蒙恬心灰意冷,也追逐扶蘇而去,并在臨死前說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第一句話,蒙恬闡述祖孫三人效忠秦國的事實;第二句話,是說自己手握三十萬精兵,如果想要謀反,帶兵殺回咸陽,幾乎易如反掌,但他沒有這么做,是因為銘記祖訓,寧可冤死也不謀反。歷史上名將那么多,遺言必然也不少,為何曹操每次都蒙恬的這兩句遺言,就達到“未嘗不愴然流涕也”的地步呢?
原來,曹操的情況跟蒙恬有點像,他和祖父、父親都是東漢的大臣,且高居要職,曹操本人始終以臣子自居,沒有覬覦過皇位,世人卻罵他為篡漢之奸臣,尤其是劉備,一直把曹操視作奸臣。曹操的眼淚,不僅是為蒙恬而流,更是為自己而流,或許是感覺自己太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