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朋友和我說,他從小到大都十分不滿母親對他,以及妹妹的管教方式,大抵是一種感覺?有時候該管的,母親并沒有管,有時候不該管的,母親又十分嚴厲與較真,根本就沒有一套自己的原則的理念。
所以在朋友結婚生子后,他總是暗暗發誓要做一個合格的父親,絕不能學習母親。
當然了,孩子現在有5歲了,朋友認為自己一直做得很到位。但是,所謂的到位與合格,只是他自己這樣覺得的。
要知道人都是固執的,特別是你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去做某件事情時,一定會特別肯定那就是對的,如果有旁人反駁提意見,你也一定是聽不進去的,然后回答:“你不懂,不了解情況。”
直到一個偶然的時刻,閑來無事的朋友開始回憶有了孩子后的點點滴滴,才猛然發現一個讓他不愿接受的事情。
是發現了他好像一直在用母親管自己的方式,來管著自己的孩子。
是的,盡管他一直提醒自己要避開母親管教自己的方式,但實際上他卻一直在沿用這樣的管教方式,只是以前的自己根本沒有發現。
于是朋友經過思考后就意識到一個問題,看似是管教方式出現了問題,實則不然,而是將情緒帶入其中,甚至于占主導位置后,才會出現同母親管教自己一樣的情況。
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
在同樣的背景與情況下,如果孩子想要去吃冰箱里的雪糕,在你心情愉悅的時候,基本上是會同意的,還要安慰自己:“算了,就讓他吃吧,畢竟今天表現還是不錯的,畢竟天氣也是比較炎熱的。”
即使你考慮到孩子的腸胃不好,一開始是拒絕的,那么也是經不起孩子的軟磨硬泡的,又安慰自己:“應該沒事,就吃一塊兒。”
可如果在你心情十分糟糕的時候呢?我們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會把負面情緒,借助這件事發泄在孩子的身上,然后嚴厲地指責:“你自己腸胃不好不知道嗎?再說了,現在的天能有多熱。”
一旦孩子不依不饒,相當于又是一把火添在了你的負面情緒中,最后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完全失去分寸。
還有一種情況,帶著孩子逛街,當孩子吵鬧要買新玩具的時候,在你心情愉悅的時候,大多會想著:“算了,反正也不是多貴,圖孩子開心吧!”可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大多會去指責:“又要玩具,你家里玩具還不夠多嗎?”
你看,所有的行為和決定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情緒,而非是事情的本身,以及你所有的原則性理念。
02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二胎家庭中也是比較常見的,當大寶拿著什么好東西不愿分享給二寶時,在你心情不好時,肯定會嚴厲地指責大寶不懂分享,太自私,可在你心情好時,又告訴大寶去一邊玩、去一邊吃。
還有當孩子因為玩鬧,把屋里搞得一片狼藉時,心情極好時你會想著:“玩吧玩吧,這就是孩子的天性。”可在你心情不好時,恐怕那些指責的話順著嘴巴就出來了。
那么這樣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
你自己的行為都是矛盾的,對于孩子來說,那更是矛盾的,從而喪失是非判斷力,最后養成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因為你的行為,無異于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我心情好了,你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哪怕胡來放肆。但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就得小心翼翼的,不能再觸犯到我。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看你的心情去做事,而喪失自己的判斷。
說白了,就是孩子不知道到底什么事情是該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該做的,以及什么事情是對的,什么事情是錯的。
那么孩子哪里還會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也許你事后會后悔,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但一切影響都已經造成。實際上等你心情再不好時,你還是會這樣去做,因為你管教孩子的方式,已經完全讓情緒主導了。
03
新發現的一個真相:太多父母,都是在用自己的情緒管孩子!
那么在情緒上來時,根本就已經喪失了對錯的判斷,只顧著去宣泄自己的情緒,從而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表現出來一副極為不耐煩的樣子。當然這還都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在情緒上來時,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
這種比較的結果是什么?只可能把自己的孩子貶低的一無是處,讓孩子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自己。
同時也會讓孩子去懷疑自己的行為和想法,肯定自己是不如別人的,是失敗的,是差勁的,更是糟糕的。
是啊,在孩子面前,你都不懂得克制自己的脾氣,控制自己的情緒,又怎么可能培養出來一個情緒能夠自控的孩子。
雖然說人都不是絕對理性的動物,但絕對不能讓情緒主導自己的行為,越是在情緒上來的時候,越是要避免做一切決定和選擇,因為那個時候的自己,往往是沒有智慧與判斷力的。
當然最后想說的,我們也要理解和寬容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是家庭都有一些問題,這是因為人導致的。再者說了,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那么肯定會有一些做得不好,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所以有句話怎么說,最好的親子關系,是父母與孩子,孩子與父母可以一起成長,互相陪伴又互相成全。