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脊學”理論淺析太極養生杖脊柱運動的技術要領
王玉林 周毅 施仲源
健身氣功的文化思想,是以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我們通過醫學的現代研究成果,以更好地解讀中醫學理論基礎、古代養生思想等傳統民族文化思想,理解、掌握健身氣功的修身、養性和養生原理或機理。以幫助練功者掌握規范地技術要領的重要意義。
健身氣功是一種內外結合的、整體性的健身運動過程;一種動中求靜、調補元氣的運動過程。新編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是以太極、陰陽思想為指導,通過以杖通陰陽的功法練習,調理身體內外平衡,實現健內助外、強身健體的目的。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的功法特點,體現在以下幾點:“以杖導引,形神統一”;“杖行弧線,圓轉四方”;“按摩行杖,融為一體”;“腰為軸樞,身械協調”;“兩手握杖,相牽相系”。其腰為軸樞的技術要領,表明該功法以腰部等脊柱運動為重點的運動技術特色。與其他功法相比較,太極養生杖借助于器械進行練習,動作形象、意境生動,使人的意念更容易專注于運動,容易做到減少雜念;另外,通過杖這一器械的引導練功,更易于規范肢體運動的軌跡、方位,讓練習者對于意氣形的三者配合,有形可依,較容易體會到健身氣功的內感外應的內外互動,及動靜結合的養生特點。
習武、練功(氣功)與學醫(主要是跌打損傷)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它們的文化思想基礎是一脈相承的。中醫上的正骨、推拿實踐經驗和治療理論,同我們的練功技術要領、原則,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筆者拜讀了韋以宗先生編著的《中國整脊學》一書,并從中獲得了很多有啟迪、指導或參考意義的研究結論。該書運用傳統醫學的思維模式,以整體思考代替片段思考,以系統思考代替機械思考以動態思考代替靜止思考,結合脊柱的形態解剖學、運動力學和生物力學的科學理論,從研究脊柱的動力學作為切入點,揭示了脊柱運動的客觀規律。
在大眾普及的眾多健身氣功功法中,頸椎、腰椎等脊柱部位的運動占有相當比例和分量。這足以表明正確地掌握功法中有關脊柱運動的技術要領,對于提高健身氣功的練習質量和功效作用,其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太極養生杖的理論基礎是以陰陽思想為指導。陰陽思想理論的核心,就是陰陽關系之間的互根性、制約性以及對立統一性。孤陽不長,孤陰不生。即練習者在肢體運動上,要求練習中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向前運動不要丟掉向后的對稱之掙撐之意和勁。意為“神”君,筋骨為“臣”,使意氣相隨、內外協調自然地配合,做身體的升降、開合、伸縮、旋轉等變化運動,實現圓活地、周而復始的周身整體性運動。
在此,結合整脊學研究理論成果,從解剖學結構和肌肉動力學機制上去探討太極養生杖脊柱運動的技術要領,進一步加深對 “牽一發而動全身”整體性運動原則的理解。其整脊學理論研究成果有,第一:椎曲的改變,對于脊椎各種運動產生影響最大的是旋轉運動;椎曲改變也是脊柱所有傷病的病理基礎,甚至影響波及到肢體、臟器。第二:頭顱、胸廓、骨盆的運動直接影響著脊椎的伸縮、屈伸、側屈、旋轉的活動,而且頭頸、頸胸、胸腰、腰骶各部位有一個關鍵中樞樞紐關節,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作用,呈現一個整體性的影響和變化作用。因此,重視掌握正確的練功技術,技術細節決定整體練功的功效質量。尤其對于初級階段練功者的進一步提高,是一個重要的、必然的階段。
頭部運動技術對脊柱運動影響的重要性
