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常見的家長回答
多數家長都面臨過孩子這樣的問題“我們家有錢嗎?”這個問題不管是肯定回答還是否定回答,都會在孩子心里形成一種“定式”。我家有錢,所以我可以這樣;我家沒錢,所以不能這樣。然而這種直接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卻是很多家長常見的答案。
常見的家長回答一:“我們家沒錢,很窮,你要努力讀書,將來就有錢了”
有些家長因為害怕孩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也希望孩子能早點獨立懂事,自力更生。在孩子提問“我們家有錢嗎”時會直接給出否定的回答“我們家沒錢,很窮”,有些父母甚至還會在后面加點激勵的語句“所以你要努力讀書,擺脫貧窮”。
常見的家長回答二:“我們家條件一般,辛苦把你養大不容易,你要努力讀書掙更多錢!”
有些家庭條件一般,是父母辛苦奮斗的結果,對孩子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在孩子提問“我們家有錢嗎”時會如實相告并加上自己的期望“我們家條件一般,辛苦把你養大不容易,你要努力讀書掙更多錢!”
常見的家長回答三:“我們家條件還不錯,等我們老了,錢都是你的”
對于一些家庭條件優渥,家庭比較溺愛的孩子的家長來說 ,當孩子提問“我們家有錢嗎?”會直接告訴孩子“我們家條件還可以,只要你想要的我們都能盡可能滿足你,等我們老了這些錢都是你的”。
如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家長只需要記住這3個原則
父母的金錢觀引導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正確的金錢觀教育會讓孩子在今后人生中的很多行為都以“錢”為基礎來進行選擇,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家長該如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家長只需要記住這3個原則。
無需刻意遮掩家庭的經濟情況
刻意的去描述家里很窮,會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感,也會讓孩子一提到有關于“金錢”的事情時產生焦慮感和恐懼感;刻意描述家庭富有容易讓孩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不知道掙錢不易,更不知道感恩。當孩子問及家庭狀況時,家長只需要讓孩子了解家庭的真實經濟狀況即可。
無論家庭貧窮或富有,家長都不要讓孩子過度擔憂家庭經濟影響情況
孩子問到了家庭的經濟情況,無論家庭貧窮或富有,家長給孩子描述了家庭真實情況后,還需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肯定可以確保你的生活學習錢足夠,你無需擔憂這些,只需要專心努力讀書就好了”。
向孩子表明:家里無論錢多錢少,都是爸爸媽媽努力的成果,要珍惜,不能肆意揮霍
告訴孩子家庭真實情況以及消除孩子的疑慮后,接下來就是家長向孩子傳達正確的金錢觀:“家里無論錢多錢少,這都是爸爸媽媽努力的成果,你要學會珍惜,在你未長大,不能獨立掙錢之前不能肆意揮霍”。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給孩子建立金錢觀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于金錢觀的認知都是不一樣的。家長需要分階段對孩子進行引導,給孩子逐漸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意識。
0~3歲:還不能理解金錢觀,家長可以教會孩子“東西”都需要用“錢”買的
0~3歲的孩子一般還不具備明確的金錢觀意識,這個階段孩子處于語言能力發展的高速期。家長可以在教孩子說話時,有意識的灌輸孩子“這個糖果需要用錢才能吃得到”。讓孩子明白吃的用的,是需要花錢去買的。
4~6歲:物權意識形成,可以教會孩子物品和金錢的關系
4~6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物權意識,并能夠明白有些東西需要用錢才能變成自己的。家長可以趁著這個時間教會孩子“便宜和貴”的區別,以及金錢的數量和物品之間的關系。同時可以和孩子做一些買賣的游戲,借此引導孩子如何合理規劃自己的金錢。
6歲以上:已經具備基本的金錢意識,家長可以告知孩子金錢的來源以及參與家庭經濟討論
6歲以上的孩子基本已經具備金錢意識,能夠拿著錢進行買賣。到了這個階段,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孩子錢是如何得來的,家庭里有收入支出會議時,可以讓孩子也參與進來進行討論,以此鍛煉孩子的金錢支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