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呼青鳳(1987-),女,漢族,山西呂梁人,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教育碩士。
摘 要:校本課程作為新課改中的新生事物,是應知識經濟對多樣化人才、個性化人才和卓越人才的要求提出的。其基本作用是發展學生的興趣、培養多種人才滿足社會化需要、體現學校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重慶市某學校應新課改要求,為體現辦學特色,利用地域特色進行了師生自上而下的校本課程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其校本課程開發的反思,為促進其校本課程進一步更好的開發提供建議。
關鍵詞:校本課程;個案研究;反思
1999年6月1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由此開始了構建我國“三級課程體系”的改革。校本課程成為學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校本課程及其作用
校本課程,故名思義就是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圍繞學校為促進學生發展、提升學校課程品質而進行的一系列課程開發活動的總和,包括課程研發,教材編寫,校本課程的實施課程評價以及根據評價的反饋信息而進行的改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承擔著彌補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不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任務。[1]
首先,校本課程是發展學生興趣,形成學生特長的基本途徑。其次,實施校本課程是培養多種人才,滿足社會多樣化需要的重要措施。最后,校本課程是體現與發揮學校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環節。[2]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為落實學校的辦學特色而自主確定的課程,因而,在體現與發揮學校辦學特色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
二、重慶市某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現狀
重慶市某小學是一所坐落于重慶市郊的鄉村小學,川劇是該地區著名的文化遺產。為了傳承川劇文化并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校進行了川劇進課堂的校本課程開發。構建了反映川劇文化的校本教材體系,將“川劇”引入了課堂,形成了具有該校特色的“藝術課”。邀請川劇協會的藝術家一起把唐詩宋詞、經典歌謠、精彩故事等編進了川劇的唱詞,把川劇特有的臉譜、服裝、道具等編進了教材,形成川劇特色的校本教材――《學川劇》。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把教材編成了初級本、中級本和高級本。由于缺乏教師,該校便邀請當地川劇聯合會的一名老藝術家擔任川劇課的教學任務。據筆者了解,這位已經退休的老藝術家從未接受過新教育理念的相關培訓,卻又擔任著全校所有川劇課的教學任務。沉重的教學任務使得老藝術家只能以最傳統的班級授課式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對其已經是比較艱難的事情,更不用說讓課堂生動有趣等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幾次課堂觀察和對學生的訪談,筆者了解到,大部分的學生喜歡川劇課是因為,這門課不用考試沒有壓力。在這門課上,他們可以不用動腦,沒有課堂任務所以可以偷偷在下面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只要你跟著老師動動嘴唱一唱就行,出不出聲也不重要,因為人很多集體唱的聲音很大,少一個人的聲音不少,多一個人的聲音不多。也有一部分學生直接說我不喜歡這個課,因為沒意思,自己不會,沒什么用。
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是真的喜歡這門課的,因為可以作為學校的特色節目參加各種節目演出。
該校從博愛的教育理念出發,進行川劇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旨在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傳承文化遺產的個性化才能。該課程的開發和設置得到了區相關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及川劇界的極大關注,有利于促進地方的文化建設。然而該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起了筆者的反思。校本課程該為誰服務?怎樣的校本課程才算是成功的?
校本課程的初衷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服務的,豐富課程類型和學生學習資源而不是為了學校的辦學特色而服務的。校本課程的選擇應該是由學生的需要決定的而不是為了某種外在的社會需要服務的。文化傳承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但不是必須的責任。當學校不管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將校本課程定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時,這就成為一種責任的強加行為,對于不喜歡、不適合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的行為。校本課程的開發也需要衡量學校的可利用資源,當學校的可開發利用資源不足以保障校本課程的質量時,學校就應該考慮該課程是否應該或者可以進行下去。
三、對校本課程開發問題反思
首先,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淡薄與專業發展程度低下,制約了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其次,以學校和教師為本的開發思想,忽視學生的需求,是校本課程失去其應有的價值;第三,將校本課程開發做成國家課程的翻版,曲解了國家下放課程開發權的初衷;最后,校本課程開發過程比較封閉,出現了“閉門造車”的現象,沒有以一種開放的姿態融入社會。
四、針對該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建議
1、將川劇校本課程作為學校特色的選修課而不是必修課
傳承民族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學校引導學生承擔這一責任的方式很多,而不只是通過課程這一方式。該校在川劇文化的潛移默化滲透方面做得非常充分,但是當刻意的通過校本課程的方式要求學生承擔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時,這種強制性的行為可能造成學生對該文化的反感。此外,如果將該課程作為選修課,不僅可以體現該校的特色文化,還可以滿足部分學生對川劇文化的學習興趣需要。
2、提升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意識,提高校本課程的質量
教師要轉變角色意識,從教材的使用者轉為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校的可開發利用資源,開設各種可供學生選擇的校本課程。達到真正豐富學生學校生活,發展學生個性的目標。學校應該幫助每個教師制定個人發展規劃為教師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3]為教師的學習發展提供物資資源、經費保障和精神支持。
3、改進辦學設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影響該校校本課程開實施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校資源的不足。由于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各地區課程資源非常豐富,該校應該調查分析學校的內部資源、社區資源和教師資源,為開發的校本課程做總體規劃。當地政府部門和主管教育的領導應該大力協助每所學校,盡力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和必要的設施,解決一些學校教育資金嚴重短缺和設施落后的問題,充分滿足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個性化需要。
4、完善評價體系,改進評價方法
校本課程的評價,應該以學校課程資源為基點,以開發與實施過程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目的,既要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和內容,又要評價教師和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行為和體驗,還要評價校本課程作為教育信息、載體在學校發生的作用。學生作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參與者、教學過程的直接感受者,也應是校本課程的評價主體之一。在這個評價過程中,可以采用多樣的方法:既要有行為觀察,又要有成長記錄;既要有表層的作業,又要有深層的學習日記,使定性和定量評估相結合,以便更清晰、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發展事實。(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概念解讀[J].課程?教材?教法,2001(4):13
[2] 葉瀾.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6):114
[3] 常維國.校本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J].學術論壇,2007,(1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