在太極養生杖功法中,無論怎樣動作,頭部都應注意百會上領,在頭部有向上的虛領勁的狀態下,進行轉動、俯仰,頭切勿歪斜、丟頂,一旦出現這些問題,一定是頸部沒有處理好。改正方法是百會向上領虛、微收下頜,同時與沉肩、松腰、斂臀形成的向下沉墜勁相協調、對應,使頸椎周圍的對稱肌肉群的收縮與被伸拉處于一個平衡的、和諧地肌肉收縮和牽張狀態。在此狀態下,頭部、頸椎做各種轉動、俯仰運動。
在作預備勢及功法過程中站立姿勢時,頭百會向上領、下頜微收,與沉肩、松腰、斂臀向配合。頭正則身正,從頭到尾閭使整個脊柱上下貫穿、舒伸,有利于人體軀干肌肉間的協同肌和對抗肌的相互平衡,易于穩固人體重心,有利于人體處于最好地自然放松狀態。這為太極養生杖功法練習奠定了身心放松、運動圓活的運動基礎。例如:風擺荷葉的舉杖、抬頭上看;船夫背纖的背纖轉頭向后遠看,探海尋寶的轉體、轉頭舉杖和抬頭探海,頭部都不要丟頂。當練習者的頭、頸偏斜或仰下頜,就會引起功法中脊柱運動方式的微細改變,由此可以降低甚至失掉該式練習的功效作用。
整脊學研究理論“圓筒樞紐學說”告訴我們,人的頭顱、胸廓、骨盆(圖1)的運動直接影響著脊椎的伸縮、屈伸、側屈、旋轉的活動。在頭顱、胸廓、骨盆帶動脊椎運動過程中,必有一關節起傳導力量的重要作用。通過解剖學、生物力學等理論論證,證明了頭顱與頸椎的連接關節、頸椎與胸椎的連接關節、胸椎與腰椎的連接關節、腰椎與骶椎連接關節(圖2),對于頸、胸、腰的脊柱段運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對相鄰的椎體有控制作用。這表明頭部、胸部、腰部、骨盆各自的位置變化與動作,都可以直接影響或改變上下相鄰部位之間的運動關系和幅度,體現了某一處的變化,能改變整個脊柱的運動方式。因此,頭部運動技術的細微改變,將影響到脊柱運動形式。所以,應高度重視頭部運動技術的正確性。
太極養生杖“腰為軸樞,身械協調”的技術要領
太極養生杖動作雖然簡單易學,但每一式都有一些技術細節要給予高度重視。針對于脊柱運動來說,與頭、頸椎、胸椎、腰椎運動相關聯的各種脊柱運動形式,一定要做到頭部的百會上領,明確胸、腰的轉動角度,以及整體配合的技術要求。正如整脊學的研究理論——圓筒樞紐學說,它揭示出了人的脊柱運動,是動一處而牽動全身的身體活動規律的。所以,在練功過程中,一定要搞清楚各部位的位置、動作路線和規范技術要求。當胸、腰、髖的相互位置關系改變,或角度太大或不及,都會影響功法的健身效果。
太極養生杖功法中,幾乎每式(除第八式氣歸丹田)都有腰部的轉換變動。腰椎是上傳下達傳遞重力的關鍵部位,它對人體重心移動和穩固程度影響很大。腰椎其上為胸椎,其下為骶骨,骶骨與髂骨形成了骨盆。骨盆前是人的腹部,大多數人的重心在肚臍以下。因此,在練習太極養生杖整個功法時,頭部百會上領,腰部應松腰、豎脊。腰的屈伸、轉動和虛實轉化,對于人體運動變化及其所起到貫通脊柱上下的重要樞紐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脊柱或脊椎的形狀似一個“海馬”狀(圖3),人類是在站立行走后的發育過程中,才逐漸形成腰曲和頸曲的。脊柱在形成頸曲和腰曲同時,脊椎骨為順應向下的地心吸引力,逐漸形成上小下大的“塔形”結構,腰椎最大;椎體之間有椎間盤,椎間盤由于椎曲形成,以及行走、跳躍的振蕩效應力,呈現了前厚、后薄的適應性變化。從脊柱的動力學基礎分析,頸椎前緣左右各一組的前中后斜角肌,起于橫突(左右)前緣,止于兩側第一二肋骨面(見圖4);后面左右各一組肩胛提肌和斜方肌起于橫突后緣,止于肩胛骨和肩峰(圖5)。在腰椎左右各一組腰大肌,起于第12胸椎及所有腰椎橫突前緣,止于股骨小轉子(圖6);背后是豎脊肌,起于胸腰椎的所有橫突后緣,止于髂嵴(圖7)。表明脊柱每一椎體的兩側都有對稱的肌肉群,其運動動力,維系著軸心產生伸縮、伸屈、左右側屈和軸向旋轉八大活動度。脊椎的各種運動是由各組肌群有序、協同的收縮、牽張作用的結果。脊椎上的肌肉起點大都是附著在椎體橫突的前緣和后緣,而肌肉另一端的止點,頸椎則分別在肋、肩上,腰椎的肌肉止點在股骨小轉子、髂嵴上。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頸椎的運動與肩有關聯,腰椎的運動與髖、股骨有關聯。把人體的脊柱與軀干、四肢聯系為一個整體。即人的每一部位的運動,最終都是全身協調運動的結果。這為我們認識、掌握脊柱運動技術,提供了脊柱運動的動力學和解剖學基礎。
