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常說“瑞雪兆豐年”,明天是24節氣中的小雪。
進入這個節氣,西北風成為主流風向,北方部分地區開始下雪,但雪量總體不大,氣溫下降,寒意將至。
小雪過后,陽氣潛藏,陰氣轉盛,養生應以滋陰護陽、驅寒保暖為主,多吃溫熱助陽食物的同時,別忘做好3件事——
1
水果:橘子
增強抵抗力
橘子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是冬季必不可少的水果。橘子中富含的維C、胡蘿卜素、葉酸等營養素,可以幫助提高機體免疫力,延緩衰老。
再者,橘子渾身都是寶,橘皮可清新空氣,橘絡能通絡化痰,橘核可緩解痛經,是名副其實的“天然藥物”。
★ 學3招,吃橘子不上火!
中醫認為,橘子性溫,建議每天吃不超過3個,否則易引發口唇生瘡、口舌干燥、咽喉干痛等上火癥狀。而要想不上火,不妨試試這3種吃法:
連橘絡一起吃:橘絡就是橘肉上的白絲,有通經絡、舒氣、化痰、燥胃、去穢之功效。
吃熱橘子:將橘子在溫水中浸泡1分鐘,會放入微波爐加熱,橘皮中含有的揮發油等物質都會滲透到橘子中,這么吃不僅不會上火,還能美容養顏。
搭配涼性食物同食:橘子性溫,搭配梨、柚子、荸薺、甜瓜等涼性果蔬,或搭配菊花茶、金銀花茶等涼性飲品一起吃,也能防止上火。
2
堅果:核桃
補腦益智
小雪過后,天氣轉冷,人體需要攝入必要的熱量和油脂來避免身體虛寒、皮膚干燥。而核桃既能給身體提供豐富的營養,又可帶來飽腹感,避免發胖,是冬日首選。
核桃除了提供膳食纖維以及蛋白質外,還含有大量補腦益智的營養成分,如卵磷脂、鋅、錳、鉻等,也適合孩子、老人和經常用腦的成人食用。
★ 剝核桃,有妙招
核桃好吃但難剝,這里教大家兩個方法:
使用核桃鉗:市面上賣的核桃鉗,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最推薦使用。
蒸煮法:先將核桃放入鍋中大火蒸5分鐘,之后,趁熱將核桃浸入冷水中,讓核桃冷卻,就很容易剝殼了。
3
根果:紅薯
養胃防癌
紅薯味甘,色黃,入脾,脾胃互為表里,故有補益脾胃、促進消化、強身健體之功。
而且,常吃紅薯有助體內有害物質排出,降低大腸癌的發生。而其獨特的類黃酮成分,也有一定抗癌功效。
★ 街邊烤紅薯,少吃為妙!
天氣一冷,總能在街邊看到烤紅薯,味道香甜,很是誘人。但若為了健康著想,建議少吃為妙,原因有二:
首先,街邊小攤的烤桶很“臟”,不少還是從廢品站回收的,之前可能裝過汽油、柴油或化工原料,殘留的有害物質危害健康。
其次,紅薯烤熟后,一般直接擺在烤桶上,沒有防塵設施,衛生狀況堪憂。如果黑心商販將生了霉斑的紅薯,與好紅薯混在一起售賣,危害更大。
1
雞湯
開胃防感冒
小雪后天氣變冷,是感冒的多發時節。雞湯中含有多種芳香類物質,可以幫助清潔呼吸道,排出鼻涕,限制病毒與鼻黏膜接觸,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感冒癥狀。
除此之外,雞湯還能補脾開胃,增進食欲,更有溫陽補氣、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冬季食用,可謂是再適合不過了。
★ 雞湯加一物,更滋補!