因此,要做到腰為軸樞,同時還要身械協調,即以杖為導引,注意上下、左右、前后的周身整體性配合的運動原則。因此,“腰為軸樞,身械協調”,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這既符合脊柱運動的解剖學結構和動力學基礎,又符合太極養生杖陰陽學說的理論依據思想。即局部與整體相互之間的密切關聯性。所以,腰為軸樞,說明腰部的運動變化,對于人體上下整體的運動方式,其影響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有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外形看似一樣,其練功效果卻相去甚遠。
太極養生杖的脊柱側屈技術要領
在太極養生杖功法中,第三式風擺荷葉(圖8)有脊柱的側屈運動。動作時以杖引導,在體前劃劃半圓,引導軀干成脊柱側屈;頭部隨杖向體側劃圓轉動,做到百會向上虛領、收下頜,注意胸、腰、髖的位置,即胸、腰或髖關節切勿扭轉,同時當風擺荷葉的杖運行、停在體側定住時,在上方的大臂注意貼耳,左右兩肩切勿一前一后,以免改變胸部的朝向,使手臂、胸、腹、胯在一個立體的平面上。實現“風擺荷葉”這一式對于整個脊柱側屈運動的練習效果,即有效地刺激任督兩脈、沖脈和膽經。但是,在大眾練習太極養生杖這一式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胸、腰、髖相對扭轉有角度的位置變化,至使脊柱變為轉動運動形式,改變了胸、腰、骶椎周圍附著肌肉的收縮和被伸拉的關系,技術動作變形,因而改變了風擺荷葉的貫穿脊柱上下的側屈伸拉的目的。由此,也就削弱或丟失了這一式的練習功效。
太極養生杖的脊柱擰轉技術要領
太極養生杖第四式船夫背纖(圖9),是一個貫穿頭、腰、腿、腳上下一體的、擰轉和伸拉的運動練習。在實踐中,練習者經常存在胸、腰、髖轉動不到位,使整個脊背擰轉不過來,或者不到位,其原因是練此動作時,胸部狀態太緊張、僵硬,甚至挺胸、踏腰、翹臀,并仰著下巴轉頭。根據整脊學的研究理論,當頸椎、胸椎、腰椎的曲度有增大變化,最受影響的是椎體的旋轉度。因此,當練習者挺胸、踏腰時,使其腰曲的曲度變化增大,至使限制了轉腰的幅度。另外,轉頭時下巴頦上揚,也不利于腰椎的擰轉幅度。因此,練習此式時,注意以杖引導貼身立圓轉動,以杖導引、轉腰帶動轉髖,眼隨杖走,轉頭→擰轉腰→轉髖,完成船夫背纖。這是一個相互關聯的、一氣呵成的擰轉過程。所以,要注意胸、腰部位的正確技術要求,尤其是仰下巴、挺胸、踏腰致使其椎曲產生微細變化時,將會影響船夫背纖一式貫通上下的整個脊柱擰轉技術的發揮。
練習健身氣功的過程,包括有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之分。不同的階段,對于意氣形三方面的練習側重點,各有側重,同時也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初級階段的練功者,首先要注重功法運動技術的規范性。在習練太極養生杖功法時,要很好利用以杖引導的練功方式,注意各式運動的頭、臂、腕、腰、腿、踝的技術細節變化。這決定了能否很好地發揮太極養生杖器械功法的更大功效和作用。
太極養生杖功法對于人們的頸、腰椎的調理,有著很好地修正和塑型作用,這在大眾的健身實踐中,已得到了許多事例的驗證。頸、腰椎病痛是現代人的常見病種之一,其患病年齡也已趨于年輕化。因此,搞清楚、弄明白每一功法脊柱運動的規范化技術要領和機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責任編輯: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