雞湯本身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但如果為了更好的滋補功效,不妨在雞湯里面加點料:
雞湯+生姜:滋補強精、緩解感冒;
雞湯+枸杞:平補陽氣,有助于人體陽氣生長,抵抗嚴寒;
雞湯+黃芪:可補氣補虛,增強機體免疫力,預防某些傳染病。
枸杞烏雞湯原料:烏雞(宰殺干凈)、枸杞、姜片。做法:將所有材料放入砂鍋,加水沒過雞肉三四指即可,中間不要加水。先大火10分鐘燒開后再轉小火慢燉,燉好之后再適當調味。
2
生姜羊肉湯
驅寒補虛
當歸生姜羊肉湯,出自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食療方,特別適合小雪后食用。
這款藥膳中當歸能補血,性質偏溫,有養血活血的功效;生姜作為常用中藥,能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羊肉老少皆宜,能溫中補虛。三者配合起來,可以溫中補血、祛寒止痛。
此湯偏溫熱,每周食用2~3次即可。
若進食后出現喉嚨痛、牙齦腫痛等“上火”癥狀,可以待天氣再寒冷些的時候吃,這樣可以借助大自然冬天陽氣潛降之力,清除內火。如上火無法緩解,建議少吃或不吃。
生姜羊肉湯原料:當歸10克,生姜一小塊(拇指長、兩手指粗大小),羊肉100克。做法:將羊肉洗凈,除去筋膜,切成小塊,與姜片、當歸一起放入砂鍋。生砂鍋中加水后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微火煨兩小時左右即可。適當加些鹽,吃肉喝湯。
3
牛腩蘿卜湯
清熱補脾胃
牛腩蘿卜湯是廣東的經典菜色,清爽的蘿卜與豐腴的牛腩搭配,不咸不膩,恰到好處,大冷天里吃一碗,身心都暖了。
從功效角度來說,蘿卜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促消化增食欲的同時,還能幫助去除因冬季干燥引起的內熱;牛腩味甘,入脾,可以補益脾胃,二者同吃,再適合不過。
牛腩蘿卜湯食材:牛腩1000克、白蘿卜1根,香料適量。做法:牛腩焯水切塊,與蔥、姜和蒜一起入鍋爆香,加料酒、醬油、麻油和胡椒粉調味,鍋中加水,放入桂皮、八角、香葉和辣椒末,轉慢火燉約1個小時后放入蘿卜,燉至軟爛即可。
1
防寒
小雪過后,氣溫進一步降低,手腳易凍,此時除了要注意增加衣物,防寒保暖,還可嘗試以下兩個方法:
★ 艾灸
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就會感覺手腳冰涼。艾灸時產生一定的火熱,有助于祛除體內寒氣,對于身體較虛弱畏寒的老年人和女性,艾灸更為適宜。
冬日艾灸,當以扶陽為重,常灸大椎穴、關元穴、足三里、命門穴等,可達到培元固本、驅寒邪、暖身體的作用,就像激活了體內小太陽。
大椎穴
低頭,第7頸椎棘突(最突出的骨頭)下凹陷處
關元穴
又稱丹田,位于肚臍直向下四橫指處
命門穴
位于腰部后正中線,與肚臍同一水平處
足三里
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處
這些穴位可以一天艾灸一次,每次灸一個或一組(2~3個),每次灸30分鐘。
自己在家里灸,適合使用艾條懸灸,也可使用艾灸盒、艾灸罐等置于穴位施灸。熱度以自己耐受為度,避免燙傷。
★ 泡腳
俗話說“寒從腳下生”,睡前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10~20分鐘,不僅可以消除寒冷,更有助眠效果,尤其適合經常手腳冰涼的人。
泡完腳后,最好平躺三分鐘,以利于血液回流心臟,預防低血壓和眩暈的發生。
2
防感冒
天冷了,最容易讓人中招的疾病莫過于感冒了。而要防感冒,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自身的抵抗力,注意以下2點:
★ 早睡晚起,適當運動
小雪過后,提倡早睡晚起,以滋養陽氣,養精蓄銳。
本就陽氣偏弱的老年人,最好等太陽出來再起床,以避寒邪。否則,很可能因受寒引發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甚至誘發心絞痛等意外。
另外,可以適當做一些強度不大的運動,如太極拳、養生氣功、慢跑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 穿衣以不出汗為佳
溫度低穿太少,易消耗陽氣;穿太多捂得太熱,又容易產生內火。所以,穿衣保暖要適度,以既不會覺得冷,也不感到要出汗為度。
3
防內火
小雪過后,天氣轉冷,人們大多會順應時節,少吃生冷,多吃溫補的食物。而如果溫補過度,人體本身就容易造成內熱,出現口腔潰瘍、痤瘡等。
所以這個節氣,更要防好體內的“火”,建議多喝熱湯,多吃白菜、蘿卜這些當季食物,及時清理火氣。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